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我要做球长
繁体版

第二十五章 苏州城

    快到的时候,高要让一个小厮骑着快马先到林如海家通报。不只是外国人做客要提前打电话,国内以前也是这个规矩。不知道为什么好多人都不讲。不请自来和恶客临门不都是的吗?

    林如海得知消息后,对柳湘莲的到来并没有多大动容。江南林家子嗣单薄,妻族又在神京。来的话就当作一个普通朋友的孩子就好。

    理国公和林家并无交情,好好招待也是看妻子贾敏的面子,贾敏和柳湘莲的母亲是手帕交。

    想清楚这点后,林如海知道要怎样对待了,尤其是听说柳湘莲刚刚过了府试县试,又想到八月的道试。额头轻抬,又记起自己几年前把自己的启蒙书给了柳湘莲。

    后来来到苏州,柳家送礼贾敏让自己赠送的时文集。摇摇头,叹叹气。准备试一试柳湘莲的底子。

    柳湘莲在船里睡午觉,打了个喷嚏。又翻过身睡去。丝毫没有想到,来苏州第一件事不是吃酒,而是在吃酒的宴会上接受考验。

    到了五月七号,经过几天的航程,到了苏州渡口,墙帆林立。渡口上商贾云集,叫卖声一片。无数货物源源不断的从船上卸下,装上。

    繁荣的景象不由让柳湘莲感慨,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谁能想到苏州后世尽然沦落为一个二线城市,哦不,新一线城市(这是作者的室友,一个苏州昆山的男性说的,我个人并不了解还没有去过)。

    柳湘莲下了船活动活动身体,准备去林如海府上。想到现在林伯父还在衙门,先去私宅。一想到能看见林妹妹的母亲,柳湘莲有点激动。

    让小厮准备好礼物,并且把苏州的信件分发过去。在那天的小厮带领下,来到了林府。

    果然林如海不在,来的是林府的大管家,林如海奶嬷嬷的丈夫。在他的引领下,见到了贾敏。

    第一眼看到了贾敏显怀的肚子,柳湘莲想,这就是林妹妹了。

    隔着一段距离,让身体的味道不至于熏到贾敏,在船上虽然能洗澡,但被河风腌制了几天也难免怕贾敏犯恶心。孕妇前三个月和后三个月最重要了。

    贾敏的长相怎么说,好看是好看,就是脸圆了些,不像椭圆的国泰民安脸,但和贾宝玉很像。但帮下捉婿,林如海都没意见,你有什么意见。

    贾敏像知道了什么,说孩子太讲礼了,估计这贾敏刚刚三十,比柳母大个四五岁,那他们怎么玩到一起去的。

    男孩子的话,九岁可鞥还在辽河你,十四岁已经知道找女人了,对吧天赋异禀的贾宝玉(9~12)就第一次发育找丫鬟了。

    贾敏先让丫鬟带着柳湘莲去洗漱,说过两个时辰才下衙,中午也是送饭去,柳湘莲做了个揖,跟随丫鬟下去了。

    古代盐政是肥缺要职,尤其是明清时期,一般任职的官员,都是皇帝的心腹,深得圣心者方能为之。

    林如海能从兰台寺大夫到被钦点为巡盐御史,可知他为人的品行,为官的政声是得到了皇帝首肯和认可的。

    至少,林如海在官场,应该是比较得心应手的。但皇帝可是有两个呢!猜一猜他是谁的人?

    柳湘莲跟随丫鬟进去,在浴桶里,尴尬的是他没带丫鬟。但对面的丫鬟也很尴尬,没有得到命令是不能主动伺候的。就在大眼瞪小眼之际,高要女装进来了,完美的缓解了这个尴尬。

    高要扯过丫鬟袖子,塞进去一片金叶子说:“哎,在府里先去解手了,耽误了伺候,我是爷的贴身丫鬟,这事您别和太太说。要是我们太太知道了,又是一顿责骂···”

    丫鬟很有眼色,答应了,应该没看出高要的女装。

    打理完头发,沐浴后,特意喷上江南流行的香味,客随主便,这次也是有求于林如海。

    但柳湘莲在沐浴的时候想了想,应该是太上皇的文官,现在是红楼前一二年,林如海在这个肥缺上。

    太上皇有李渊和弘历之分,明显即将继位的皇帝没有拿到兵权和财权。

    按照登基规矩,先开恩一次,科举一次,之后用人事权换走老臣,择优录取前朝旧臣,三年不改,就看这些老家伙懂不懂。

    足够人力后,先收揽京营,再逐个召见边关大将,有兵权后再反腐,强调地方的钱粮上交。

    经过三到十年才能坐稳,还要对外战争,得到军事权威再对内改革。

    林爹爹惨,还没来一任,禅位就来了。

    这不走,下任皇帝会让你和你儿子坐一辈子冷板凳,除非他死。现在走,太上皇可是实权皇帝,马上就给你脸色看。难啊。

    想到原来,林如海是死在任上,没有病退,那就是个死忠,难怪林黛玉结局朝廷也没有给这个病逝在任上的臣子恩典,属实是小气了。

    林如海还是舍不得官位啊,病退打压只是自己,起码孩子无忧,哦,林如海没儿子啊,抱歉。

    想到这,柳湘莲对林如海的家产有了想法,起码当了十年的巡盐御史,死在任上不假,林黛玉出生前就在这岗位上了。

    在《续资治通鉴长篇》中记载道,北宋时期,青海盐的内地售价是44文每斤,而在产地,这个价格仅是5文每斤!

