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日
繁体版

第四十章 次生物

    会场中,陈博宏的讲述掷地有声。

    他并没一上来直接就夸夸其谈,而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客观的介绍了克隆技术的优劣。

    生态克隆的概并不是首次提出,在座的一些专家对这方面的技术颇有了解,不过陈博宏的讲述依旧让现场的导师以及专家们连连点头。

    在论文中,陈博宏设想了一个场景。

    一个有着区域边界,类似与现代森林公园的庞大生态实验。

    陈博宏将其命名为初生态圈!

    在初生态圈里,除去一些已经彻底灭绝的动植物,需要尽可能的将目前能人为存续的动植物再造。

    尤其是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这里陈博宏并没有强调该如何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他认为一个物种的延续本就不该受到过多的其他因素干扰。

    由于食物链的关系,在这样的生态圈里,所有的物种将会继续数万年来的一直进行的生物演化。

    通过对初生态圈的观察与学习,人类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不一样的经验与启发。

    比如生物医药方面的突破。

    陈博宏描述的十分细致,不过在场的人很清楚,生物的进化过程需要的时间太久,这样的试验基本上很难实现。

    尽管这样的场景无法实现,但陈博宏认为,生态圈的克隆至少能在某种程度上维持甚至改善人类科学的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不考虑国际因素的影响,初生态圈的建立是人类拯救地球生态重要的一步。

    ·······

    台下,邹龙静静地听着陈博宏的讲述。

    “论文内容挺扎实的,这小子的问题应该不大。”身旁,张琨对陈博宏的讲解表示肯定。

    邹龙的看法与张琨差不多,大家都一起奋斗了这么几年,他们谁也不希望这时候有人掉链子。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陈博宏的讲解也卡着时间点结束,接下来便是导师的提问与点评。

    点评的问题并不算太难,陈博宏回答的也游刃有余。

    十分钟后,陈博宏在台上微微鞠躬同时也松了口气,随即走下了台。

    见到陈博宏的答辩结束,第二位同学也被点到了名字。

    半个小时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作为他们毕业的最后一次作业每个人都十分用心。

    按照预定计划,邹龙大概是在十一点半左右开始,他是上午场的最后一位,张琨则是下午场的第一个。

    在陈博宏之后,第二个第三个被安排上的同学也陆续结束了自己的论文报告。

    整个流程十分之快,邹龙等参与答辩的学生也明白在整个答辩过程里,最重要的便是十分钟提问与解答的过程。

    如果只是导师提问倒也还好,但要是被第二排的行业体制内的相关研究专家们提问就得小心了。

    这一般是该学生的论文吸引了对方的注意。

    回答的比较好的话说不定就相当于提前拿到了一份Offer,要是回答的比较差的话······基本也很难在相关导师那里拿到高分。

    当然,第三排的人员提问并不多,一连三人过去,也只有第二个学生被一个生物医药研究所的前辈提问。

    由此可见这些人对于他们招收人才的要求之高。

    轮到第四人上场时,邹龙也起身离开了座位,他需要在上场前做些准备。

    张琨拍了拍邹龙的肩膀说了句加油。

    邹龙耸了耸肩,到了这个时候他反倒没那么紧张了,SAC的什么面试不面试先放在一边,他也需要给自己的研究生生活画一个完美的句号。

    见到邹龙起身,坐在后座的李骁也停下了玩手机的动作,一脸期待的给邹龙比了个拳头的手势。

    邹龙同样比了个手势,然后径直走向后台的方向。

    礼堂内,答辩仍旧在继续,在邹龙走入后台约莫大概五分钟左右之后,一个女孩悄然出现在礼堂的门口。

    女孩身穿着一身碎花连衣裙,长长的头发顺着肩膀直至腰间,她的头上带着一个精致的发箍,戴着一副无框眼镜。

    在灯光的照射下,女孩白净的皮肤似乎给女孩的形象天然的加上了一层滤镜,仿佛从上到下都透露着一股知性的美。

    女孩手里抱着一本厚厚的书,她悄悄的坐在最后一排,只是看了一眼台上正在答辩的学生然后然后便拿出了手机,似乎是在和谁发送着消息。

    由于整个礼堂是采用阶梯式设计,所以礼堂的入口其实是在所有座位的正后方,女孩的出现并没有人引起前面人的关注。

    李骁和张玲玉倒是注意到了这个中途进来的女生,不过也都只是看了一眼,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好奇的。

