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日
繁体版

第三十九章 毕业答辩

    如此,在邹龙的紧锣密鼓的准备下,两天的时间飞速流逝。

    清早,阳光热情如火。

    京都大学,生物学院。

    今天,就是邹龙所要面临的一大关卡,毕业答辩。

    历年来的研究生毕业答辩京都大学校方都比较重视,除了该专业领域的导师会到达现场之外,甚至还会邀请一些国内外比较知名的专家前来点评。

    说是点评,其实也是为了他们这些即将毕业的研究生谋得一条更好的出路。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着自己的人脉与关系······

    明白这一点,学校对他们这些毕业生也会能多照顾一些是一些。

    大礼堂内,参与答辩的学生陆续入场。

    由于是所有毕业生进行统一答辩,所以此时的礼堂内人数并不算少,大部分都是手里拿着材料与电脑甚至是稿件的人。

    也就是这时,他们这些平时因为各种活动与外出而难得一遇的同学才重新齐聚在了一起。

    此时的邹龙坐在礼堂的第三列中间的位置,也许是因为紧张,他的手心微微有些出汗。

    “老师们好像还没到······”

    邹龙身边,一个穿着正装的壮硕男子环顾了一圈开口说道。

    这就是邹龙的室友张琨,他是昨天晚上十一点多才回到的学校。

    不同于邹龙在刚果帝国的一个月经历,张琨准备毕业论文的这段时间似乎十分顺利,因此他也对自己的这次毕业答辩充满着信心。

    邹龙今天也身着正装,漆黑的皮鞋搭配扎进皮带里的精致衬衫,显得整个人十分的精神。

    “差不多也快了,9点开始,现在都8点50了。”邹龙看了眼手机回答。

    除了身边的张琨,邹龙对于其他的同学大多都还只是能叫出名字算不上太熟悉,所幸也没有和其他同学打招呼。

    “你也不用太紧张,你那论文我也看过一点,不说别的,在我们这群人中间绝对数一数二,怕什么。”

    张琨瞥了一眼邹龙,拍了拍他的肩膀表示鼓励。

    尽管张琨和邹龙所精修的专业方向有些不同,但邹龙的实力他是清楚的,在和邹龙同一组的那几个学生中,邹龙不管是从专业实力还是从勤勉程度来看都不逊色于任何人。

    只不过张琨不知道的是,令邹龙紧张的并非只单单是这一次的答辩。

    邹龙担心的是自己通不过SAC的人的面试。

    这两天里,网络上的有关于刚果帝国内的新闻层出不穷,邹龙也抽空看了几眼。

    本来想再打电话给塞恩的,但一看到新闻,邹龙还是没有冒然去电以防打扰对方的工作。

    没错,刚果帝国的军队终于还是再次开始探索深渊了。

    经过官方的部分消息透露,这一次的深渊探测似乎还算顺利,尽管短时间内还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发现,但至少最坏的情况还没有发生。

    军蚁······似乎并没有守候在深渊通道之内。

    关于军蚁去向的问题邹龙十分在意,但眼下他也明白那里的事情自己根本没有资格插手,当下的重心还是要放在眼下的毕业答辩。

    邹龙很好奇今天来旁听自己毕业答辩的大佬会是什么样的人物。

    会不会也是‘万物论坛’里的某个ID对应的现实中的人?

    万物论坛,这个宛如SAC组织内部群聊的存在,邹龙对其关注的程度很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外界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军蚁虫灾在万物论坛里被提起的篇幅其实并不占多数。

