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外觅封侯
繁体版

第42章 走进战争的泥潭(八)

    太平军攻占岳州,湖南巡抚张亮基非常恼火。晏仲武偷袭清军粮草基地时,张亮基请来悍将邓绍良率两千精兵前往拦截。

    没错,邓绍良就是先前中李以文埋伏撤兵、从广西一路追击太平军而来的那位清军将领。

    一阵土炮轰炸之后,用石头垒起的城门被打破。晏仲武一声令下,巴陵太平军蜂拥而入。

    打破城门似乎易如反掌,但太平军冲进去之后,才感觉到寸步难行。

    一道道街垒比城门还要坚固,街道两边的房屋都是清军绿营的战壕,弓箭、飞镖、长矛、土枪和洋枪的子弹,雨水般泼向巴陵太平军。

    这种阵势,让身经百战、擅长水陆两种战法的巴陵太平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们每前进一步,都会横尸塞道。

    手握砍刀的晏仲武飞身上马,飞跨过被炸塌了的街垒冲进城里,奋力砍杀清兵。

    当李以文的战马跨过第二道街垒时,街道两边房子里的绿营兵突然拉起绊马索。

    战马倒地,李以文重重地摔落在街边。他艰难地站起身,大腿却被来复枪子弹击中,再一次倒在地上。

    晏仲武和几个巴陵太平军士兵冲上来,将几颗土雷扔进街道两边的门窗里。然后,又冲过来两个太平军士兵,他们用担架把李以文抬了回去。

    在晏仲武的指挥下,巴陵太平军士兵个个英勇顽强,一个个高呼着“刀枪不入”的口号,奋勇当先。

    怎奈太平军装备简陋,军事训练不足,尤其是骑兵人数太少。一日一夜下来,孤立无援的巴陵太平军面对敌军援兵不断的轮番进攻,力战不敌,只能血洗大街小巷。

    晏仲武被炮弹炸晕被捕,但他醒来后宁死不屈,口中念着:“杀尽不平方太平……”

    冲在前面的李鹤章并不知道眼前这个已经血肉模糊、奄奄一息的人是谁,就把他的头颅砍了下来。

    不一会,邓绍良赶了过来。他指着晏仲武的头颅问:“这人是谁?”

    “不知道。”李鹤章答道。

    “我知道。”一个被捕的太平军士兵说,“他是我们的巴陵太平军的晏仲武将军。”

    一听说是个将军,李鹤章刚要上前表功,被李瀚章一把抓住。

    “唉……”邓绍良叹息道,“谁砍的这一刀,把一百两赏银给砍掉了。”

    根据李氏家族的口述历史,守卫长沙的李瀚章奉命率部从水路赶来支援邓绍良。

    李以武想和他的同伙一起悄悄溜走向太平军报信,但想到李以文让他长期做卧底的任务,只能让他的同伙一个人溜走。

    李瀚章的民团是炮兵为主,因此战斗力很强。李以武便在途中的雨夜偷偷移开存放炸药船舱的盖板,让雨水淋湿里边的炸药。

    他心中暗喜:这比他亲自送情报或参加战斗的作用都大啊!

    李瀚章的民团赶到目的地后就立刻投入了这场战斗,李以武在战斗中故意落在队伍之后,但始终没有机会溜出去跟太平军联系。

    这一仗太平军失利,晏仲武的巴陵太平军几乎全军覆没;但清军也没有占到便宜,邓绍良的万余绿营兵也损失大半。

    传说李鹤章在这场战斗中确实杀死了一个太平军的将军(相当于清军的团总一级的军官)。不过他杀的究竟是不是晏仲武,是不是把那将军杀死了,历史上仍然众说纷纭。

    有本史书上记载:晏仲武被俘虏,邓绍良劝他投降,但晏仲武宁死不屈,在岳阳受磔刑——被当众处以凌迟极刑。

    李氏家族还有这样的传说:邓绍良被李以武暗中毒箭所伤致死。不过,这个说法的具体时间无法确定,因为正统的历史记载,邓绍良还将在之后的战场上出现。

    负伤的李以文随太平军主力挺进武汉三镇。好不容易在战场上相见的两个李氏家族,又要匆匆忙忙各奔前程了,真可惜!

    李鹤章在这一仗中杀了敌大官而得不到任何奖赏,积累在心中的不满也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一怒之下便离开了他大哥,扬言回老家亲自拉队伍打粤匪保家乡。

    听着李鹤章的叫嚷,李以武觉得机会来了。他也觉得在李瀚章的手下干没有多大意义,决定跟着李鹤章走,这样也许能尽快接触到李文安或者李章铜。

    其实那个时候,在李文安和李章铜父子俩的竭诚帮助下,进退两难的曾国藩终于化险为夷,获准建立湘军。

    本来李文安和李章铜父子俩也在酝酿组建自己的队伍,但想到曾国藩为此铤而走险的经过便打消了念头,打算暂且帮助曾国藩先行一步,自己也学习一点带兵打仗的经验。

    两个李氏家族的命运是这本书的主线,不过,不难看出,这条主线不得不被太平天国这条副线严重干扰。

    毫无疑问,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比起跌宕起伏的家族命运更加吸引眼球,因此,时不时地给战争让让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不过还好,毕竟李以文是本书的一号主角。他会始终跟随着太平军主力,让主线和副线无法分割,也让副线无法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