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1985
繁体版

第010章 跟我走吧

    我在县文联和作家协会工作一年后被安排了一个新的兼职——兼任县委宣传部报道科担任副科长。其主要职责就是宣传报道改革开放以来本地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以及全县上下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人物、模范事迹和先进集体,特别要及时报道那些领导群众致富的乡村带头人和暴发户典型。

    当然,我在文联和作协的工作担子一点也没有减轻。

    领导找我谈话的时候,我内心顾虑很多。

    首先考虑的是,是多一份工作就多一份精力,也就多占用一份时间。在创作方面,本来我就已经感受到时间的紧张和精力的不足,如果工作上再加厚一层,我更感觉力不从心。我自我感觉一定会影响到我当下的创作。

    第二个考虑的是,我家里有老人和孩子。老人身体不太老,最小的孩子还正在上中学。如果去县委宣信部工作,并且又是报道科,那必定会长时间工作在基层,长时间熬夜写作。工作上时间多了,精力多了,在家里就不能很地照顾家人,感觉我有点吃不消。而领导毕竟是领导,除了看得远站位高,还会设身处地的为我考虑。还会“不拘一格”选拔我这样的“人才”。

    领导找我谈话非常有耐心,也非常智慧。他首先肯定了我一年多来的工作表现,我记得大体上从以下三个层面表扬了我:

    一是政治敏感,工作有思想。在一年多时间里,我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三篇报告文学。从工业、农业、商业三个不同方面抓住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分别进行了宣传报道。及时把本县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新形势、新局面宣传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了本县全面发展的崭新形象。包括主要领导在内,大会小会都挂在嘴边。

    二是与时俱进,工作有思路。尽管我还不是文联领导,但是,能够力促县文联把已经停刊多年的,全县唯一的文学性刊物《白果树下》及时复刊。并且通过相关领导主动与县委宣传部信息中心建立了沟通渠道,善于把现实生活中最鲜活最典型最具说服力的素材,及时变成鼓舞全县人民勤劳致富的奋进斗志。

    三是重视人才,工作有目标。说我重视人才,主要是说《白果树下》复刊之后,在文学艺术领域扶持了几位文学艺术新人。在这些新人中,还有渐露头角的歌词诗人柳眉,散文新星郎月等。其实,她们都是各自自己努力的结果,领导非要把功劳落在我的头上。还有一项就是善于以报告文学的方式,宣传本县的优秀人物和先进单位。这也是县领导看中的主要宣传对象。说我工作有目标,主要是把文学创作当成了歌颂和鞭策全县人民奋勇前进的有力武器,把现实中最鲜活的人物和事件等化作影响和推进他人进步的新型方式。

    领导的谈话,让本来自感渺小的我,蓦然间高大起来。像是打气筒冲车胎那样,把我的胃口吹得立刻膨胀起来。我忽然间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除了一番表扬,领导还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结合我提出的困难和问题,与我进行了亲切深入的探讨与沟通。我感觉领导就是一团火,给我以温暖和信心。

    领导从不同角度对我加以引领。

    他说,去县委宣传部有什么可怕的,那里又没有架起杀人锅。他说又不是让你离开文联。兼职宣传部的报道工作,其实就是深入基层,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更能了解更多你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的东西,更能获得更多更有创作价值的素材,这不就是创作前的第一步准备工作吗?这怎么可能成为你想象中的坏事呢?

    至于要熬夜,要消耗时间和精力,大凡天地下取得的每一项成就,哪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不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吗?不吃苦中苦,那知甜中甜啊!

    在家庭困难方面,领导说的我更是无地自容。

    他说,咱们到1985年才建国36个年头,咱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为建立新中国牺牲的革命烈士们忘记啊!你家里的困难比他们的困难还多吗?比战场上还残酷吗?

    领导说到这里有些激动,也有些哽咽。

    我根本不敢直视领导,只能低着头被动地聆听领导的谆谆教诲。看领导已经动容,我再也不敢在领导面前提困难了,更不敢继续提出其他要求了。

    我真的从内心佩服领导的说服力,领导的苦口婆心,以及领导的领导能力。因此,在领导面前打起精神做了一番积极表态,又说了一些让领导费心之类的客气话。

    领导见我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知道我已经默默接受了领导的安排。

    所以,他又不失时机地从个人成长与国家需要的角度,给我讲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他说,目前国家改革开放才几年功夫,整个社会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优秀人才。

    这让我更有了新的领悟,看样子领导嘴里的优秀人才好像非我莫属了。这时我对领导更是肃然起敬。我敬佩领导的地方太多太多了。这次谈话我深刻领悟到当领导的不容易和良苦用心。

    我真的心存感激。于是,我毫无怨言地接受了领导安排的兼职。办公地点也从县文联西楼四层,搬到了县委宣传部北楼主楼三层。

    有一次,那位喜欢看书的老同学宋运福习惯地去西楼找我借书,同事们让他去主楼309室找我,他还认为是同事们给他开玩笑。

    说来也巧,我到宣传部采访的第一站就是宋虎庄村。因为宋虎庄是全县出了名的富裕村,不仅致富能人多,而且还是某领导蹲点村。

    我们出发前,主管部长特别强调说,这次一定要把宋虎庄村的致富能人致富典型找出来树起来,让这些致富能人红起来亮起来。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把他们宣传出去,以便引领全县涌现出更多暴发户和万元户。

    赶在一个闷热的星期三上午,我们报道组一行三人骑着自行车,向宣传报道的地点出发了。

    “车科长,咱们骑自行车从哪里好走啊?”

    背着相机的“小记者”——刚大学新闻系毕业在宣传部实习的小燕不知道路线,一出县委大门就提出这个问题。

    另一个同事郭鲲是宋运福的邻村人,随口说道:“跟我走吧。”说话间他猛一用力立刻窜到了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