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小户走科举
繁体版

第6章 洗三

    太阳在空中发散自己的炽热和光芒,一点停歇的意思都没有。

    但是也无法阻止柳家人干活的脚步。

    在炎炎烈日下,柳家人汗流浃背地收割着稻谷,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

    一个时辰后,柳长青又开始用板车运谷子了。

    陶氏此时来到院子里,先把上午自家老头子倒出来的谷子用档耙均匀的摊开,然后用扫帚轻轻的扫去里面的稻草和碎屑。

    她扫的很认真,干的很细致,就这样来来回回,把谷子合在一起,然后又摊开,弄了好几次,直到扫不出什么稻草和碎屑为止。

    陶氏这边还没弄完,柳老爹就推着谷子回来了。

    看见自家老头子回来,陶氏赶紧去厨房里把水壶提了出来,让他带到田里去。

    随后,又开始清扫谷子里的稻草和碎屑了。

    天上的太阳开始西斜了,光芒也没有那么耀眼、那么炽热了。

    虽是如此,但是柳家人还是觉得很热,只是没有之前那么晒而已。

    等到申时,陶氏又去田里送了一次水,再把空的水壶拿回来。到家后,先去自家菜地里摘了些茄子和青瓜等,就去厨房准备一家人的晚饭了。

    小户人家的饭菜没有那么讲究,秋收的时候也就多点油水就行,保证每顿能吃饱就好。

    舀面的时候,她终究没舍得全部舀成白面,犹豫了片刻,还是掺了两大勺黑面在里边,添上水开始揉面。

    揉面这活可是个慢功夫,面揉到了,面条才劲道,吃到嘴里才香。

    陶氏在案板前使劲揉搓着面团,醒面的功夫,就麻利地剥好蒜头切碎,做了道蒜蒸茄子和醋溜黄瓜,又清爽又开胃,又从篮子里挑出三只鸡蛋加点小葱拌匀炒的嫩嫩的。做菜的时候,她一改往日只在锅底沾一点油腥的习惯,拿出装着猪板油的小罐子,往锅里倒了一点猪板油炒菜。

    油多就是不一样,不一会儿锅里菜蔬的香味就飘了起来。

    再做一桶二合米饭,(撵或舂的大米和小米掺在一起煮出来的米饭),这样,加上白面馍馍,红烧肉,就是一家人的晚饭了。

    心里盘算好后,陶氏拿出一根长长的擀面杖开始擀面,只见她利索地把面前一大块面团一点点擀成薄薄的一大片,整个案板上都要铺不开了,才重新用擀面杖把面折叠好,用菜刀切成两指宽的样子堆放在那里。

    忙碌了一下午,案板上的扁筐里已经堆满了香软的白面饼子,旁边是一大盆凉拌豆芽。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等差不多到酉时的时候,炊烟袅袅升起,饭香渐渐传出来。

    院外的小巷里,渐渐都是回家的行人。

    眼看天慢慢黑下来。

    “娘哎,累死儿子喽!”柳明耀和柳明光把木板车推进来,放在院子里停好,一屁股在旁边坐下来,嘴里嚷嚷着娘赶紧给他俩端水拿吃的。

    “你爹他们咋样了?”陶氏赶忙递给他俩白面饼子。

    “在地里捆稻草呢,还得几趟车才能拉完。”

    三娃嘴里啃着一个面饼子含糊应声,柳明光则低头吃喝也不搭话。

    “这死老头子,就他能耐。”

    陶氏嘴里嘀咕着,上前跟儿子们把车上的稻谷卸下来放好。

    第二趟拉车回来的换成柳明宗跟李氏两个,这回不用陶氏动手,两个人自己放下板车就开始往下卸稻谷,很快就卸完了。

    两人喝了些水顾不得接陶氏递过来的面饼子,只说了声爹还在地头等着呢,就拉着车往外走。

    来回运了四五趟,总算把割下来的稻谷全部都运回来了,最后一趟柳老爹带着下地的所有人跟着车回来,之后,大家把谷子和晒垫搬进了大厅。

    陶氏就安排陈氏和李氏打水的打水,摆饭的摆饭,一通忙乱后,大家聚在饭桌前开始吃饭。

    桌上一大盆油光透亮的红烧肉香气扑鼻,看着就勾人食欲。

    “娘,还有红烧肉啊!”三娃的声音欢快。

    三娃狠狠咬了一口卷满了香葱炒鸡蛋的白面饼子,嘴里嘟囔道:“终于吃上白面饼子卷鸡蛋了,可真不容易,累死小爷了。”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这份丰盛的晚饭。

    满桌的人除了不懂事的孙辈,就数李氏筷子轮的最欢,恨不能抱起肉盆子直接扣他碗里才好,看得陶氏想拿勺子抽她脑袋。最后还是忍不住,拿起勺子给柳老爹和儿子们一人舀了一小勺肉倒进碗里。

