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仙山雪
繁体版

第十二章领政立法

    为了推行新政,国君大胆启用新人,另起炉灶;以开国府内阁,领政并制定新法推行新政。

    话说自从江城子离开金嫂店家后一直没有回去过,这段时间里他一直忙于制定新法;黑枣姑娘也在他离开客栈数日后话别了金嫂。去寻了江城子,可是偌大的都城她形影单只;只能只身打听着国府的位置。

    常言道“为众人抱火者,不可使其扼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

    次日,江城子前往国君帐内向杨赫暂别。

    “家老,麻烦您向君上通报一声,江城子有事禀报!”江城子温声细语。

    “昨儿个晚上,君上一直呆在帐内书房批阅奏折条陈彻夜未眠,刚刚才躺下休息。大造令您可来的真不是时候。”家老回应道。

    这时从账内书房传来国君的声音:“谁啊!在帐外嚷嚷着?”

    家老赶忙回禀:

    “回君上的话,是刚命的大造令江城子,君上。”

    “哦!快请他进来。”

    国君有请,大造令。

    “臣叩见君上!启禀君上,臣刚入关时奉国府之命去夹皮沟体察乡土时,认识一名黑枣的姑娘;也就是她救了卑臣一条命。黑枣姑娘现如今在城外一家客栈住着,臣即刻前去探望,世人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燕雀尚能知晓反哺;更何况人呢!”

    “所以,卑臣特向君上暂别。”江城子说道。

    “哦!还有这等事;嗯!那快去快回,本公等着你回来重开国府,推行新政。”

    江城子话别国君后,引数名仆人直奔金嫂客栈。只见香云客栈宾朋满座,店小二与掌柜忙的不亦乐乎。

    一会客人唤到:“小二!来一笼粢醍酒,两碗小菜。”

    “一壶浊酒,一碟花生米,客官您请慢用。”一会小二热情回应着。

    一会儿又一声声“客官,来喽,这是您的粢醍酒,还有您叫的两碗小菜,客官请慢用!”

    店小二忙活着。江城子径直走向前台掌柜:“掌柜的,请问金嫂在店里吗?帮我请她出来,说有要紧之事相告。”

    “你是哪个啊?我们家主子谁想见就见啊!”

    面对店小二气焰嚣张,只见站在一边的仆人金刚怒目,说着便一手揪着他的胸前衣襟:

    “睁开你们的狗眼看看,这是国君新命的夏国大造令!还不快点叫你们店主出来见我们大人。”

    “蛮子!你!.........”

    江城子试图阻止仆人蛮子的鲁莽。

    稍倾,只闻其声。

    “哎呦!我还以为是谁呢?原来是那当初失魂落魄,衣衫褴褛跟乞丐似的异国庶子啊!”

    “怎么!今天太阳打从西边出来啊!听说你被国君奉为大造令啦,不得了,刚当官就敢在这香云客栈嚷嚷着!”

    “金嫂店家别来无恙啊!这些天可安好啊?我是来接黑枣姑娘的。敢店家她现在在哪里?”

    “你还好意思回来,还欠我的房租和酒钱呐!要不是黑枣姑娘在这里招唤客人的工钱抵换银两,我早就把她轰出去了!”

    “对了,黑枣,她呀!人早就不在香云客栈了;在你离开客栈几天后便和我话别了,说是去找你!”金嫂补充道。

    “黑枣姑娘去找我了吗?我的天啊!我太大意了。”

    “多谢金嫂店家,来日再报答您的昔日的恩惠吧!”

    “江城子,告辞啦!”

    说罢!便出门寻找黑枣,在偌大的都城里找一个人如同大海捞针,连续几天找遍全城都未打听到她的下落。这真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啊!

    仆人蛮子说道:“大人,别着急,或许黑枣姑娘已经找了客栈,暂且住下了!”

    “但愿如此吧!”江城子回应道。

    自从孟常氏被国君左迁为太庙令以后,他时常在央令公孙离官邸发牢骚:

    “这国君怎么让我去做太庙令,去管宗族礼仪之闲职啊。”

    “公孙大人!听说最近国君要重开国府,让寅国士子江城子开府领政;这分明是要另搞一套哇!架空于您呐!是不是我们应该趁他们还没有形成气候,设计把他们一举歼灭!”太庙令继续抱怨道。

    对于孟常继续执掌宗族事务的太庙令,作为央令的公孙离并未彼此弹冠相庆,反而相互不信任,甚至,讥讽与挖苦。

    “孟常氏啊!孟常氏!你什么时候才能进步啊!你跟了老夫这些年这点你都看不出来?国君是想把一个个世族元老搬开啊,好为这些士子们施展拳脚,展其骥足啊!”

    “你看就连他大哥上将军杨疾也被任命为太子太傅。你还抱怨什么?”身穿白色锦衣袍服的公孙离狠狠地训斥道。

    “现在夏国正是用人之际,倘若你把他们除掉这势必会引起国君的警觉啊!那么那时候我们就得明着和杨赫对着干!”

