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之将覆,你还疯狂纳妃?
繁体版

第四章,离京之前的准备

    还没等朱慈烺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听着崇祯又说道:“去了南直隶,不妨在南京那边多待几天。”

    “啊?”

    朱慈烺惊愕的瞪大眼睛,表情有些凝滞,像是中了定身法一样。

    脑子嗡嗡的,

    你怎么知道我想在南京待的?

    而且还让我在那里多待几天?

    啥心思?不会是诈我的吧?

    这是起了猜忌?

    要把我废了?

    王承恩也是吃惊的看着崇祯,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心想,“要坏,陛下这多疑的毛病又犯了,太子要遭罪。”

    熟料,

    崇祯却是低下头看向地图,摆手让朱慈烺离开,“我还有事情,就不留你了。”

    他还要继续复盘。

    一直到朱慈烺回到自己的钟粹宫,脑子都有些没有明白过来。

    揪着头发,喃喃道:“到底是哪儿的问题啊?”

    ......

    而在武英殿内,

    崇祯却是紧锣密鼓的继续复盘。

    “陛下,让太子去南京,恐怕朝堂诸公会反对啊!”王承恩小心翼翼的说道。

    其实,他是想让崇祯收回成命,

    陛下的多疑,可不仅仅是对臣子的,以往对太子犹有过之,如今风雨飘摇,太子再出问题,那整个大明朝必将万劫不复。

    “哪怕有再多的人反对,朕也坚持。”

    崇祯目光发寒的说道。

    如果是之前,自己肯定是不可能将朱慈烺外放出去的,但重活一世,之前的那一幕幕,如在昨天。

    这个秘密,他不会告诉任何人,但也绝不允许犯过的错,再次重演。

    包括让太子去南京这件事,

    趁着这机会,让太子提前去那边熟悉一下机会,即便形势真的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大明也不至于立即亡国。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

    此事即便太子不说,他也会安排,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大明一朝,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哪怕上天让他再经历一次亡国之痛,依然不能丢了老朱家的脸面。

    “随行的人员,你以为谁比较合适?”

    “太子外出,安全最为重要,臣以为掌印太监郭时明,老成稳当,最为合适。”王承恩低声回道,

    此时的他也是一脸的懵逼,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崇祯点了点头,朝中其他大臣出人护送,他肯定不放心的,郭时明虽然有些固执,但忠心却是无所质疑的。

    “你去传朕的旨意,让他带着锦衣卫和骑兵,护送太子南下。”

    “是!”

    等王承恩走出去,崇祯才扶了扶额头,叹道:“所幸,太子还算机辩,不求日月同辉,只求他不给祖宗的脸上抹黑便满足了。”

    “让郭时明随时传话过来,尤其要注意太子的德行。”

    “是,陛下,您先喝点茶吧!”

    崇祯这才恍然自己已经十几个小时,粒米滴水未进了。

    他将茶一饮而尽,目光如炬的将茶碗拍在桌子上,“等太子一走,朕就可以放手一搏了。”

    “不过,烺儿说的也没错,眼下刻不容缓的是钱粮。”

    从时间线上看,辽东的松锦之战打完之后,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关外铁骑被歼灭殆尽,大明王朝面对满清就彻底处于劣势。

    再也组织不起来一次有效的反扑了。

    更要紧的是,李自成马上就要攻打京都了,在这之前,必须筹措粮草和兵丁。

    “王承恩,传朕的旨意,让满朝文武筹捐粮草。”

    崇祯咬了咬后槽牙,前世在李自成攻破京城之前,自己就曾经让这些大臣们捐过钱,结果满朝文武大臣响应者更是寥寥无几。

    最后只筹措了13万两银子。

    这一次,自己心得狠一点,最起码得翻不止两倍吧?

    一个小太监在外面回道:“陛下,王公公刚出去了。”

    崇祯这才想起来王承恩被自己派出去了。

    ......

    慈庆宫,

    朱慈烺凝神,那抹湛蓝色的光泽再次出现。

    【你与太子妃御八次,大明的国运:+8,目前-99992】

    【大明国祚:+4天】

    【附加:+1】

    【肾水之力:(10/100)】

    太子离京,不是说走就走的,得有一些准备工作。所以这两天,他没有停歇,当然收成也是不错。

    耕耘2天,赚了4天,算起来,为大明延续了两天。

    只是国运和国祚神秘,他暂时不知道该如何验证。

    但不管怎么说,这意味着大明这条破船不至于这么快就沉下去。

    “爱妃,春风十里不如你啊!”朱慈烺高兴的说道。

    这话一出,刹那间让宁翠萱全身僵硬了下来,脸色便因为难为情,脸、耳朵、脖子变得通红。

    “爱妃,今天想吃点什么啊?”

