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小户走科举
繁体版

第21章 规划(一)

    夏日,天黑得晚。

    吃过晚饭,外头还有光亮,柳长青坐在西边小院里头算账。

    大娃帮着陶氏磨明儿米糕需要的米粉。

    陶氏每日早上出摊前将淘净的籼米倒入木桶内,加入适量的清水静置。

    晚上吃过饭,用手指捻米,若能捻碎,则已泡好。

    然后将泡好的籼米放入石磨内磨出米粉,上锅蒸熟即可。

    柳明珏此时正趴在柳长青的旁边,伸长脖子瞧他的账本,字大差不差,估摸着能认出来。

    就是古代账本记录的方式,没有现代的表格来得清晰明朗。

    陶氏边磨粉边唉声叹气:“天热了,生意时好时坏,米糕也不禁放。”

    柳明珏闻言,脱口而出:“卖别的呗。”

    “卖啥?其他的都有人卖了。

    比如卖年糕、卖米线、卖汤圆、卖青团、卖米粑粑、卖螺蛳粉等等,大安街都不知开了多少家?”

    柳长青抬起头来插话道:“就这般安安稳稳赚个钱,整多了,你不累啊?”

    陶氏横了他一眼,不满他这般不上进的态度,絮叨:“能赚钱,累个屁!

    再说了,我卖米糕,赚的钱,也就维持家用。

    逢年过节给翁东家,亲戚邻里送礼的钱,就要你的俸禄里出了,倘若那个再生个病,钱都不够嚯嚯的。”

    柳长青道:“那你卖别的!”

    陶氏又呛道:“说得到轻巧,你想个法子出来。”

    柳长青算是明白了,他是说什么都不对,晃着脑袋继续算账,不发言了。

    “以后少出去喝酒打牌,打牌咱输不起。

    你要知道你可有好几个儿子呢,不得给他们准备屋子?

    不然成亲了,都没地方住,总不能去沿江村种地吧。”见他不语,陶氏露出了真实的意思。

    当家的能做的无非就是开源节流,他们如今已经拼死拼活了,也不能再多了,只能节省点,省一省,总能多存一些。

    柳长青瞧着旁边的小儿子,心里头听进去了,嘴里头免不了嘟囔几句:“这可都是人脉,他们邀我了,总不去就太不知趣了。”

    柳长青算得上是个顾家的男人,除了偶尔喝几回酒,打几次牌。

    若家里富足,其实也无伤大雅,可在不富裕的女主人眼里,这也是能省下来的。

    陶氏斜了他一眼:“人家有家财,你有个啥?”

    柳明珏暗想,原来古今都一样,无非就是房子。

    他上辈子是没享到父母的福,今生遇上了,心里头百般滋味。

    柳长青说不过她,摸着柳明珏的头,道:“攒家底!给我们家六娃买大宅子。”

    柳明珏聪慧懂事的眼神中,透露出几分认真道:“以后六娃给爹娘买大宅子。”

    柳长青和陶氏欣慰而笑。

    柳长青接着道:“要不我们想想有啥好法子吧。”

    “嗯,那你说卖啥?”陶氏问他。

    “我想想,对了,大娃不是要出师了吗?以后在柳江镇卖猪肉吗?这不和大哥抢生意吗?”柳长青万分不愿意自家老丈人吃亏。

    这些年,他们帮衬自家很多,若连卖猪肉都要一起那就太亏心了。

    大娃听到阿爹的话,停下手里磨粉的动作思考起自己以后在哪卖猪肉。

    陶氏奇怪道:“不在柳江镇卖猪肉?去哪里卖?”

    柳长青眉头微皱。

    柳明珏左右打量一圈家人的表情,看都在想去那里卖猪肉,很是不解,只能自个提示道:“阿爹,坐船好玩吗?”

    柳长青听到柳明珏的话,猛地抬起脑瓜子打量着他。

    柳明珏被阿爹直勾勾的眼神盯着,以为自己马甲掉了。

    陶氏看见他的眼神,疑惑地问道:“你做什么盯着六娃?怎么了?”

    柳长青摸了摸柳明珏的脑壳,啧啧稀奇道:“六娃,真聪明!”

    “这咋又和六娃有关了。”陶氏着急的问道。

    “六娃说坐船,那不就是去对面义安县卖猪肉吗?这样你也轻松,米糕又能多卖。”

    大娃听出阿爹的话音,上下打量着柳明珏的脑袋,不知为啥都是亲兄弟,咋就不一样的脑壳呢!费解!未解之谜…

    二妮儿抿嘴笑笑,剩余几个娃都围到了柳长青的身边。

    “可是大娃不是要卖猪肉吗?他忙的过来吗?”陶氏疑惑不解道。

    “不是有三娃吗?三娃不小了,也能帮忙了,这又不是啥体力活,卖卖米糕,这总会卖吧?”柳长青理直气壮道。

    “你说的到轻巧,那义安县到是不远,二刻钟就能到,可也不近啊,况且往返怎么办?”

    “这些都是小事,往返可以和船家说好,多加点钱,让他按时接送大娃和三娃来回就是了,柳江镇到义安县的船只每隔一刻钟就有一趟。”柳长青不以为然道。

    “那到是,这样的话,那米粉要磨好多,时间来得及吗?”陶氏觉得光晚上磨米粉的话,估计赶不上趟。

    “可以把米粉送到磨坊。”柳长青建议道。

    “那不是要钱吗?”陶氏心疼道。

    “瞧你这话说的,好像人家不要你钱似的,那你不是轻松了吗?而且你省了这功夫可以做其他的卖,这不就赚回来了吗?”

    “做什么?”陶氏很是纳闷。

    “你可以增加早餐,用大骨头熬汤卖汤粉呗。”

    “哎呀,别说!你咋这么聪明啊!我咋没想到呢!

    这到是正经的,都是米粉做的,省了一道工序。

    大骨汤可以先在家熬好了,到时候顾客吃的时候也不烫,温温的,刚刚好,大骨头多的是,又便宜。”陶氏也放下磨粉的事,兴奋极了,不断地夸赞柳长青。

    “对了,当家的,那我们需要去义安县租铺子吗?”陶氏再次询问道。

    柳明理听到陶氏的询问,虽然没有放下磨粉的动作,但是也竖起耳朵听着。

    “我先找人打听打听,随后等我休息的时候,我们过去就过去看看。”

    转头又询问:“家里现在有多少可以动用的银子?”

    陶氏心知他这是确定在义安县置办摊位卖猪肉了,直接给柳长青算账道:“之前母亲看病,孩子也小,花费厉害,都没存什么钱。

    还是从六娃出生以后,才能存下钱,这四年的功夫,每年大概二十两左右,这会儿倒是有八十两银子了。”

    “嗯”柳长青表示知道了,也就没言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