    这一次,台上学生的讲解似乎也并不算太出色,只有几个研究生导师的提问,并没有吸引到第二排那些被邀请来的人。

    一阵鼓掌声之后,第四位学生下台,而邹龙也被叫到名字。

    “来了来了。”李骁有些兴奋,抓着张玲玉的手腕小声喊着。

    张玲玉好奇道:“至于这么激动嘛?”

    李骁一脸理所当然:“当然激动了,要知道我们去刚果帝国这一次可不就是为了他的这篇论文嘛。”

    “虽然最后军蚁的详细细节没能写进论文里,但我在酒店里陪他过了这么久,他的论文我可是一个字一个字全看过的,我敢打赌,刘庆峰老师绝对会满意的。”

    这里李骁说的刘庆峰老师就是邹龙的导师,是整个研究生三年生活一直帮助以及指导邹龙学习的师父。

    “我感觉你现在好像有点······看自己儿子结婚的那种成就感?”张玲玉翻了个白眼。

    李骁呵呵傻笑:“差不多差不多,总之就是我相信邹龙一定可以一鸣惊人。”

    “我也相信!”张玲玉笑道。

    作为邹龙的挚友,张玲玉与李骁自然是相信邹龙的实力水平的。

    如果说最开始三人的感情还只是要好的搭档关系的话,那么自红疣猴事件以及虫灾事件之后,他们三人的关系就远远不止是搭档了。

    一起经历过生死的人,彼此之间的信任是毫无保留的,这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如凤毛麟角。

    随着张玲玉和李骁的小声议论,坐在不远处的那个女孩此时也放下了手中的书本,目光炯炯有神的看看向台上的邹龙。

    台上,邹龙拿起话筒长舒了一口气。

    在邹龙的身后是一个长约三米宽约一米的玻璃箱,玻璃箱内装着满满的沙土,从台下看去还可以透过玻璃看得清楚那沙土之间如同条条细线的隧道沟壑。

    这是一个蚂蚁沙箱,也是邹龙曾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观察的实验道具。

    此时,邹龙身后的荧幕上也显示着一行巨大的字体,正是他的论文题目。

    “论次生物时代的意识收敛!”

    标题一出,底下的导师们眼神不由自主的有所变化,当然,并不是这个标题太过吸引人。

    相反,导师们的表情是复杂的,有几个邹龙不甚熟悉的导师还有些略微皱眉。

    此生物,这个称呼在学术上是没有具体的解释的。

    没有具体解释,这就意味着此生物的这个称呼是邹龙自己命名的。

    不同于最开始陈博宏那个对初生态圈的命名,邹龙是直接将这个称呼写到了标题里。

    不少的导师下意识的将邹龙的这种独特命名定义为了哗众取宠。

    毕竟标题就是一篇论文的核心,如果连标题的都看不懂的话,那这篇论文未必能好到哪里去。

    这一瞬间,邹龙将底下所有导师的反应尽收眼底,他朝着第一排自己的导师刘庆峰微微点头示意,后者也向他投来鼓励的眼神。

    这片论文作为导师的刘庆峰是看过的,只不过当时他给邹龙的回答是:文章很不错,但未必能过答辩。

    但不管怎么说,邹龙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刘庆峰也只能鼓励。

    他也想看看自己教了三年的徒弟会给他交出怎样的一份答卷。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20届研究生毕业生邹龙,下面我将给大家详细阐述我的这片毕业论文的内容。”

    一段简单的开场,邹龙微微鞠躬,随后走到了放着电脑的演讲桌后。

    “我的论文题目是:论此生物时代的意识收敛。”

    “相信很多老师以及同学在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都会下意识的产生质疑和问题,那么在问题之前,我希望各位了解三个概念。

    这三个概念分别是:格式塔意识、蜂巢思维以及人工智能!

