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小户走科举
繁体版

第11章 元宵节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距离柳明珏周岁宴,已经过去了三年。

    一层春雨之后,早春的寒冷渐渐被洗去了。

    昔日还只能在大人搀扶下颤颤巍巍蹒跚学步,说话也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往外嘣的小婴儿,此时已经成了能跟在他哥身后上山下河,满县城到处乱跑的小捣蛋鬼。

    ★北柳巷柳家

    天色还不迟,不过一家人都已经起来了。这正是兴旺人家的预兆,全家都没有一个懒人。

    今早是李氏做早饭,如今家里灶台上的事情都是两房的儿媳妇轮换着做,一家一个月,轮到的人除了做饭还要负责扫院子、喂猪喂鸡等这些杂活。

    实则陶氏是婆婆,年纪也渐大了,该指使小辈也就指使小辈。

    清明的时候,裸露的黑灰色土地上冒出了星星点点的绿色。这些绿色植物有些是野草,但绝大多数是可以食用的野菜。有钱人家当然不屑于吃他,但对于几乎一冬都吃不到菜蔬的普通人家,这无异于是盛满自家菜碗的唯一办法。

    不过也有些野菜,说是野菜,确实老少咸宜,贵贱都爱的。

    香椿就是一样,只不过有钱人家吃香椿,辅以最金贵的配料,就好像一道茄子那十几只鸡去配一样。

    市井小户没有那样的排场,好一点的家常菜是香椿炒鸡蛋这一类。差一点的,最简单的,做个凉拌,浇一点秋油,也自有一股清新滋味。

    刚把绣品卖给绣坊的陶氏仔仔细细数着着帕子里包着的铜板,把手腕上挎着的篮子整理好,一双眼四处看了一眼,叹口气,牵起墙角的小儿子往家走。

    “哟,大娃娘,带着你家珏哥儿出来逛逛啊。”迎面走来一个一样牵着孩子的妇女,一边说话,一边不着痕迹的打量陶氏手里牵着的小金童。

    真不知道陶氏是咋养的孩子,养的玉团儿似的粉雕玉琢,整个柳林县找不到第二个长得更出挑的。

    “是啊是啊,家里没什么菜了,现出来看看。”

    两个妇人客套几句,互相夸夸对方的孩子,便各走各的路散了。

    柳明珏一脸无聊的迈着小短腿跟在亲娘身边,一双眼随意的扫视着街道两侧的小摊贩,耳中听着叫卖声和小贩算钱的说话声,嘴里喃喃自语。

    “哎哟,你这又在嘀咕什么呢?”陶氏买了一把鲜嫩的香椿,眼角余光瞥到还在喃喃自语的小儿子,有点忍俊不禁。

    作为快四十才有的老来子,陶氏对柳明珏那是捧着怕摔了,含着怕化了。尤其两个大儿子还在相看,陶氏可以说大半精力都放在这小儿子身上了。

    好在当初怀上时她因为自觉年纪大了,养的就精细了些,柳明珏生下来就没怎么生过病,从小也不爱哭闹,算是奶娃娃里最好养的,没费陶氏什么精神,能自己跑跳后也还是懂事,自己要是有事了就乖乖找个地方自己玩,有不认识的也不跟着走。

    现如今可算养到四岁,算是立住了,以后就不用担心小儿子出什么事了。

    “哦,娘,”柳明珏抬起小脸,露出一个萌萌哒的笑容:“我刚才在算数呢。您今天买香椿花了六文,绣品卖了三百四十文,剩了三百三十四文。”

    ”娘,今儿去大哥猪肉摊上咱拿几根大骨头吧?五娃想喝骨头汤了,爹爹也喜欢娘做的回锅肉不是?”

    柳明珏小表情笑的更加甜蜜讨喜。

    陶氏显然是习惯了小儿子在算数上的天分,还是很有些欣喜,又听到小儿子的话,知道了这娃娃心里的小九九,哭笑不得的摇了摇头,食指微弯刮了刮小儿子的鼻头。

    “好,做大骨头汤,做回锅肉!”

    小小的孩童兴奋的蹦高,引起周围一众人善意的嬉笑。

    等陶氏带着孩子回了家,柳明珏回到自己的小房间,这才一脸疲惫的松了口气。

    自从柳明珏满三岁后,就撒泼打滚的要求一个人睡一间房,柳长青和陶氏拿他没办法,只能同意他自己睡。

    柳氏家族的院子基本都是一进或者二进四合院样式,坐北朝南,跟巷子里其他住户一样,明珏家是一进四合院样式,一共十几间灰砖青瓦。正屋(俗称“上房”)面阔三间,左右各一间“耳房”。其中正屋的东屋是柳长青两口子的寝卧,堂屋是饭厅或者待客之所,西屋柳明珏住,一间耳房是大丫柳似月和二丫柳似星两姐妹住,一间耳房是大头柳世浩住。

