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1985
繁体版

第011章 差点笑喷

    宣传部报道科一行三人骑着自行车出了县委大门向东穿过一条大街,又过了一架铁路立交桥,再向左拐,马上进入了117国道。

    一路上小燕不断提出新奇的问题,我和郭鲲一前一后,除了保护她在国道上的安全,还不断回复她新奇的问题。

    “车叔,你说我能留在宣传部工作吗?”

    像这种棘手的问题着实令人难以答复。可是,这姑娘刚走向社会,对面复杂社会,她确实一脸懵逼。但是,她正处于积极工作的上进期,又不能打击她的积极性,因此,也只能用似是而非中又带有肯定的语气来回复她。

    “小燕啊,你对工作满腔热忱,又是大学新闻专业人士,只要你坚持走下去,想必你的工作肯定没问题。”

    我的回答不知道人家小姑娘是否满意,但是,从我个人的观察和理解,她一定会很满意的。

    郭鲲这个年轻人很有头脑,他毕竟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五六年,所以,每当小燕提出类似这种新奇问题的时候,他会非常礼貌地等我回答完人家的问题,或者是他回答完小姑娘这些新奇提问后,就会与我讨论今天要采访的话题。

    这样以来,小燕的问题就会减少。这一点,我们几乎达成了一种默契。但是,这中间只要小燕有问题提出,我们依然会耐心负责任地回答她。我们从来不会慢待任何一个人。

    “车科长,咱们先从哪里切入采访的主题呢?是先找村支书还是先到田间地头采访群众?”

    郭鲲问我这些话,我心里很高兴。

    因为我知道郭鲲已经提前进入了采访角色,也就是工作状态。

    “别忘了,我们共产党是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接地气,学会走群众路线。没有人民群众哪里有我们共产党的天下啊?”

    我像连珠子炮一样,回复了郭鲲一大堆话。

    这些话对于我来说,那简直就像背语录那样朗朗上口。

    说话间,我们三人都已经看到了公路东边菜地里有不少人在装车。郭鲲告诉我,前面就是宋虎庄村,我们今天采访的地点就在眼前。

    于是,我们赶紧走上前去找一个平添地块放好自行车,拿好采访工具,向人群里走去。

    “大家注意,大家注意!不要挤,后边还有一辆车要来呢。”

    站在车前大声吆喝的是河南一家蔬菜公司的东家。

    “小燕啊,你见到过这种场面吗?”

    我有意向小燕示好,主要是让她集中注意力把采访镜头拍好。

    “在单位的时候只是有人说起过,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果然厉害。看来我们今天可有新鲜内容拍了。”

    小燕看到在这种场景有些吃惊,于是,早早架起了相机。

    “小燕,你往后面看,是不是把刚开进菜地这辆车,还有菜农上前迎接的镜头也来一张啊?”

    郭鲲的眼界很宽泛,他在观察整个菜地菜农的紧张神情和忙碌状态。他说的没错,我随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从117国道下路口又拐过来一辆车,正在从西南方向驶来。

    这时,看到车的菜农一哄而上,争相向车主伸手打招呼,希望自家菜地的蔬菜能够尽快上车。

    “老车,你这是要?”

    因为我站的位置和后面来的车是一个方向,我被人群中看车的宋运福发现了。他不知道我来这里是干什么的,所以,赶紧跑过来有些吃惊地上前问道。

    “不行,不行,我搬弄菜的手都是泥土。”

    看见老同学来说话,我上前就去跟他握手,可是,他把摊开满是泥土的手立刻礼貌地缩了回去。

    “我带宣传部的记者前来咱村采访,哦,对了,这次你可要抽空跟老同学好好拉呱拉呱。”

    我们本土一带,说“好好拉呱拉呱”其实就是咱们平时说的要好好聊一聊。

    说完这句话,我看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因此,又补充了一句:“要不这样吧,看你今天可能顾不上,那咱们改天专门整两盅,好好拉呱拉呱。”

    “老同学,你别看人群里这么忙,其实没有多大功夫就忙完了。你看看,这辆车来得早,我们已经装满了。第二辆车也不用多大功夫的。老同学好不容易见面了,今天说啥也不能走。”

    宋运福见我说话有些模棱两可,就马上做了解释。

    “看样子,今天是走不成了。”

    我面带微笑看着老同学说道。

    “你哪能走呀?我借你的那几本书看完了,今天你正好捎回去。”

    宋运福是一个爱看书的家伙,也不知道他去我三楼借书的时候把卖菜的自行车放在啥地方了。前一段从我办公室已经拿走三本书了。

    这些书中,不仅仅是名人的,他更喜欢看我写的书。散文集《小曲在乡下》,诗集《梧桐树下的童话》,就连我最近在省报副刊发表的报告文学他也拿去看。

    “老宋,那边叫你去结算呢?”

    叫老宋的正是老宋家的母老虎陶玉。当时,我根本不了解宋运福家里的其他情况,更不知道大家叫陶玉母老虎。

    我和陶玉曾经有过一面之交,那是上次去我的同事——她的乡亲家贺喜时遇上的。当时她和宋运福都在她乡亲家帮忙,是老宋从远处专门把她叫到我跟前介绍认识的。

    “知道了。嗨,陶玉你看谁来了?”

    宋运福听到老婆的叫声回应了一下,然后向老婆招了招手以示她过来。

    “还记得吧?这是上次村里结婚时你见过的老同学车子震。”

    听完老宋的介绍,陶玉差点笑喷,但是,她憋住了,回头一本正经地回敬了一句:“认识认识,哪敢忘记县里的大官同学啊。”

    陶玉的这个细节被我看到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笑,更不知道他为什么又不敢笑。

    “陶玉,你先去家里准备吧,好好准备几个菜。今天我跟老同学说好了,不让他走了。我结完账和老同学一起回家。”

    宋运福见了我心里尤其高兴,因为他喜欢读书,更新喜欢我这样的文化人。我们之间有说不完的话,每次见面都要在一起黏糊大半天。

    当然,他最初带着荆篓卖菜时不这样,那时候他从内心里知道自己确实比较穷,更感到自卑。现在不一样了,尽管家里还没有来得及购置多少大件商品,可是,他的财富有了不少积蓄,甚至比我的腰包还要鼓得多。因此,腰板也直溜了,话也多了起来,也愿意和人交往了,他内心里充满刚毅和自信。

    “你想干嘛?争什么争?”

    “你想干嘛?你想我怕你变成?”

    就在陶玉要走开的时候,不远处两家菜农因为生意上的事干起架来,瞬间扭成了一团。

    宋运福顾不得去结算,撒腿向南边过来的车前跑去。

    宋运福离开后,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刚才宋运福向陶玉介绍我名字时的情景来。

    我仔细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着我的名字,“车——子——震”,“车——震”,哦,哦,我终于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