    相对的,论坛里的成员似乎更喜欢探讨一些专业上的问题,就连塞恩顶着的‘罪恶生命’的ID在群里的发言也几乎只是通过讨论来求证一些猜想。

    看着每天论坛里的激烈讨论,邹龙能看懂一些,但有些想法过于超前,邹龙也没办法去理解,只能默默的潜水。

    论坛的存在也算是打开了邹龙的见识圈子,冥冥中挑动着他的求知欲。

    礼堂之中,几分钟的时间稍纵即逝,随着一些专业教授的陆续入场,会场中的议论声也慢慢沉寂下去。

    见状,邹龙整理着自己的思路,将其他一些不想干的想法通通抛之脑后。

    参加今天答辩的学生其实总的来说并不算多,加上邹龙一需要上台发言的也只有十一人,邹龙被安排在第五个。

    但尽管答辩的学生不多,但此时礼堂内聚集的人却不下四五十人。

    最前面一排坐着的十余人皆是学校的教授,也是负责指导邹龙这些学生们的指导老师或者是该领域的专家博士。

    相比第一排的老学究们,第二排的坐的人就相对年轻了一些,是一些年纪在30到40左右的中年人。

    这些人是受学校邀请来旁听从此毕业答辩的各地研究所或者是相关公司的成员。

    可以说,这并非只是一场毕业答辩,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面试。

    以往就有许多的学生在这个环节便得到了相关研究所或者老师的高度认可从而得到了进入相关体制内工作的机会。

    塞恩所说的旁听者,大概率也坐在其中。

    细致的扫了一圈坐在前面两排的人,邹龙暗自松了口气。

    最起码,不是李学龙教授亲自过来······

    想了想,邹龙又觉得自己有些太高估自己了,暗自好笑。

    李雪龙教授替SAC来面试自己,嗯,确实没这个大脸。

    礼堂座位的第三排就是邹龙这些需要按顺序上台参与答辩的学生,至于后面的座位大多都是一些学生的好友或者是家属之类的。

    邹龙的老家在南湖江城,父亲邹城以及母亲陈盈倒也没有前来参与答辩,倒是李骁和张玲玉此时都坐在了后排。

    简单的挥了挥手和两人打了个招呼,邹龙也没觉得奇怪。

    要是他俩没来,邹龙或许才会感到不可思议。

    由于他们两是地质学的研究生,他们学院的毕业答辩和邹龙的答辩时间是错开的,所以很自然的到场给邹龙加油。

    邹龙是不打算继续读博了,所以按照他的规划,这就是他学习生涯的最后一战。

    为了这一战,他准备了太久了。

    随着时间到达九点整,整个礼堂的人也是十分自觉的保持了静默。

    随着会场的安静,一位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人缓缓走到台前。

    男人的鬓角的头发略微秃进去一些,眉毛浓黑而整齐,一双眼睛锐利而富有神采。

    邹龙认得这人,是生物学院的院长邱伟海。

    台上,邱伟海拿起话筒轻轻碰了碰,随后开口:

    “尊敬的各位领导以及同事,亲爱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先感谢各位的到来。

    作为每年一次的研究生毕业答辩典礼,这既是对于我校教学成果的检验也是对同学们各自努力钻研学习的一次考察。

    我希望能通过这次毕业答辩看到我们学院的学子多年奋斗的成果,更希望你们能通过这次答辩找到自身的不足。”

    “由于不是正式对外活动,我也不做过多开场,此次参与答辩的教授都是平时你们的导师,希望你们能够全力以赴,让我们能够看到你的发光点。”

    “除本院导师成员之外,本次典礼还邀请了中科院陈光志教授以及·······”

    这里关于答辩典礼的受邀人员名单邹龙听得很仔细,只是直到邱伟海院长将所有人的名字念完之后邹龙才发现他根本不知道台下的谁会是SAC的成员。

    SAC研究所在国内的成立时间很短,大概就是在邹龙出发去刚果帝国的那段时间。

    起初SAC的名字还因为李学龙教授的原因被圈内的人所关注,但后来军蚁的事件爆发,SAC研究所的知名度很快又降了下去。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李学龙教授虽然是学术界的泰山北斗,但SAC毕竟是一个研究所。