    东西厢房各两间,分别各一间耳房,东厢房东屋住着大房柳明光夫妻和一岁的三头柳世沐,东厢房西屋住着二房柳明宗夫妻和两岁的二头柳世泽,耳房是以后子孙寝卧;西厢各两间,分别住着柳明耀、柳明祖兄弟;这也是以后兄弟两成亲所居之所,耳房是以后子孙寝卧。前面五间倒座,其中一间杂物房,一间库房,一间沐浴和茅房,一间厨房,一间客房。

    房间住着倒还算宽敞,不像很多人家那样,需要一大家子挤在一两间屋里。

    柳家虽然是半工半农的待遇,户籍却是农户。

    要知道古有“士农工商”,商处最末,位卑不止于寻常,更甚在阶级。汉有商人不得穿丝乘车。唐有明文规定,商者不得参与科举。南宋开立初期,也是一般,后期才慢慢放开了。

    “士农工商”,阶级分明,每朝每代,有钱的商人都是待宰杀的肥猪,被人割了一茬又一茬,实在没安全感,地位太低了。

    商者,微末。

    周朝建立至今,时局已稳定,当政者重文重武,这才慢慢放开,允许商户三代之后可以科举,但依旧是重农抑商。

    自曾祖父那一辈逃难到柳林县这里,几十年积累下来,除了这个还算像模像样的院子,柳家一共置办下二十亩良田。

    这还是,大周刚刚建国几十年,政治比较清明,轻徭薄赋的情况下。

    好在父亲,大哥和二哥都有来钱的营生。

    “这香椿真好!”李氏一边拣择香椿,一边和做回锅肉的婆婆陶氏道。

    香椿在乡间绝对是路边就能采到的野菜,往往就是三两个小孩子。男孩子调皮一些,溜上树采。女孩子文静一些,拿了勾桑叶的木钩子,把椿树巅巅够下来,采最上面的嫩香椿。

    弄回家就是一道好菜,可以炒鸡蛋,也可以趁着春天的水涨起来,摸几个螺狮一起炒。

    但是在城里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菜市场上很少见这个,就是有也是一上市就被人买走了,这也就今天陶氏的运气好,买到了。

    “香椿炒鸡蛋?”陶氏提议,这也是香椿最常见的吃法了。好处是简单不容易出错,坏处就是实在太常见了没得新意。

    李氏想了想:“做个凉拌吧,我记得早上买了豆腐准备中午炖鱼头吃的,正好现在也用得上——娘,这菜我来做吧!”

    李氏先用滚水把香椿烫了烫,去掉野菜特有的涩味。然后拿刀切碎,豆腐与香椿碎一拌,再往上浇了一点儿小磨麻油,用的是青瓷盘盛装。

    看上去清清白白爽爽净净,格外引人食欲,算是得了凉拌菜的精髓了。

    正午的时候柳家吃饭,一盘子切块酱萝卜,一盘子小咸菜,一盘子回锅肉,一瓦罐大骨头汤。

    最后就是李氏的麻油拌香椿豆腐,味道先不说,好看清爽是真的。李氏抿嘴一笑:“爹娘,你们都尝尝,这菜是我做的。”

    陶氏捻起一块尝,香椿特有的清新味道,配上豆腐的中正平和,都是最原滋原味的,一起吃果然很合适。

    只有柳明耀抱怨:“本来豆腐就没滋味了,这个更没有,二嫂连盐都不放,该不会这要学节省了吧。”

    对于普通人家来说,油盐都不便宜,平常都会省着点用。所以一些放油盐少的菜色待客,总有被说嘴太节俭的。这倒是和富贵人家不同——那是油盐放得多了反而惹人嘲笑是打翻了油盐罐子。

    陶氏轻轻一瞥柳明耀,柳明耀哪里还敢啰嗦,立刻低眉顺眼吃菜。陶氏却不这么轻易放过儿子:“白长了舌头不会吃东西,你也不晓得从哪个哪里学到的口味,像是把家里的油盐罐子打翻了一样。”

    “若是觉得你二嫂做的不好,不然你每日早起上灶房给家里做饭?我们也好享享你的福。”

    重点是后面这句话,柳明耀更加不敢说话了。他对于灶房里的一切事情都深痛恶绝,更何况是做饭这种一听就头大的事情。

    见柳明耀老实了,陶氏才问:“香椿都用了?”

    “没呢,拌一道凉拌用不了多少。”李氏听到陶氏的问话,立刻答道。

    陶氏‘嗯’了一声,道:“待会儿晚饭也做一个,然后把长工李二柱送的螺狮收拾出一些来,给送到隔壁大嫂家。”

    这不算什么,李氏自然应了下来。

    吃完晌午饭,柳家一家人各司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