    开采成本更是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算下来,售价是成本的20倍,甚至更多。明清对私盐利润很忌讳,一点也没说,只是说官办食盐的利润有65%交了户部正税,其余留给地方。

    王业键(清代经济史研究专家)估计1753年清代的盐税,包括定额和附加税在内,总共是876.8万两,占当年国家税收总额的比重不到12%。宋代财政对盐税的依赖不断提高,南宋盐税对财政贡献超过30%。

    所以说,水很深啊。

    所以说,林家的家业丰厚,林如海就是管盐业监督的。你把人口和每人的食盐量一算,乘以税收,减去正税,这就是私盐的获利,这还是理想情况,

    私盐的质量和价格都优于官盐,而普通老百姓吃不起盐的,盐水就是一大法宝。

    但你把能吃得起盐的人算一起,盐收入也不止这一点。就算林如海真像他的名字一样,清廉如水。每年的分利,你不收,下面怎么收?再不收,下面人就要花钱给你升官了。

    所以林如海干了一任巡盐御史,一两百万两可能没有,但大几十万可是有的,更何况是列侯之后。这份祖业也做不了假。

    从元春参观大观园来看,她在皇宫里都觉得奢侈了。贾府在元春回来后,早就是个破窟窿了。没拿林家的钱,总不能用薛家的钱修吧?

    但柳湘莲叹了口气,和林妹妹年纪差距太大,估计是尝不了仙草泪水的。

    要等十年的话,自家的父母第一个不会放过自己。想什么好事?林如海看不看得上还是另一码事。这年头姑表亲和姨表亲可是惯例。哎,叹气。

    穿好衣服,柳湘莲尽量表现得像个儒学士子,虽然他准备改造儒学,但不是还没开始吗?

    饭还没开始,柳湘莲饿了,又不能直说,你家的饭还没开?于是柳湘莲准备主动见林如海。

    “老爷还在前面处理公务,公子在此稍等下。”丫鬟招待完柳湘莲便也退出去了,留下柳湘莲一人搁这儿发呆等饭吃,主动去买吃的是对东道主的不礼貌。

    柳湘莲倒也不会真发呆,林如海怕是要考校他的功课,估计也知道饭桌上不要问孩子成绩。

    柳湘莲把林如海的文集背诵的滚瓜烂熟,有信心也不太可太放松,柳湘莲自我激励着。

    等了有两炷香的时候,便有一身着青袍,腰系银带的官员大步走来,举步生风,—看就是位干练之人。

    柳湘莲恭敬拜道:“故交外侄儿见过叔父,请叔父大安。”

    林如海人虽消瘦,气度却是不凡,他虽是四品官,可握有实权,江南盐政都归他管辖,但对柳湘莲也没有摆出威严官威。

    目光打量了柳湘莲片刻后,微笑道:“贤侄不用客气,你的事情我也听说了,不到十岁就能连过两关。不简单啊。小小年纪能有这番志气,另我也是动容。

    不过进学之路多坎坷,很多人穷极一生,甚至连上路的资格都没做到......其实艰难,你可都明白?”

    柳湘莲闻言,正色道:“侄儿当然明白,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林如海听完难掩激动之色,更是连说了三句好,动容道:“好一个光阴不可轻,好一个读书之味!和我当年想的一样。你小小年纪能有如此看法,已经超过很多人了!”

    柳湘莲也不骄不躁,回道:“都是书中圣人的教导罢了,非侄儿之功。”

    这倒是实话,这两句话都是他借鉴的。不过读书人的抄,能叫抄吗,柳湘莲内心已经给自己洗白了。

    根据柳湘莲的琢磨,林如海的心里压力很大,曾祖父承袭列侯,他是第五代,家里从他祖父、父亲落魄了两代。

    读书才可以救自己,因为家里破落的早,结果更靠近文官书院,也不知道是亏是福?

    所以很早逼迫自己读书,自己这两句,绝对投其所好。您喜欢青年才俊,那我就是青年才俊。

    要不是林妹妹没出来,我高低现场表演拜师,做你女婿。一次过轨的举动,有好有坏,柳湘莲深知。

    林如海却当柳湘莲只是谦虚,他现在都这个刚冒出来不知道哪门的侄儿好感度爆表。

    本来也就打算应付下,贾敏的手帕交,能够让他叫叔父很给妻子面子了。

    发现这孩子学的确实不赖,一想到如果自己中进士和贾敏新婚后,顺利有了孩子,估计也就这般打了。

    细细打量后平复了心情,言语慈爱了些继续问道:“旁人都说进学无非就是为了功名,你可同意?你进学为的又是什么?”

    简单的问题,却埋着深坑,柳湘莲知道,能不能让关系更近一步,就看这里能不能让林如海满意了。柳湘莲装作思索片刻,答道:“侄儿也是俗人,确实想着功名,想着身居高位。但也想着就此为别的理想努力一番。”

    如此老实的回答,虽不坏,但也有点让林如海失望。又奇怪道:“哦,那你还为了什么?”

    柳湘莲等的就是这句,直接放大招,:“为大霜复新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