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璧
繁体版

第八章 迁都

    王启在屋内睡了三日。等他睁开眼睛时,发现妻子张氏在床边小憩,她一向注重仪表,这厢却憔悴不堪。身子单薄,淡黄色的披帛挽在胳膊上,发髻低垂,若乌云压鬓。

    他心生爱怜,伸手抚摸张氏的手。

    张氏忽然惊醒,迷蒙的眼眸看着王启,忽而一笑,“醒了。”

    王启点头,他想坐起身来,却发现手脚无力。在张氏的搀扶下,王启勉强靠在床沿。他没想到五石散的药效这么强,只记得服用后身子轻飘,翩翩然。虽心情愉悦,但不久后身体发热,有洑水脱衣之欲。

    “吃些粥吧?”,张氏柔声问道。她吩咐侍女将早已准备好的饭食端上来。

    各式的饭食装在精致的瓷盘上,不一会儿摆满了桌子。

    王启更衣沐浴后,安然地坐在首座享受佳肴。他忽然想到了兄长,那七分怒火,二分蔑视,一分关怀的模样充斥在脑海中。

    “画儿,兄长可入京了?”,王启停下双著。不知不觉,他胃口大减。

    张氏将脆笋夹在他的瓷碟上,“夫君昏倒那日王叔就在了。”她不紧不慢地为其添粥。眼下什么都没有她夫君的身体重要。

    王启猛然一惊,昏倒的窘态被兄长瞧见了。他不自觉地抚摸大腿,原来这鞭痕也是兄长打的。

    “夫君莫惊,王叔这几日在会客,无暇问你”,张氏安慰道。

    王叔入洛似乎是别有他意,这几日他在府中进进出出,与洛中贵族联络密切。他的幼子更是声名鹊起,以至于入皇城,伴君侧。这王家的势力就是不一般。

    秋日爽朗,天高云淡。洛中的街道宽敞而干净,酒肆平地而起,小贩夹道买卖。白日里,总是这么热闹,丝毫不受边境战乱的影响。一种虚假的繁荣就这样被撑起来了。

    竹林诗会,今年最大的文人交流会。几十名文人雅士聚集东山竹林,饮酒谈事,议论时政。其中有一赋诗作文的环节,文采斐然者,文章将流传于天下。名与才齐驱,声与誉同往。

    “老夫记得三年前年的榜首是王易之,如今又是谁呀?”,一老者饮茶而谈。

    对案的中年人笑道,“您老猜猜。”

    “可是顾氏长风?”,老者摸着稀疏的胡须,傲然道,“此子三岁能诗,五岁做文,文采不小。”

    中年人笑而不语,只是摇头。

    “那一定是朱氏子韵,此子做文有如利剑,针砭时弊,乃国之大材。”老者看向友人,满眼笃定。

    中年人继续摇头,“非也非也,此人正及弱冠之年,文采压众,仪容绝尘,乃世间少有之人。”