    一个研究所想要出名单靠领导的名气是万万不够的。

    这取决与整个研究所所能达成的成就。

    单就目前而言,SAC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研究所罢了。

    这也就间接性的导致了SAC研究所的成员有哪些,嗯······网上暂时还找不到相关资料。

    叹了口气,邹龙也并没有打算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太久。

    管他谁是谁,他只需要把自己该做的做好,其他的一切就全凭运气了。

    邱伟海的开场白很简单,也许是因为常年累月耕耘于学术研究的原因,邱伟海并身上并没有沾染太多的官僚之气,举手投足间儒雅的书生之气十足。

    经过对参与人员的一番简单的介绍完毕之后,邱伟海便开始直入主题。

    “下面宣读答辩流程与规则。”

    “本次参与答辩的学生共有十一人,每个人的讲解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分钟,倒计时结束后由导师以及各位专家开始提问,提问时间不得超过十分钟。”

    “答辩结束后导师统一打分,各位的成绩也会同步发送至各自的邮箱。”

    “最后,祝愿各位同学能够交出一份令自己满意的答卷。”

    “那么我宣布,本次京都大学生物学院研究生答辩典礼正式开始。”

    一阵掌声过后,邱伟海转身下台。

    随着邱伟海台下落座,邹龙捏了捏拳头,毕业答辩开始了······

    邱伟海走后,一名学生快步走上台前,而他身后巨大的荧幕上也开始展示着他的毕业论文标题与相关内容。

    “论生物克隆技术的发展与其作用于生态的未来!”

    荧幕上,一串大字显现。

    克隆技术,这项很早就出现在公众视野的生物技术其实并没有多新颖。

    相对的,随着人类科技实力的进步,克隆技术一直都在进步,许多电影里演绎的克隆人之类的电影情节其实仅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并非无法实现。

    论文的题目不算新颖,台下的众人并没有什么反应。

    邹龙亦是如此,他认识台上那人,以前有过接触,名叫陈博宏,是一个十分踏实的人。

    邹龙明白,在这种论文的选题上,越是不显得新颖的内容往往才更能体现出他们的学术实力。

    台上,陈博宏有条不紊的操作着眼前的电脑,论文的标题之后,他放出了一张图片。

    图片上的内容非常古老,世界上第一例克隆动物,克隆羊多莉。

    陈博宏也没有废话,他的讲解从克隆羊开始,主要描述的就是克隆技术的历史与其近代克隆技术在人类科学领域的应用。

    这算是背景介绍,也是整篇论文由来的基础。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

    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

    然而这项技术自问世以来一直饱受争议,其中争议点最为剧烈的便是克隆人。

    由于克隆人可能带来复杂的后果,一些生物技术发达的国家,现在大都对此采取明令禁止或者严加限制的态度。

    华夏也明确表示反对进行克隆人的研究,而且主张把克隆技术和克隆人区分开来。

    科学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克隆技术确实可能和原子技术一样,既能造福人类,也可以祸害无穷。

    但“技术恐惧”的实质,是对错误运用技术的恐惧,而不是对技术本身的恐惧。

    陈博宏的观点十分明确,他在论文中描述的虽然是对克隆技术的大力推崇,但本质上依旧明确表示对克隆人的反对。

    他的核心论点是对生态的克隆!

    生物生态,这也是自人类科学发展以来必须被关注的点。

    科学的发展并非全部都是好的,在没有完善的环保技术出现之前,任何科学研究不论是电力、化工还是生物医疗乃至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都一定会伴随着大量的科学废料产生。

    这些科学废料的存在是无法被抹去的,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的罪魁祸首。

    在陈博宏看来,克隆技术的未来发展是可以用于改善生态甚至于再造生态的。

    凭借克隆技术,将原本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的基因保存,通过辅以科学手段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圈,进而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影响降至最低甚至是消除影响。

    邹龙在台下听得入迷,陈博宏的论文内容虽然中规中矩,他提出的想法也是目前很多国家都曾试验过的。

    但这并不妨碍他论文的精彩程度。

    就好像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背后所讲述的技术手段,那便是利用克隆等技术将史前的生态构建出来的一种假想。

    回归到答辩的本质,答辩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得要在某方面做出创新和突破。

    从某种方面来讲,对现有技术的理解与探讨才是更多毕业生做毕业设计时的选择。

    踏实,求稳!

    不得不说,这很符合陈博宏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