    “殿下,您别光顾着我,您也吃!”宁翠萱的脸上红晕显得更鲜艳了,而且蔓延到身后颈间,仿佛温柔甘美的肉的气息正在散发发出来。

    这几天在朱慈烺的呵护之下,宁翠萱的肤色光泽越加明显。

    肉而不腻,妖冶而不俗。

    特别是......呀,这杯子罩不住了都!

    “爱妃,我看你脸色这么红,不会是生病了吧?走,回去我给你检查一下身体。”

    “殿下......”宁翠萱头都快塞进衣服里了,结结巴巴的难为情的说不出话。

    看着太子妃的模样,朱慈烺不由讪然,“那算了,一会儿带你出去转转!”

    太频繁,这人也遭不住。

    昨个儿半夜他的腿都抽筋儿了。

    宁翠萱也水源渐枯竭。

    因为崇祯的嫔妃不多,所以宫里面的人员稀稀拉拉,朱慈烺却是带着宁翠萱,一路溜达着来到了兵仗、军器二局。

    这地方不远,就在宣武门进去的左边,王恭厂,和三法司挨着。

    这两局是大明制造枪炮火器的地方,刚进门就看到了一架从荷兰引进,经过改造的“红夷大炮”,至于佛朗机炮倒是没有见到。

    “殿下,您怎么来了?”

    迎接他的人仅仅是一个工部的小吏,不见一个带着乌沙的官员,这让朱慈烺不由皱眉。

    “我来这儿看看咱大明火器的情况。”

    小吏擦着额头上的汗,“殿下,这边请。”

    “这是我们两局所造的箭盘枪、碗口砲、石砲、炸砲、鸟嘴铳、三眼铳,夹钯铳、火箭、飞枪、飞刀、飞箭......”

    随着小吏的一一介绍,朱慈烺眼中的失望越来越盛。

    好嘛,

    火门枪!

    面对八旗军的重甲和盾车,弹重3钱、装药3钱的明朝鸟铳,显得力不从心,更别提这些老掉牙的火门枪。

    这时期欧洲那边早已经用上了大型火枪,你们倒好,连火绳枪都不是。

    关键这制造也太粗鄙,简陋了。

    怪不得袁崇焕抱怨前线官兵不愿意用火器,老炸膛,问题在于你们工部制造武器不合规,

    质量太差。

    “这一支火门铳造价多少?”

    “十一两。”

    “多少?”

    朱慈烺的语调猛然拔高,吓的小吏一下子跪下了,哆哆嗦嗦不敢吱声。

    朱慈烺冷冷的盯着他,他来之前还看了这方面的一些奏报,边关也在制造这玩意,而且只需要3两多一点。

    来到你们兵部,一下子提高了三倍?

    怪不得大明灭亡呢,这特么烂到骨子里了。

    这一刻,他突然有些理解崇祯。

    贪腐到了这种程度,这还仅仅在关乎国之命运的火器上,整个大明王朝又到了何种地步?

    这剧本,

    就算是朱元璋,朱棣来了,都难翻盘。

    可......谁让自己在这条漏船上呢?

    朱慈烺强忍住心中的愤怒,问道:“咱们这里是不是有个叫毕懋康的人?”

    “呃......”小吏闻听,直挠头,“这名字好像在哪里听过,但......”

    “进士出身,曾经在器局待过。”朱慈烺提醒道,自己也就记得这么多了。

    “哦,想起来了,毕大人六年前就已经告老还乡了。”

    朱慈烺急忙问道:“他可有弟子,或者他可有留下什么东西?”

    “您稍等一下!”

    过了一会儿,小吏拿过来一本满是褶皱破烂的书,书名还可分辨。

    《军器图说》,

    书不分卷,有附图,但已经残破不堪,气得朱慈烺想骂娘。

    翻开,发现有张继孟序,侄登辅小引、侄登翰跋与作者自序,自序署曰:“崇祯八年七月二十日原兵部右侍郎今致仕臣毕懋康谨对......”

    朱慈烺呼吸有些急促,“没错,就是他,这几个人还能找到不?”

    他指着自序中的那几个名字。

    “有,毕登辅、毕登翰大人,都在我们器局任职。”

    “去,帮我找来!”

    等小吏跑出去了,朱慈烺才舒了一口气。

    朱慈烺之所以来器局,是因为曾经在书上见过一句话:1635年,明代火器研究家毕懋康也制作了燧发枪。

    “虽然图纸没了,但人还在,也算是没白跑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