    老者眼睛一亮,继而哈哈大笑,拍案道,“此人,若是出身寒门就不必多言了!”,老人脸上挂着讥讽的笑容。

    “人有等,物有别,草民草芥原是一物“,老者闭着一只眼睛,神态傲慢,两片薄唇上下一动,发出轻蔑的笑声。

    中年人笑呵呵地看向老者,决定不再卖关子了,坦言道,“王易之的侄儿,王敦的二公子。“

    老者微愣,眼神呆滞,忽而伏在桌案上,伸长了脖子问,“王氏?琅琊王氏!“

    中年人点头微笑,端起茶盏喝了起来。他体谅老者,给他半刻的缓歇。见老者脸色从苍白到暗黄,他缓缓开口了。

    “且说那竹林诗会,驸马周邴清,太傅门生严筠做监,让文客以‘水’为题,赋诗一篇。众人闻之欣喜,挥墨搁笔不过半柱香的功夫。“

    老者蹙眉,“做得如何?“

    “严少侍下来巡视,一路摇头。直到竹林末处才停下脚步,负手观望起来。他见竹案上的字险峻如峰,诗作贯如流珠,妙笔生花。“

    老者捋着胡须,挑眉问,“如此好诗?“

    “驸马见严少侍停在竹林深处,也移步观望。恍惚间,翠竹清风,簌簌落叶,一个年轻男子出现在眼前。此人面容俊逸,气质出尘,一袭云青衫,衬得飘逸又不失风流。“

    老者眼神迷离,不禁心生向往,自语道,“如此郎君——“

    “驸马拿起他的诗作,沉默不语,又暗暗看了他几眼。严少侍捧着诗作,呈放在玉台上,对着众人说‘歌渠水者,十余人;咏湖海者,三五人;赋星河者,唯一人尔’“

    老者点头,冥思道,“星河为眼,妙“

    中年人把玩着茶盏,茶水荡漾,芬芳四溢。“不才当日在场,起初不服气,看了一圈后,才发现什么是云泥之别。我等庸才,皆咏美人、江山,他写的确是星辰聚散,人世之常。“

    老者没有回答,歪着脑袋问,“王氏子——怎么称呼?“

    “王姓,单名一个邺字“

    ……

    皇宫内。

    司马炽躺在笼榻上。两侧婢女摇扇,捶腿。金丝帐旁点着熏香,芸芸袅袅,催人睡眠。

    他睁着空洞的眼睛,形若槁木。北边的贼兵越过了黄河,打到了豫州,鲁南、陈留失守。

    晋中江山,哪一块是安稳的?

    司马炽喃喃自语,“朕…对不起先祖,朕…对不起黎民。“

    内侍连忙跪在面前,哀求道,“陛下可别这么说,您是天下的主子,主子没有错,错的是那群蛮奴贼兵!“

    司马炽眼里恢复了些神采。他想起了早朝,朝中竟无一人敢领兵退敌。他气地从台阶上摔了下来,倒在了大臣的怀中。

    在摔倒那一刻,他看到这金碧辉煌的大殿似乎也一并倒塌下来,哗啦砸个粉碎。

    “陛下,驸马求见“,内侍跪在膝前说。

    一个身着金纹紫锦袍的男子掀帘而入,他风神朗朗,阔步走来,行礼道,“陛下安康。“

    “坐“,司马炽指了指旁边的椅子。

    二人嘘寒问暖了一阵,不久话茬转移到了正题上。

    驸马问陛下有何打算,是继续北伐退敌,还是收兵自守。

    司马炽摇摇头,他不知道洛中是否能守住,但他没有直说,帝王之尊不能失。

    驸马小心翼翼地提到周王迁都之事。“陛下可效仿周王,让江淮子民感受到陛下的恩泽。“

    司马炽若有所思地望着熏炉,丝丝缕缕的烟消失在空中,抓也抓不住。

    接着,驸马又说起了吴中的趣事,有美人,有佳肴,赏心悦事,良辰美景,如此这般。

    驸马离去后,司马炽在榻上昏睡过去。他老了,该有继承人来挑起这沉重的江山了。他老了,该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了。

    半月后,金碧辉煌的大殿上迎来了太子殿下。司马炽在一众朝臣的举荐下,封齐王为太子,予以监国之权。

    司马桐长在凤阙,又在太后膝下娇养,谦和大度,颇得朝中老臣青睐。成为太子后,为表厚爱,他先后娶了御史大人陈太清的女儿做妻,又纳了兵部主事的小女做妃。一时间,成为朝中砥柱。

    ……

    翌日清晨,张氏携侍女走进海棠园——一座几近废弃的院子。这是前朝相国的私园,王启因为痴迷前朝旧事,遂花重金买下此园。然而,仅仅心热了半年,不久便搁置了。

    眼下,他的侄子不愿居住府内,只好将这园子重新收拾出来,供其使用。

    园子不大,却很精巧,成片的竹林围绕墙边,随风而动,十分凉爽。园西,有一汪池水,碧叶清波,几尾小鱼游曳其中。

    张氏立在池边,随处望了望,心生疑惑:此园为何没有海棠?

