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外觅封侯
繁体版

第43章 走进战争的泥潭(九)

    浩浩荡荡的太平军水营,由西南向东北沿长江顺流而下,陆营则在两岸随行,遇到山水阻隔的地方,便由水营帮助转运,整个大军行进极快,兵锋直指长江中游的武汉三镇。

    其实,自一八五二年六月太平军进入湖南,湖北官员就开始积极设防备战。清廷拨款三十万两作为防堵经费,对汉阳、武昌、汉口居民进行户口清查,并且进行十户联保,一人通匪十户同罪。来自河南、安庆的江防营,来自寿春和省内的各路援兵已经先后在武昌省城周边集结。

    太平军攻克岳州后,湖北巡抚常大淳和提督双福急忙将防堵调整为备战,筹集军械粮草。十二月十五日,常大淳命令城外兵马全部集中到城内驻守,同时坚壁清野,将城外的房屋付之一炬,绝不给粤匪留下一间屋、一粒粮!据说熊熊的大火烧了整整七天七夜。

    十二月二十一日,追击太平军的荣禄派来先遣部队,总兵王锦和常禄率领的一千人,以绳索吊着翻越城墙,进城与常大淳会师协助守城。

    鉴于太平军有十万之众,武汉只有五千守军,加上团勇也不够一万多人,常大淳决定孤注一掷,放弃城外全部据点,全体军民困守孤城,只等北方和南方的援兵抵达,两路夹击,全歼粤匪于城下。

    太平军分水陆两路向湖北境内挺进。陆路于十二月十九日攻克蒲圻,经咸宁北上,二十三日兵临武昌城下,占领城东南的钵盂山、洪山、小龟山、紫荆山,将文昌门、望山门、保安门、中和门、宾阳门、忠孝门、武胜门等城门团团围住。

    天王洪仁坤亲率水路大军抵达汉阳,当即便派黄玉琨、林凤祥、李开芳、罗大纲等战将,率领部队攻占汉阳,全歼汉阳守军八百余人。水军攻克汉口,汉阳沿河及汉口沿江大小船舶悉数落太平军手中,太平军水营战力猛增。

    此时,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武昌已经成为一座绝对意义上的孤城。

    ***

    从岳州到武汉的一路上,太平军经过的城镇和村庄,百姓家里的粮食全被强行买光。

    不少人家为了有口饭吃,干脆全家扎上红头巾,带着土枪或者砍刀什么的,就算参加太平军了。一时间,沿途大小布店里的红布被抢购一空,染坊里把所有的布都染成红色。

    这样一来,北伐军究竟有多少人,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史料上说十万到十五万不等,但可信度极低,如果算上流民及其家属,恐怕有几十万之众。

    长江从西南向东北流淌,江东是武昌,对岸北边是汉口、南边是汉阳,中间被由西向东流入长江的汉水分开。三镇之间的交通完全靠船运。

    三路先锋向武汉三镇进发——左路军李开芳营、右路军林凤祥营和中路军唐正才的水营。李以文被安排在中路军帮助(其实也是不放心)归顺不久的唐正才。

    在离武昌还有二十多里路时,右路军的前锋几副兵马掉进了陷阱。

    前锋将军陈丕成命令部队停止前进,留岗放哨,然后就策马赶到江边,对着在长江里航行的水营消防队的百余只战船吹响号角。但号角声被呼呼的西北风盖住了,只有靠近岸边的船上才能听得见。

    讲到这里,有人不禁会问:既然是西北风,那帆船如何逆风航行?

    有道是,船行八面风。原来,在大江大河中,帆船是可以逆风航行的。那叫调樯,也就是帆船可以在大河中走“M”航向。不过,这样的航行需要不停地转弯,行进的速度自然也减慢不少。

    因此,太平军的战船不是走在一条直线上,而是横七竖八的满江都是。

    在太平军的行军途中,这些战船的任务是运输粮草和辎重,减轻陆上行军的困难,因此船上只留少数掌舵和纵帆的船把式,并没有很多人警戒保卫。

    这天中午,岸上号角响起的时候,李以文和唐正才正在船舱里喝酒,也没有听到号角声。这时,船队前方疾速驶来几十条帆船,帆船上堆满柴草,迎头就向着太平军水营撞过来。

    战船来不及躲避,接连相撞,整个江面乱成一锅粥,不仅如此,那些草船的船头装备长长的铁钎,只要撞上就会牢牢地嵌入对方船体再也甩不掉。

    更可怕的是,那些草船在冲进太平军船阵的同时,船上便引起熊熊大火,大团大团的火苗随风跳到战舰上,江面上马上就陷入一片火海。

    但有几条帆船没有驶过来,甲板上站着一群清军兵勇,正在拉弓搭箭,朝着天空猛放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