年代:请呼叫1980
繁体版

第3章:计划投稿

    针对林海升见义勇为这事儿,街道里倒是没怎么大宣传。

    毕竟这事说到底,也就是个打架斗殴案件,精神值得发扬,但没多大含金量,充其量是被林海升解救的女同志身份特殊,也让市里挽回了一些颜面。

    然而,街坊邻里最具宣传效果的绝不是街道办,也不是广播站,更不是市立电视台。

    而是街口大妈的几张嘴。

    老郑主任是上午到的林海升家里,傍晚时候这股风就吹遍了宁都巷。

    但不知怎么的,这股风吹了一天,内容吹成了“老郑主任准备给林海升介绍相亲对象”。

    因此,他在印刷厂上工的时候,自然而然变成了同事当面调侃的对象:

    “老林,听说咱街道办的郑主任上门慰问你,要给你介绍对象啊?”

    说话的是林海升的好哥们李建军,比林海升小了四岁,也是踏实肯干的性子,脑子却比“林海升”转的快不少。

    李建军也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当年夜校扫盲的时候,整日从事生产劳作的他没把认字扫盲放在心上,如今改开了,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却也为时已晚。

    “哪有什么介绍不介绍的,无非是上门走访调查,郑主任是例行工作。”

    林海升并不打算把前夜发生的事情大肆宣传,微微一笑,同李建军两人拖着刷了油墨的纸,放到铅板上去印。

    印刷厂工人的每日工作大致便是如此,给原纸刷上油墨,拖放到铅板上印刷,然后人工使用铅板压印,最后再按规格裁剪掉多余的部分。

    总而言之,没什么技术难度,就是工作枯燥了点。

    1980年,人工铅板印刷术仍是国内的主流,于1979年在燕京大学内研发的激光照排技术还未普及全国,各地仍须工人进行铅板印刷。

    而林海升身在的这间印刷厂,隶属于《钟山》杂志社,又属于徽京市管辖,是名副其实的大厂了。

    “就他。”一声讥笑在这时候传进了林海升的耳朵。

    不远处,比林海升大两岁的生产小组长高金虎嘲笑道:“老婆都跟别人跑了,还指望着郑主任给介绍对象呢?别耽误了人家大好姑娘。”

    产线上立即发出一阵哄笑。

    林海升是老实人,年初出了离婚新闻之后,就成了印刷厂里任人讥讽的对象,为首的便是这位高金虎高组长。

    李建军看不过眼,便回嘴道:“高组长,我看你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离婚怎么了,全国离婚的人也有数,又不是海升开天辟地头一遭!”

    高金虎不以为意,反而指着林海升说道:“小李啊,我要是咱老林同志,出了这档子事,恨不得马上找个地缝子钻进去,再也不想见人了,更别说什么介绍相亲对象了。”

    又是一阵哄笑。

    李建军还想说什么,却被林海升拉住了袖子:“该压板了。”

    “老林!”李建军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你就任他们几个欺负啊!”

    林海升摆了摆手。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现在的林海升要什么没什么——一个离婚了的工人,没文化,没文凭,没实力,让人揉圆搓扁也是理所当然。

    无论什么年代,有实力才是真本事。

    林海升的心态很好,他早过了几句讥讽之语就能被刺痛的年纪。

    毕竟,医疗科的嘴可比产线工人的嘴更碎,也更毒。

    自然,他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角色。

    厂里上工的间隙,林海升就一直在思索。

    在这个年代,干些什么容易出人头地呢?

    走医生的老本行?那太慢了。他现在已经30岁,在这个没有人脉关系的时代里,想要入行就得花费一两年的时间。

    入行之后,即便有着后世的学识基础,医生讲究的依然是熬资历。

    何况此时的医疗水平并不算高,不说没有CT、B超、核磁共振等先进仪器,就连做手术、打麻药,也要慎而重之。

    即便他在大学时期读的是中医专业,有着中医底子,想要靠从医养家,还是有那么一点不切实际。

    更重要的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赤脚医生才是为百姓问诊的中坚力量。

    走老本行行不通,林海升也想过要不要乘着改开的春风,去外头闯一闯。

    不过,这个念头稍一冒出,就被他否定了。

    且不说两个小孩儿没人照料,真要一头莽进实业兴国的浪潮里,那也得有创业本金。

    于是,小说投稿,就成为了林海升的不二之选。

    印刷厂隶属于《钟山》,他也算半个杂志社编外人员,本就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且几乎不需要成本,要花费的无非是时间和精力。

    这两样东西,他现在实在太多了。

    那么,写什么呢?

    上铅板的间隙,林海升的脑子飞速运转,李建军则看着沉默寡言的老林,摇头叹了口气。

    “这老林……”

    写知青?写伤痕?

    这倒是符合时代主流,但他自己毕竟没经历过,即便记得一些非常著名的文学作品,比如《活着》,比如《许三观卖血记》。

    但他自己毕竟没经历过那段时期,而且又是第一次写稿,容易错漏百出。

    那就写故事!

    写什么故事?当然是医生的故事!

    敲定下主意之后,林海升不禁喜笑颜开,连心情也愉快不少。

    而李建军看着忽然笑起来的老林,有点摸不着头脑……

    ……

    傍晚,林海升拎了半两猪肉,一斤面粉,并一小篮子蔬菜回家。

    他刚进院门,两个小家伙“蹬蹬蹬”地小跑扑上来,一左一右搂着林海升的大腿。

    门卫沈三爷抽着一杆老烟枪,乐呵呵地瞧着这副温馨景象。

    “三爷,今天多谢你了!”

    “你这娃娃,还同我说谢?”

    沈三爷之所以叫三爷,年轻时也是徽京一带的地痞霸王。

    后来抗日攻坚时期,沈三爷毅然进了部队,跟随组织跨过草原和大雪山。

    三爷迄今年过70,身体却倍为硬朗。

    或许是膝下无子,沈三爷十分喜欢小孩,林海升上班的时候,多是请托三爷帮忙照料两个小人精。

    “哇!爸爸,你买了肉耶!今天是不是什么好日子?”

    抱着左腿的小林建设眼神最好,见着林海升手里提着的一块猪肉,便有些走不动道。

    而右腿上的林幼蓓,则像个小大人似的,仰头朝着林海升说道:“爸爸,你不用花那么多钱,我就想吃热腾腾的白面馒头。”

    林海升什么都没说,小指头勾着两只嫩生生的手,快步就往屋里回:

    “谁说不是好日子,日后爸爸赚了钱,每天都是好日子!”

    ……

    夜里,吃完饭,林海升坐到一张简陋的书桌前,在纸上写下一个标题:

    《急诊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