    旁边的侍女猜中了夫人的心思,指着东墙,“夫人,海棠花在那儿“

    张氏闻言,朝东而望。粉白的花开在墙头,宛如一层云,又似少女探头娇笑,好生婀娜。

    “海棠知心远,青苔近危墙“,张氏心有所感。

    正当张氏转身离去之际,东墙下传来一个声音。

    “即知危墙,海棠仍是不离不弃,可见真情!“

    张氏侧目,见一灰衣男子拨草前行,身后跟着一个年轻人。前面的是她夫君王启,身侧的从没见过。

    他身着浅色竹纹袍,竖青玉冠,眉目轻柔,皎然翩翩。他抬眼看过来了。张氏一惊,原本以为是个文致公子,可他眸底藏星,自带凌厉之气,遂将其轻柔煞了大半,可谓刚柔并济。

    张氏回过神来,谦和一笑,“夫君多思,妾随口说说。“

    “子渺,见过叔母“,王邺拱手道。

    “原来是我侄,好久不见了“,张氏不掩诧异,平平点头。

    王启笑道,“宜华初见你时,你还在地上乱跑呢,哭着要看新娘子!“

    此话一出,王邺感到窘迫,眉峰微蹙,扯住了王启的袖子,“王叔别说了。“

    “怎么了,我还没说你爬树的事呢?“

    见其脸薄,张氏站出来解围道,“你王叔净爱揭人短处,你莫要与他计较。“

    “我如何爱揭短了,还有好些我没说呢!“

    “好了好了,今日难得一见,妾在东堂设了宴,小酌消暑如何?“

    “甚好甚好!“,王启眉开眼笑。

    王邺点点头,随二人去了东堂。

    筵席间,琴声不绝,流水潺潺。王启为长,坐在首席,左侧是其侄王邺,右侧其妻张氏。

    席案角上摆着几枝海棠,中间堆着三五银莲花碟,酒樽靠右,通体玉透。席上,粉的,绿的,白的,彼此相称,煞是好看。

    几巡酒后,案上的银盘撤了,换上白玉盘,似一团明月。玉盘中间摆着红色的果实,娇艳欲滴,薄荷叶点缀其侧。酒杯换成瓷器,茶气氤氲。

    “昔日陈王以茶酒诗辞为乐,少惹政事,遂留名至今。我等,也需尽饮!“,王启端起茶盏,先闻气,后饮茶。

    王氏秀眉为皱,唯恐夫君又多言生事。

    王邺不语,抬眼看了看王叔,出于礼貌,他回答道,“慢茶养性,世间之事多令人烦扰,饮茶妙于饮酒。“他知道王叔禀性耿直,不喜争斗,也常常因此受侮,遂胸中气滞,时有乖戾。

    “此言差矣,茶养性,酒忘忧,二者相辅,可解世间烦扰。“王启杠道。他是个爱酒之人,此时应当为酒说话。

    王邺不语。这爱杠,又是王叔的一大特点。

    “王叔,可知陛下要迁都。“王邺望着案上的果实,思绪飘到了王宫中。

    王启微愣,忽而一笑,把茶盏举到嘴边,又放下,喊道,“撤下去,换酒。“

    “迁都“,王启在等酒,见酒溢杯口,他冷哼一声,“小人作祟!“

    在迁都一事上,王邺也是不赞成的。迁都,意味着投降,意味着舍去失地,意味着——衰落。

    “百官没有反对,看来迁都一事是板上钉钉了“,王邺低眉,瞥见茶水里自己无奈的神情。

    王启举杯痛饮,酣畅后,声音朗润,“驸马,司马,还有一个马幽汕,我朝盛产马匹和庸材!“,王启讥讽道。那洛中刺史听闻要迁都,自觉特权不再,连忙攀附世家,其心可耻。

    至于,迁都到哪里?朝中又激烈争论了一番。最终,定在了繁华的吴中。

    “王叔,还是早做打算,洛中恐怕留不住了“,王邺端起茶盏,将自己的愁容喝下,让其淹没在腹中。

    张氏一直在留心他们的话,但还是吓了一跳,连忙问,“竟到如此地步了?“。她以为这天下最安全的地方莫过于帝都。

    “树机已渡黄河,洛中失守只在旦夕之间。“王邺答道。据他所知,许多世家正准备南下,天下风云变幻,他们的灵敏决定了日后的繁华。

    王启已然微醺,他面色泛红,扶案道,“我不走,我王启,岂是狐鼠之辈!“

    “王叔,良禽择木而栖,屈小,方能成大“,这是父亲告诉他的话。

    父亲将王氏的重担放在了他身上,父亲说他是王氏的希望,是天命之子。王氏子是不应该颓丧的,更不该只顾个人,寻欢作乐。

    他知道,父亲说的是王叔。但他认为,王叔身上的真性情是难得的,是其余王氏众人所缺失的。

    “汝之小乃我之大,尔等之重,况我之轻乎!“,说罢,王启枕臂而睡。手中的酒杯滑落在地,酒浆顺着台阶,一阶阶地往下流淌,宛若黄河。可是,这细长的黄河,无法阻挡匈奴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