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1649
繁体版

第110章 守住西翼

    穆彻纳虽然年轻,却也经历过不少战事。南方明军使用鸟枪临阵射击,给他留下过深刻的印象。

    但南方明军的鸟枪,多仿制自倭寇。倭寇的火绳枪则仿制自马六甲火绳枪,本身就不先进,射速、威力都不及西洋火绳枪。

    清军遇到火绳枪,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只要抵近弓箭射程,清军就能依靠弓箭大量杀伤明军。可以说,满洲的大梢弓,比明军的劣质火绳枪还要厉害。

    明人思想活跃,著述兵书甚多。万历年间的火器奇才赵士祯,曾在仿制鲁密铳的基础上,发明了迅雷铳、掣电铳等为火绳枪,并将制作方法详细著述在《神器谱》、《续神器谱》等兵书上。

    其中的迅雷铳,有点类似后世的加特林机枪,枪管可多达十八个,前面加有护盾。使用时,提前装好子弹,转动枪管,即可击发铅弹,极大地提高了火绳枪的射速。

    只不过,明人对火绳枪认识不足,把火绳枪称为铳,视为炮,没有大力发展火绳枪。

    赤军发展火绳枪,仍以实用、便携为主,主要仿制了明军的鲁密铳。迅雷铳、掣电铳射速较快,但工艺复杂,不够可靠。

    鲁密铳的制作工艺都是现成的。赤军提高了炼钢工艺,工匠待遇大为提高,所产火绳枪优于明朝的鲁密铳,改称之为火枪。

    清军行进到八十步时,伤亡已经很大。官兵只有死士身披重甲,防护力稍强,其余人的轻甲、棉甲根本就抵挡不住赤军的火枪。

    在八十步的距离上,火枪已经相当精准,若说瞄哪中哪,自然有些夸张。但清军队形密集,一枪下去即便打不中士兵,也能打中战马。

    清军面露恐惧,进攻速度大为降低。无奈之下,穆彻纳只得下令提前施放弓箭。

    八十步的距离,并不是满洲弓的最佳射程。穆彻纳见官兵多畏惧,只得亲自率队冲锋,对左右喊道:“诸位随我前冲,只要再前进三十步,我们必可突破贼巢。”

    长官带头冲锋,清军士气复振。最前面的死士身披重甲,几乎全由阿哈组成,很多人已经挂彩,伤亡最重。

    阿哈即为包衣,相当于旗兵的家奴。若立下战功,阿哈就能升格为旗兵。旗兵的身份可是世袭的,除了本人能拿到优厚的军饷,家属有粮可领,儿女有学可上。

    每逢激战,阿哈多愿意充当死士。穆彻纳带头冲锋,残余的死士也不想功亏一篑,纷纷拍马向前冲锋。

    清军加快了速度,一支支利箭向赤军飞来。赤军劈山炮队和火枪队继续射击,骑兵也拿起弓箭,向清军发起反击。

    在这个距离上,赤军还可与清军一战,由劈山炮、火枪带来的优势仍然盖过清军。

    但满洲弓也开始发挥威力,赤军的火器优势正在被削弱。满洲弓箭射速快,威力大,前排的劈山炮手、火枪兵不断中箭倒下。

    若靠近至三十步,赤军的火力优势将被清军的弓箭优势所压倒。因此,赤军必须尽可能地打击清军,等清军冲到三四十步时,再派骑兵与清军近战。

    曹正吉的心情紧张到了极点:

    “骑兵营第一次与八旗骑兵交战,可千万要顶住八旗的冲击。不然,不仅骑兵营败,大元帅的中军也将受到威胁!骑兵马上就要冲锋了,但愿劈山炮、火枪有再多杀伤几个清虏。”

    再看看右翼方向,中军亦在与清军血战。中军有大炮,壕沟也挖得深,清军尚未突破壕沟。但清军人多,从好几个方向填塞壕沟,中军的压力依然不小。

    他扬马来到火枪队前,叮嘱队长道:“一会儿骑兵与清虏交战,火枪队继续开火,先不要停止射击。等两军完全混在一起,再停止射击。还有,我看那个身着重甲的人像是清虏的首领,想办法干掉他!”

    队长顺着曹正吉手指的方向,看到一个清军小将身披重甲,马上的动作相当灵活。他箭法好得很,连射两箭,连中两名赤军。身旁跟着一名旗手,还有一个骑兵手持着海螺,显然是个传令兵。

    擒贼先擒王,若射死了这员清将,清军将群龙无首。队长把鼓点交点副队长,请他接替指挥。

    他自己就是个神枪手,因为擅长火枪射击,才被选为火枪队的长官。

    队长从第二排火枪兵中取过一支装好弹药的火枪,秉住呼吸,瞄准那员清将。

    很快的,“砰”的一声枪响,那员清将肩膀中了一枪,在战马上歪歪扭扭,差点摔倒。

    队长深为惋惜,说道:“不巧,打偏了!”

    一名火枪手已经为他备好枪支,供他继续射击。

    再看那员清将,已经不能挽弓搭箭。左右聚来几名亲兵,把他护在身后。

    曹正吉大喜,说道:“好枪法!王队长,敌酋就交给你了。”

    这时候,清军骑兵已经进至距离赤军四十步的地方。但经过劈山炮、火枪的洗礼,五百骑兵损失相当惨重,俨然已是强弩之末。

    不能再让他们前进了。曹正吉拍马来到左翼,说道:“兄弟们,跟我来。”

    一声凄厉的哨音,正是骑兵出击的信号。赤军骑兵部署在劈山炮队、火枪队两翼,得令后向前出击,准备与清军短兵相接。

    清军虽然精锐,但损失较大,身着盔甲行动不便。赤军骑兵一直以逸待劳,身着藤甲较为轻便,士气更加高涨。

    曹正吉身着铁甲,冲锋在前,很快就前进至距离清军二十步远的地方。他使用弓箭瞄准一员小头目,嗖的一声,正中清兵面庞。那清兵惨叫一声,跌落马下。

    赤军的弓箭不如满洲弓,但在近距离上差距不大。官兵专门瞄准清军面庞、脖子、马肚等地方射箭,接战之后则用马刀对敌。

    赤军的马刀经过特殊设计,刀背偏厚,刀柄较长,显得头重脚轻。对付重甲清军用刀背,对付轻甲清军用刀刃,再借助战马的冲击,杀伤力较一般长矛、马刀更好。

    凭借着人多,赤军骑兵渐占上风。清军裨将穆彻纳则被火枪射成重伤,无法指挥战斗。

    清军败退,骑兵营趁机掩杀,成功守住西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