    “咱们先不着急露脸,以示明面,先让这些士子们走走先。常言道‘新盖的茅厕,三天香;月盈则亏,水溢则满’。我看他们能折腾几天,我就不相信他们不会露出破绽。到那个时候,别说是我们,那些其他公族也不会容下他们的!放心吧!孟常氏。”公孙离接着说道。

    “那这?.........明天的开国府之时还要不要去?”

    “当然要去,不去是你孟常氏就是蠢!”公孙离怒骂道。

    赫公七年,金秋十月,夏国境内到处洋溢着收获的气氛,天下士子不入关终于被赫公一手求贤令打破,士子们入关求职成了夏国近百年来的大事件。而在一切准备妥当情况下,江城子奉国君之命开重开国府,以推行新法。

    次日清晨,朝阳密照;整个国府旗鼓宣天,热闹非凡。

    国君身穿黛色锦衣袍服,左手持镇国之剑——穆公剑,头戴黑色顶冠皮弁;矗立中廷。

    高老先生,大造令江城子,上卿平成君,央令公孙离,太子太傅杨疾,太尉车英等众文臣武将一一随国君列位。

    “这今天天气艳阳高照,你们都精神抖擞啊!”

    “今天是我们夏国自立国以来最受天下瞩目的日子;也就是不久前在这里举行了国府问政。各位士子们为夏国之复兴方略慷慨陈词,建言献策;经过两天的廷试终得大才良臣。本公深感欣慰。”

    “家老,再把当初本公向列国颁发的求贤令向大臣们宣读一次!”

    ”诺!”

    国君书命里写道,奉天承运,国君书命,本公初登君位;躬问反省,诚惶诚恐。今与寅国明梁平川一战令本公如梦初醒——夏国先祖简公、仲悼子、哀公同室操戈,骨肉相残;夏国内乱不止!后出炀公,景公无所作为。以至于夏国国势每况愈下!先君在位二十年有余,年年征战,军民疲弊,国府空虚!公夙兴以求,日夜以思;甚是忧虑,如涉渊水,未知所济;思贤如渴,急需人才;故四海求贤,广纳贤良!愿与君共享夏国。

    “向国府天师江城子和上卿公明行大礼!”

    文臣武将:“恭贺君上终得大才大造令,上卿。以开国府!”

    “天师啊!你向大伙说说你的第一个方略,以安民心,以防市井流言。”国君乘兴道。

    “回君上,臣早已准备妥当。”

    “这第一呢,‘尊君攘夷’,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度;让所以夏国境内臣民,郡国子弟上下一心,效忠朝廷,国君。”

    “攘夷,就是防范东北胡狄异族之患,大家都知道每每到了秋天,胡狄异族就袭击我夏国之边境,抢掠我百姓千余户,牲畜粮食更是不计其数;到了春天袭扰边民使其不敢耕战。自立国以来诸位先祖均对北方强敌采取绥靖之策,这才使胡狄得寸进尺。”

    “天师所言极是,这北方异族之患迟早要剪除的,但不是这个时候;要及早制定防范之策。”

    “臣,遵命。”

    “这首先废除先祖一贯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度,推行郡县制会牵扯的诸多利益啊,这之间的利害关系盘根错枝,本公不得不谨慎。这些寡人会和大造令,高老先生,太子太傅等大臣进行商议。”

    子夜更子。国君引家老,太尉车英前往国府探问高老先生和大造令江城子以及上卿平成君。

    只见国府依掌灯盏盏,灯火通明;江城子,平成君依然伏案批阅从各地上报的条陈。

    “国君到。”家老想大声宣驾。

    “家老,切莫声张!”

    “臣,叩见君上!”

    江城子,平成君:“臣不知君上驾临,还望恕罪!”

    “寡人今天晚上来是想听听你们关于‘尊君攘夷’,废分封,行郡县的详细国策。今天晚上你们畅所欲言。让寡人听听你们的立法制定怎么样。”

    “你们的肩上的担子可不轻啊!”国君慰问。

    “回君上,卑臣已经写好一部分了,您看!这,这,还有这!”

    原来江城子设想在夏国西南靠近巴蜀国的夹皮沟设立陇南郡,并任命郡守主政;夏国西部戈壁滩置陇西郡,秦川以北设立秦川北郡,秦川以南划为秦川南郡归中央直辖。这夏国南部和南蛮国接壤疆域划归为骊山北郡;郡守可任命骠骑将军孝天驻扎在此并出任太守;而邑城、葭木沟皆为嫩水、沱河南郡,这直接面对东方寅国。总共六郡十二县五十六个村郭。

    “所以,防范北方胡狄异族主要的郡县是秦川南、北以及嫩水、沱河南郡这三郡,主要的防御力量应该取自上述三郡;军队轻装简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奔腾于嫩水、沱河之滨,这样可以解决因粮草补给不足以致军队战斗力疲敝诟病。”

    “好啊!江城子,你这些策略真是妙招。好!要是办成喽,本公要重重的赏你!”

    “谢君上!”

    这‘尊君攘夷’,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度是夏国几百年前所未有之策;但却从此形成地方拱卫中央的局面;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扩大君主的权利。这是‘尊君’本质核心是‘攘外必先安内’中的安内。由此,以吏为师,以开国府本质上就是立足国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