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我要做球长
繁体版

第二十四章 应怜?英莲!

    单说苏州城作为江南重镇,自是城高池深。但久处内陆,自太祖金陵,整个江南享受太平进百年。除了立国那几年有倭寇登陆,之后太祖让荣国公督造海船,远征东瀛,废除天皇让带路的承恩侯,山下家作为瀛洲公,主要就是挖石见银山,每年都要上交太祖四百万两白银,这也是太祖一朝让百官借国库,自己远征天下的财源。

    但威压天下的雄主又能有多少年?自太祖后,太宗登基,朝贡的银子就少了一些,说银矿快挖完了。太宗认得瀛洲公,瀛洲公很识趣。但今上登基后,距离瀛洲公被册立也超过五十年,也起了自己的小心思。那就是,神州还有没有威压天下的能力?

    于是今上登基,在东北大战,北方大战,都是小胜。瀛洲公也怕今上直接压上神州针对自己,于是亲自到访,在殿上膝行,阐明产量不到一半了。每年只能上交180万两银子。被十几万两迷惑的王公大臣。今上也觉得产量可能没有当年的五百万两那么多,那起码也有近三百万,规定上交两百万,王公收的十几万两还要照常按例子。

    但他们不清楚,瀛洲沿着北方一直向西北探索,已经到了阿拉斯加,国内的东平郡王的毛皮都是从瀛洲进口,翻倍卖给国内。于是,砾奴人得到了粮食银子盔甲枪炮的支持,连带着格里人都得到了铁锅,盐和行进的大炮。

    狗这东西,办得好要给肉,做不好要挨打,一味的给肉觉得主人懦弱,一味的殴打隐藏着反抗。某大国在困难时期从港口得到了物资,从来没有人纠结过物资来源吗?

    在大多人的心中,想杭州这种大城,就算有百万雄兵也未必能轻易拿下。多尔衮下南京前也是这样想的。

    然而,竟然有一股百余人的倭寇打起了这里的主意。作为这股倭寇的最高首领,井之头五郎心中思讨着下一步的计划。

    杭州边上这个庄子被杀掠一空,至少短时间内不用担心走漏消息和吃饭问题。可是派出的细作迟迟未归,让他担心接来下的计划是否能够顺利。

    但是罗教的人先勾搭上了这伙人,倭寇只要浮财盔甲和刀剑,剩下的罗教都要。不要以为只有平民百姓相信罗教,大户也相信,因为他们可以帮忙吃掉不信罗教的大户。

    哪怕来上万官兵,井之头五郎觉得他们也不是不能突围。若是少些,甚至可以把对方击溃。井之头祖上也和大霜朝并肩作战过,除了无解的太祖神兵外(140的训练度,超越时代的士气,军科超2级,兵种高一个时代,我大明天下无敌)从太宗起,兵马一代不如一代。这点他深有体会。

    除了一开始的水师让他们损失惨重,登录之后就没遇到过像样的抵抗。但毕竟杭州城这样的大城,若是没有内应,恐怕凭他们这百余人很难有什么作为。连兵线都填不满,何谈进攻?

    当初的登陆白刃战,井之头五郎都觉得他们要全军覆没了,抱着必死的决心带人正面迎了上去。可仅仅是一次冲锋,对面的两千余官兵就四散溃逃。官兵的不堪一击,让这些劫后余生的倭寇都有些不敢相信。随之大喜过望。

    接到罗教的消息,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突袭杭州。

    在周围的卫星城镇一次次劫掠成功,一次次与官兵对阵,让他们信心爆棚。没办法,除了一开始击溃他们的金陵水师,之后所遇官兵,无一能战!就是某些乡里庄子太硬气了,确实敢拼命,那就算了,下个呗。

    正是这样的遭遇,让五郎想捞一票大的,之后再想办法去海边寻机夺船。带着这些部众招募些浪人,找个山林做土匪接受大名招安,这是他从水浒传学来的,他出身微寒没有读过兵书,全靠一本水浒传,听说砾奴人靠三国演义打仗。之前劫掠过的大户,只有三国志没有三国演义。

    于是,他们想到了江南的中心。最为富庶的苏杭,但苏州多盐户,这些人也很能打,那就去杭州!

    另一边,听说只有百余人倭寇,收到出征命令的卫所并没太当回事,甚至还争了起来。

    太平年月,这样立功的机会可不多。最终,卫所千户指派了他的心腹百户唐通。派他去可不仅仅因为是心腹。还因为手下五个百户所里,只有唐通的兵额勉强满配,且一月之中能操练个三四回,而且是自己的小舅子。十日一操已经很精锐了。三日一操那是京营,至于一日一操吗?估计得是戚爷爷的军队了。

    在徐琨看来,这在整个江南都是绝对精锐了。唐通本来也是这么想的,直到他直面倭寇的那一刻。他明白自己所带兵马和乌合之众唯一的区别,原来就是装备齐整而已。为什么会输?唐通心有不甘。明明自己这边人多啊!

