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卦仙
繁体版

第五十七章 欢喜与烦忧(上)

    朝堂革命,酷吏杀人,胡人买舟南下,石城酒楼生意清淡。这个时候,敢于外出吃饭的,主要是白衣公卿之类的清水衙门官,自觉清廉,少有肮脏,不怕酷吏;另一类食客是学馆的徒生以及其他读书人,切磋技艺,为擢第拼命。

    沈佺期来了,带来一位看不出身份的白衣人。说是读书人,却有些许凶杀之气;说是历经沙场的将军,却掩不住儒雅之气。石暮雨急忙走到酒楼外的大街上,将两人拦住,迎进酒楼,带进特别装饰的小院,亲自上菜、奉茶、斟酒。

    两人有心事,闷头吃菜、喝酒。看的出,陌生人面带悲愤;沈佺期面露震惊,想说什么,却一直说不出口。石暮雨也不敢说话,想着酒喝多了,消磨掉陌生人悲愤之气,再说话不迟。又是一杯酒下肚,陌生人大喊:

    “取纸笔来!”

    石暮雨暗喜,却表露出一丝忧郁,让伙计取来帛墨笔砚。酒楼有钱,虽不知陌生人是谁,能跟沈佺期在一起,绝对不是凡俗。所以,用帛不用纸。

    一切就绪,陌生人喝掉一杯酒,提笔书写如行云流水:

    绿珠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此日可怜君自许,此时可喜得人情。

    君家闺阁不曾难,常将歌舞借人看。

    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

    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旦红颜为君尽。

    一口气写完,陌生人吹干墨迹,将帛书卷起来,想要带走的意思。石暮雨着急,却不知道该说什么,急忙看向沈佺期。沈佺期轻声一笑,说道:

    “知之兄,如此佳作,不要着急收起来,让我好好欣赏一番。”

    石暮雨知道陌生人是谁了,乔知之。前段时间,市井传言,右司郎中冯翊乔知之,有美妾曰碧玉,知之为之不昏。武承嗣借以教诸姬,遂留不还。男人嘛,最好面子;天下皆知,美妾被抢,有些麻烦。石暮雨打定主意,绝不多嘴,假装不知。

    沈佺期吟咏几遍,说道:

    “写的真好,比我那首《古意》好百倍。”

    也许是酒的作用,乔知之的悲愤消磨掉几分,心情平静下来,打量起房间。看到《独不见》,有些不解,问道:

    “云卿,你的《古意》怎么改成《独不见》?”

    沈佺期笑着说道:

    “好多年前,我来这里喝酒,心有所感,当场写下此诗。你知道,我不懂相思,能有《古意》,实属不易,今后再难写出此类诗句。”

    石暮雨找到说话的机会,赶紧说道:

    “沈公,您当时答应过,找到合适的故事,为这首诗配画,好多年了!”

    沈佺期笑着对乔知之说道:

    “知之兄,我们一起?有诗、有画方为佳作!”

    乔知之又积攒出些许悲愤,点点头,低头作画。石暮雨想取下挂在墙上的诗,沈佺期说不用,直接提笔补画。画完后,石暮雨换上茶水,两人边欣赏边点评。当乔知之又准备带走诗画的时候,沈佺期说道:

    “知之兄,还是留在酒楼吧。世事难料,留在这里,还有人替你保存、传颂。带出去,谁知道惹出什么乱子!石娘子,你知道我说什么,千万藏好。”

    几天后,市井传言,乔知之作《绿珠篇》以寄情,密送于婢碧玉,婢得诗悲愤,投井自尽。唐人最喜欢这类故事,有书生美色,有忠贞不屈,有纨绔恶少。故事的下半阙呢?世人各自演绎,期待如自己所想。

    这个时代,出趟远门不容易。众胡商准备了一年多,直到圣神皇帝革命成功,才坐船出发。从洛阳出发,沿洛水到汴州,换乘大船,沿大河出海到登州。大唐征高丽、新罗、百济之时,以登州为海军基地,逐渐发展成商港,名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来往辽东、高丽、倭国的商船,多以此为据点。西域商人对此地兴趣不大,继续海航,沿海向南,再转入大江,停泊扬州。

    扬州人口只有洛州的三、四成,物产丰富,是通向洛阳、河北的漕渠的起点,也是大江南北的货物集散地。虽然没有长安、洛阳钱多,排在中国第三不成问题。这里的很多货,比洛阳便宜的多,不少胡商留恋于此,很想结束旅程,即刻安家落户。

    继续坐船南行到泉州南安县,这里是新开发的商港,真的是小地方,与扬州、登州没法比。县令带着洛阳社等商贾,接待胡商,游山玩水,品尝土菜。港口太小,感兴趣的胡商不多。广州港要繁华的多,因为常年发展,关系、利益复杂,生意容易做,钱难赚。前些年,有昆仑人杀广州都督,为什么?唯利益耳。广州的商道名为广州通海夷道;其实,泉州港的海商也是借用这条海道。

    比较有意思的是安南,众商贾发现一条全新陆路商道。大汉时期,蜀地开辟了几条向南的商道,西道为“蜀身毒道”或者“旄牛道”,从雅州向南,到诸葛亮城(云南保山市西隅)附近。东道为“五尺道”,从僰道(宜宾附近)出发,到诸葛亮城附近。此后大致分为三条道,向东南到安南,向西进入吐蕃,向南进入骠国,再向西进入天竺。

    蜀道难走,吐蕃又隔断南向商道,只有少量私货可以南下,大宗货物无法通过。有商人反其道而行之,从安南向西出发,到诸葛亮城、骠国,再到天竺,从天竺到大食及西域诸国。此商道名曰,安南入天竺道。

    比较几个商港,因为自己的喜好,选择各不相同。不少胡商醒悟过来,泉州更理想,因为广州距离扬州、洛阳太远,处于中间位置的泉州南安县位置最好。商贾不怕鄙陋,只要货物流通量大,什么样的穷乡僻壤都会变的繁华,何况,泉州的关系相对简单,有利于通商。一批大食、天竺以及西域诸国商贾,结伴落脚泉州南安县。

    走了几个地方,安僧达见识大涨,看到各色人物,为了生存,不惜亡命,有的一夜巨富,有的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自己一个手艺人,有必要冒险吗?确实没必要,比较各地,最好的作坊地还是洛阳,泉州、广州都不合适,扬州可归入备选地。

    到了泉州,安僧达一定要去拜访陈元光、孙孬蛋。可惜,魏敬老太太去世,陈元光修哭假,为祖母守孝,不见外人;本届刺史为许天正。朝堂的血雨腥风,对漳州没影响;没值钱的特产,没多少人口,只有本地人带来的无穷无尽的麻烦,有资格的官员,谁都不愿意到这个蛮荒之地就职,酷吏也不愿意花时间,做没效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