    吃过晚饭,柳家人简单的洗漱了一下,一上炕就睡着了。

    忙碌而疲惫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黑夜降临,柳家的小院除了微弱的呼吸声之外,什么声音都没有了。

    天上的月亮没有十五的圆了,但是光芒依旧。

    白天很快就送走了黑夜。

    第二日又是天不亮就起床开始忙碌,早早吃过饭,柳老爹带着一家子下地,午饭是包的鸡蛋韭菜馅儿的饺子,又烙了一些二和面饼,饼子是用猪油刷了好几层烙出来的,表面金黄闻着香气扑鼻,这样的饭食好吃还顶饿。

    一连几天起早贪黑,总算把地里的庄稼收割干净,用板车一车车拉了回去。

    第五天,天边微微亮的时候,陈氏和李氏就起床做事了。

    他们是做儿媳的总是比家里的人要辛苦一点,所以他们总是要早起一点的。

    时间慢慢过去,天也越来越亮,大家也都起床了。

    吃过早饭,柳老爹就带着家里人开始晒谷子了。

    家里的晒垫和谷子都被搬到了前后院。

    不多时,晒垫全被铺开,麻袋里的谷子也被倒在了晒垫上。

    几个人又麻利地把所有的谷子摊开。

    这时,陈氏的碗也洗完了。

    柳家人都去田垄边开始收大豆和高粱等杂粮。

    农忙时节,最紧张的几天已经熬过,只剩一些收尾的活计。

    第六天,清晨的露水还没有褪去,所以一家人先将院子里的晒垫晒满。

    等一家人将所有的稻谷都搬出来晒的时候,太阳已经出来了,天也热了起来。

    晒完稻谷后,柳老爹去厨房里喝了一口水,就带着儿媳们到田里去搬稻草了。

    古代的水稻产量不高,基本上都是等到谷子熟透了才收割的。

    因此,留下的稻草也是黄透了的,经过四五天的暴晒,已经干的差不多了。

    柳老爹他们出去的时候,还拿着麻绳。

    他们手中的麻绳是特制的,专门用来捆草的。

    将稻草全部码好后,捆成圆柱形,然后,将绳子卡在木头做的卡具上,收紧,打一个结,这样就捆好了。

    如此,就不怕稻草半途会松开。

    捆稻草之前,柳老爹他们还用稻草做了不少简单的草绳子,就是将十几根十几根的稻草打结做成一条。

    捆好几捆稻草后,柳老爹就开始往家里运稻草。

    陈氏和李氏则在田里继续用麻绳码稻草,长工就边码边捆稻草。

    柳老爹到家之后,将田里的稻草放到了院后面牛棚旁边。

    首先,他用草绳将稻草捆了一遍,然后将捆稻草的麻绳解开。

    这样,稻草不仅不会散开,还是一捆一捆的,方便储存以及后期使用。

    抽出麻绳,柳老爹转身又去了田里。

    此时田地里已经捆好了几捆稻草,柳老爹把稻草搬到板车上运回家。

    一直周而复始的运草。

    今日只叫家里的大儿媳和二儿媳出来帮忙,是因为有长工帮忙捆草、搬草。

    其他人也帮不上什么大忙,索性就让大家该当差的当差,有营生的经营,上学的上学。

    等到柳长青把田里所有的稻草都收回了家,一家人吃完晚饭后,他就开始指挥老大和老二两人开始堆草垛,稻草都是捆成一捆一捆的,把它们堆放在一起,最后再在上面盖两层草就好了。

    柳明光将捆好的稻草三个为一队,重叠在一起,差不多有七尺高,之后,脚上踩着一捆稻草,给草垛加顶。

    这样,草垛就堆好了。

    如法炮制,兄弟二人将剩下的草垛好了。

    这样,风吹雨淋的也不怕了。

    要用的时候也便捷。

    这几日幸好老天爷给力,天气一直都好,收回的庄稼在地里头已经晒的干干的,就连最后的高粱秆跟大豆秧子都晒得干干的,这些粮食收割完毕,秸秆部分也全部用板车拉回家放在院子里的窝棚下,柴火可以烧一个冬天。

    这一天,柳老爹带着长工把家里西北角沤的肥均匀的倒在了水田里。

    经过一上午和下午一个时辰的暴晒,田里的肥料都干的差不多了。

    下午,柳老爹就把牛牵到地里让长工李二柱去耕地。

    他还特意要李二柱把土翻的深一点。

    因为柳老爹害怕地太肥了,会烧着麦子。

    地如果翻的深一点,就不会烧苗了。

    这样麦子也能长的更好。

    他和长工弄到酉时的时候就弄完了,提早收工。

    谷子差不多都可以入仓了,除了要交税的谷子,剩余的谷子都收进了仓库。

    很快,陈氏的饭就做好了。

    大伙热热闹闹的吃过晚饭。

    认真的洗完头洗完澡,总算清清爽爽的回屋了。

    夜幕降临,睡眠来伴,一天劳累,就此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