    可只一个照面,前队才倒下一排人。顶多只有二十几个。整个队伍就开始溃败了。之后就更莫名其妙的,一千人马被一百多贼寇追着砍。后面又来了几百个贫汉欺负人。平常都是我去打秋风的!

    你敢信?

    唐通骑着马死命的朝金陵方向跑,猜测卫所可能守不住,心中的惶恐久久不能散去。可是怎么办?自己就这么仓皇逃回去,怕是要丢官。甚至丢脑袋!姐夫也保不住自己,但身体是诚实的。

    刚刚在全军溃败之前,他已经竭力整军。可也只在身边聚了百十人亲兵,瞬间就被溃散的部下冲散了。队伍散了还能聚,人心散了连队伍都没了!

    仓惶逃窜的唐通,心中一时没了主意。一时间也没注意,坐下的马匹已经累得不行。这就是没有坐驴车,要是驴车漂移,怎么追得上?

    他一身甲胃,再加上本身的肥肉,整体差不多有两百来斤。坐下的战马虽然看着神骏,却也是个样子货,平时也不注重战马的训练。此时一人一马连走带跑,已经两三个时辰。

    尤其是逃跑这一段。跑了十几里地,马屁都快被他拍烂了。鞭子呢?丢了!

    现在唐通心中想着如何应对,手上也停了下来。马的速度渐渐降了下来。本紧绷着还没事,这一松懈下来,战马竟有些脱力了。前腿一软,唐通被甩了出去。

    “叮叮叮!”一身铠甲把他硌得生疼。平时穿出去的铠甲不到十斤,武器不到四斤八两。今天穿上四十斤铠甲,忍受不了。马也受不了。放在马上的十八斤关刀?早丢了,妨碍跑路。

    “咴~~~!”战马发现松快好多,挣扎着起身,随后四蹄一扬顺着官道就是一股烟。消失不见。

    这下唐通傻眼了!回去好歹能保命,可要被倭寇追上,自己的脑袋可就不保了。

    怎么办?

    再说这边,石老主动出击,带着宝弓和两百支箭,还有一个金刚拂尘。身后跟着几个全副武装的亲兵,还有二三十个持刀剑的小厮。石老吩咐众人留在船上,毕竟船有火炮,还被开光过,百射百中。运河宽二十米,船身也用铁皮包裹。船上光重步兵就有三十个,还有近百船工,柳湘莲为了安全连丫鬟也没带,就几个小厮。

    石老忽然像神行太保一样,给几个人贴了甲马。神速飞快。嘱咐后面的小厮到某地集合。

    这股倭寇劫掠江南数月,虽然很多东西无法带走,还要分润给罗教,但还是攒了二十多车硬通货。

    打散了的倭寇正准备攻打一个名叫甄家庄的庄子。

    石老带队不过两刻钟,还顺便抓了个唐通。石老掰着指头等着,看到倭寇来了,嘴角露起,说:“渺渺,这局我赢了。”

    经过罗教细作的消息,五郎点了点头。“好,让弟兄们准备一下,我们今晚就在这里驻扎。”

    倭寇们一听又要屠村,“叽里呱啦”的说笑起来。

    彷佛这就是他们放松的方式。

    已经能看到门口,只有几个看门的小厮。

    熟练留了几人在官道上看着车马,其余人全都着甲。准备出击。

    不过盏茶时间,门口小厮大叫,来不及管门,乡间的别墅门墙窄小,砍断了几棵树,直接靠在墙上。向里面抛射几箭,如果能从上面看,可以看到府里人都在从后门拥挤。

    石老估算时间,看到这场面说:“时辰已到。”

    几个亲兵杀惯了人,看到这场景,顺便发个财。从后面跟上,联手形成箭雨,弓箭射三次,石老一个人一次五铢箭,连射十轮。

    柳湘莲等了许久,天色渐黑,经过石老嘱托,等到了自己的所谓的老岳丈甄士隐,救命之恩拿个女儿报答也是很正常了,就是小了点只过了三周岁。柳湘莲一看英莲刚过周岁,还看着林妹妹不知道怀没怀,眼神一段崩溃。这是不是小了点,元春起码六七岁了,她也行啊。石老一句不合姻缘打断了柳湘莲的思考。

    留到甄家的父母和女儿三口人单独一个房间,顺便接受了甄家的小别墅和财产。果然,哈布斯堡诚不欺我,让他们打仗吧,我们结婚。柳湘莲盘算着有哪些岳父没儿子的,女婿半个儿嘛。苏州的林如海觉得五月的天这么冷,加件衣服,又想起结婚十年,终于有后代了,便十分高兴。

    顺便还得到了一个名叫唐通的下属,方法很简单,写了一篇命名为今上和太子都是篡位者的诏书,并提了一首正诗明志,要迎接正朔,看到要写下的内容,和写完后的功劳,唐通是很识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