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1649
繁体版

第80章 火器营

    沈赤心认为,要打败清军,就必须建强赤军,建立相对于清军的优势。

    赤军成立时间仅有一年,却已经形成了三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赤军推行均田免赋,提倡平等,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这是赤军的最大优势,也是赤军战胜清军的最大凭恃。

    第二,赤军的编制体制更为科学。沈赤心排除万难,在赤军中推行镇、协、标、营、队、排、哨七级编制,实行严格的层级管理,效率大为提高。

    陆军方面,又区分为战兵、守兵,编有三个战标、一个守标,总人数已达到两万多人。

    再加上水师、近卫营等其他部队,赤军总人数已经接近四万人。

    第三,赤军有水师,在广东海面上具备压倒性优势。赤军水师不分守兵、战兵,全部编为战兵,目前有三个标,总人数达到一万多人。

    沈赤心仍不满意,要真正打败清军,凭以上三个优势并不够。

    八旗兵起于东北苦寒之地,人口稀少,却能东征西讨,先后打败蒙古、朝鲜、明朝等军队,自有其过人之处。

    八旗兵的优势,在于骑射,在于法之必行,在于赏罚分明,在于八旗制度。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火器。

    清军早年在山海关外屡次受挫,原因在于辽东明军凭坚城用大炮。后来,清军掌握了明朝的火器技术,又因为管理严格,火器技术反而后来居上,制造水平超过了明军。

    骑兵与火器,成为八旗兵的两大杀手锏,也使八旗兵的战斗力走上巅峰,堪称亚洲最强。日后,满清武功冠绝前朝,原因实赖于此。

    广东不产马,论骑兵,赤军固然不能与八旗兵争高下。但沈赤心帮军工局改进了炼钢技术,使赤军装备起了更为轻便、成本更低的火器。

    这样一来,赤军将打破清军的火器优势,甚至有望在野战中取胜。

    赤军骑兵暂时难以比肩清军,要取得陆战的胜利,必须仰仗火器。沈赤心对赤军火器非常关心,亲自参与火器的设计和改良。

    春节前,他再次来到火器营莅临指导。火器营营长名叫陈立新,和沈赤心是同乡,曾是耿仲明军中的逃人,算是赤军元老。

    火器营是大营,人数超编严重,接近一千人。

    沈赤心来火器营第一件事,便告诉陈立新一个好消息:

    “立新,火器营现在的人数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已做出决定,准备把火器营扩编为标,额定两千余人。火器营扩编为炮兵标,你从营长超擢为标统,命令明天就下来。”

    在赤军,标以上长官称“统”,营以下长官称“长”。称呼上的差异也意味着地位上的悬殊,标统以上常被视作“方面大员”,营长以下只能算是低级武官。

    陈立新大喜过望,说道:“火器营官兵超编,我一直为此头疼。元帅大刀阔斧,帮我们解决了一大难题。”

    沈赤心笑笑,说道:“我们在陆上对阵清虏,关键是火器要精利。你可知道,火器营改为炮兵营,除了编制上的扩大,还有什么其他意义?”

    陈立新挠挠头,略一思索,说道:“莫非是,今后火器要以炮为主?”

    沈赤心未置可否,说道:“有点这方面的意思。我称之为炮兵标,意味着今后要成立一个新的兵种-炮兵,与步兵、骑兵、工兵、斥候、近卫兵等并列。

    “明朝抗倭名将中,我最佩服俞大猷,其次是戚继光。两人都擅长车战,俞大猷于此最精,擅长制战车,练车营。谭纶、戚继光主持北方边防,俞大猷所制战车助力极大。

    “不过在我看来,俞大猷所编练的车兵营,实质上就是火器营。战车除了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运载火器,还可以充分发挥火器的火力。

    “俞大猷说,车兵之所以能够抵御虏之骑兵,在于战车‘能御马之践蹂,而中又有铳炮之雄器,击刺之精兵,追逐之马兵,是一车而兼乎马步之长,故非虏所能敌也’。

    “嘉靖、万历年间,俞大猷的车营战术在抵御北方骑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的满洲八旗,威势远甚于万历年间的蒙古骑兵,俞大猷的车营战术已经落时了。

    “八旗擅长野战,以骑兵为主,往来如风。日后,我们必要与八旗交战。守城可以筑坚城,凭大炮,野战则唯有依靠战车,依靠火器。

    “战车为表,火器为本,战车为火器服务,火器乃战胜清虏的根本。火器为什么要用战车,为的是提高火器的机动性。

    “先秦时,战车为冲锋之利器。唐宋时,战车连营为城,为防守之重器。现在要破击清虏,就得制造适应火器的战车。

    “总之,火器要轻便易于携带。重量大的火器,更得依靠战车来搬运。今后,对于炮兵来说,战车即为炮车。炮兵一要有炮,二要有车,方能纵横于天下。”

    陈立新点点头,带沈赤心观摩了新造的炮车。

    火器营的炮车,不像明朝战车那样臃肿庞大,没有车厢,也没有护板,主要功能就是运输火炮。

    红衣大炮为攻城利器,重量惊人,使用四轮炮车,配以骡马。重量稍轻的臼炮等火炮,则使用二轮炮车或者独轮车。

    炮车看似并不起眼,但对火炮的机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沈赤心对此屡有指示,火器营也下大力气改良了炮车,提高了火炮的机动力。

    接下来,沈赤心又参观了赤军新装备的火炮。有两种火炮堪称是赤军的杀手锏武器,一曰“劈山炮”,二曰“九节十成炮”。

    劈山炮顾名思义,意指火炮威力可以劈开山峰。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实际上,劈山炮的威力并不大,但是重量较轻,易于携带,威力也不弱,是一款在机动性、轻便性、威力等各方面较平衡的火炮。

    劈山炮从明朝子母炮、虎蹲炮发展而来,发射铅子,重量从几十斤到六七百斤不等。

    开炮时,火药燃爆,几十上百枚铅子迸射而出,形成一个扇形的射击面,犹如一个大型喷子,对付敌军密集队形非常有效。六七百斤的劈山炮,有效射程可达五六里。

    九节十成炮顾名思义,共分为九节,各节长短粗细相同,每节一端刻有阳螺纹,另一端刻有阴螺纹。使用时,各节相继旋接,组成炮身。

    这种炮最大的意义是可以分节携带,机动性大为提高,翻山越岭,不在话下。

    实际上,这两种炮都是满清的“特产”。相比西方火炮,劈山炮和九节十成炮算不上多先进,却非常适合华夏的国情、地形。

    劈山炮在晚清时大行其道,对付太平军、捻军等极为精利。九节十成炮则诞生于乾隆年间,在平定大小金川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

    现在,得益于赤军优良的炼钢技术,赤军可以用更便宜、更轻便的钢铁,提前铸成劈山炮、九节十成炮。这两种大杀器,将在日后给予清军以致命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