    首先是格式塔意识,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

    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

    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

    在格式塔意识中,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举个形象的例子,我们的手或者脚都能通过触摸感受到物体形状、温度以及湿度等等,但这不代表我们身体所有的感觉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的感觉意识。

    在这个例子里,手与脚的感受只是我们感受的一部分,它们具有相同的职能以及特性,是独立存在但又归属于我们感觉意识的整体。

    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的整体感觉与单独手脚的感觉就形成了格式塔。

    在明白了格式塔的定义之后,格式塔意识就可以被理解为是一个由具备了独立思维的个体组成的思维整体。

    在生物界,具备格式塔意识的生物最为典型的便是蚂蚁。”

    台上,随着邹龙的描述,他身后的荧幕上一张张图片被呈现,他论文中的内容都以较为通俗的PPT的形式播放了出来。

    “第二点,蜂巢思维!

    蜂巢思维最早出现在凯文·凯利(KevinKelly)著名的《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一书中。

    它所描述概念与格式塔意识虽然相似但却有所不同,在蜂巢思维里,所有意识归于统一。

    对于蜂巢思维最直观的体现便是蜜蜂。

    因为蜜蜂的群体结构,在蜂巢之中每个个体各有分工,自发维系整个蜂巢,蜂巢就像是一个整体,汇集了每个个体的思维。

    虽然每个个体贡献很小的力量,但是整体却产生很大力量。”

    “以上两个概念皆源于两个十分独特的昆虫群体,蚂蚁与蜜蜂;

    两种概念本质上的区别取决于是否存在中心以及思维共享!

    尽管在蚂蚁与蜜蜂的种群中都存在诸如蚁后或蜂后这样的存在,但其代表的含义却截然不同。

    在蚁群中,蚁后的存在并不会高于任何其他蚁种,蚁后只是一个名为“一”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是职能特殊罢了。

    而在蜂群中,蜂后的地位超然,蜂后即代表着“一”,其余所有蜜蜂都只是“一”的一部分。”

    “至于第三点人工智能,在这三个概念里,这其实也是我最不需要去解释的一个概念。

    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小到诸如手机、电脑、智能家居等,大到工程开发、技术研究、前端科技等,人工智能无处不在。

    当然,仅从名词解释而言,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可以说,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

    “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逐渐提升,不得不说,从某些方面来看人工智能的存在已经超越了真实存在的生物,论文题目中所指的次生物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在了解完这个三个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一些资料。”

    邹龙长舒了口气,随后滚动鼠标,随着他的操作,一张张令人触目惊心的图片被展示出来。

    “第一张图片取自2016年3月霓虹国南部半岛的生物灾害事件,当时半岛上几乎有一整个小镇被变异螃蟹入侵,造成了大量的居民死伤。”

    “第二张图片取自2019年7月,澳大利亚出现超大型眼斑巨蜥,当时也曾被世界关注。”

    “第三张图片取自于2022年11月,北美南部的鲨鱼群害人事件。”

    “还有最后一张图片,这也是最近网络上相关话题最多的焦点事件,刚果帝国军蚁事件!”

    这些图片的播放吸引了看台底下所有人的目光,这些都是真实事件,而且每一桩事件中所造成的的损失也十分巨大。

    时代在变化,这些生物之中出现特殊的异类其实也在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就像是军蚁事件,除非亲身经历过那样的场景,其他人是很难理会其中的恐怖的。

    而邹龙现在展示的这些图片,尽管触目惊心,但台下的人感受都不会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