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往事
繁体版

第三十九章 一往三十年,此怀未始忘

    过润州时,太守高会接待了东坡一行。

    传说,在此次酒宴的坐席上,诸妓歌黄鲁直《茶》词云:惟有一杯春草,解流连佳客。谁知东坡听到词句后,正色道,却留我吃草?

    诸妓皆立东坡身后,有一位靠在东坡胡床上的歌姬,听到东坡这些“谈笑甚谑”之语后,竟“大笑绝倒,胡床遂折,东坡坠地”,宾客一笑而散。

    夜到扬州之时,东坡睹物思人,回忆起自己与维扬之地的点点滴滴,不由得于席上赋《临江仙》云:

    尊酒何人怀李白,草堂遥指江东。珠帘十里卷香风。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

    轻舸渡江连夜到,一时惊笑衰容。语音犹自带吴侬。夜阑对酒处,依旧梦魂中。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反复地写出了与友人相逢时的复杂心情。上片写思念之切,离恨之苦,中间又穿插写相见之欢;下片写相见之欢又点出昔日相离之思和明朝又离之叹。悲欢离合种种矛盾的思缕交织成一片,在古今诗词中这种写法和由此而达到的境界还极为少见。

    “去年使君道广陵,吾州空市看双旌。”晁补之时任扬州通判,在他日后的诗中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扬人争望东坡风采”的盛况。

    在扬州,东坡先生上了《辞免翰林学士承旨第二状》,朝廷并没有准许。苏东坡还不忘专门与润州的丹阳人、时任扬州守王存(字正仲)谈及了灾情及赈济事宜。

    到了南都,苏东坡先去拜见了恩师张方平大人,这是东坡“十五年间,六过南都,而五见公”的第五次。恩师年已八十五岁,在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也是苏东坡与恩师的缘分使然,因为二人相见后没多久,张公就仙逝了。

    在这次会晤中,张方平交代了苏东坡一件事,那就是代他为卒于去年十月的滕元发写一篇《滕达道埋铭》,东坡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恩师的这一嘱托。

    其时,王定国亦在南都,苏东坡有幸与老朋友相见。据王巩撰写的一部笔记《随手杂录》中记载:

    东坡过南都时,曾告诉王定国他在杭州任上时,一日一中使至,既行,送之望湖楼上,迟迟不去。于无人时,密语东坡曰:某出京师辞官家,娘娘赐予你茶叶一斤,封题皆御笔。东坡顿感哲宗眷遇如此,且叫朝中的子由好生服侍娘娘。

    俗话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离京师故地越是接近,苏东坡的心里越是不安,于是又上了《辞免翰林学士承旨第三状》。因为他知道子由如今在朝中官居要职,自己理当回避,而据说三省已经共同接到了圣旨,说是要依照以前所下的诏书执行,不予批准。

    苏东坡知道,仁宗朝时王洙曾担任学士,因为他的侄子王尧臣是参知政事,所以罢去学士之职。东坡也想依照王洙的先例进行回避,请求朝廷将自己安排在扬、越、陈、蔡诸州之内担任郡职。

    朝廷不许。

    紧接着,苏东坡又在南都上了《杭州召还乞郡状》,仍是“惟不愿在禁近,使党人猜疑,别加阴中”,但仍没有获准。

    苏东坡的学生李廌自杞县放舟至南都相迎迓,遗憾的是,东坡先生已经离去。此时,苏东坡又接到了新的任命,要他兼任侍读。

    五月二十六日,苏东坡回到京师,不得不入朝就职。

    三天后,东坡赴阁门受翰林学士承旨告命,上《乞候坤成节上寿讫复遂前请状》。

    苏东坡的意思仍是,自己的身体日渐衰残,疾病日益加重,心力难以勉强,加之亲嫌方面的回避问题,都使得自己不得不坚持外任。请求等到坤成节为太皇太后祝完寿后,能批准自己的请求,当下这段时间自己还会勤勤恳恳地干好工作,以表现出臣子的恭敬孝顺之心。

    僧慧汶在兴国浴室东堂接待了东坡,安排东坡暂时寓居于此,因为东坡先生原本就没想在京师常住。“梦觉还惊屟响廊,故人来炷影前香。”,东坡见到了当年初次进京应举时住持老僧德香禅师的遗像,仿佛又见到了故人。钱勰如今在知瀛洲,东坡致简将此时的际遇告诉了他与范纯仁。

    六月一日,朝廷宣召令苏东坡再入学士院,赐封衣金带马。

    东坡知道,这一切都是遇到了太皇太后的提携,都是因为太皇太后“坤载沉潜,母慈均一”的圣德使然。

    十三日,苏东坡为皇帝侍读了《史记·淳于髡传》。

    淳于髡,齐国黄县(今山东龙口)人。战国时期齐国俳优、政治家、思想家,齐之赘婿。淳于髡赘婿出身,以博学著称。齐威王在稷下招揽学者,淳于髡初被任为大夫。后多次讽谏齐威王和邹忌改革内政。淳于髡博学多才,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其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次,齐威王在后宫办了酒席,召淳于髡喝酒。酒宴中,威王问:先生能喝多少才醉?淳于髡回答: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

    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还能喝一石呢?

    淳于髡说:在大王面前赏酒,执法官在旁边,御史在后边,我心怀恐惧,不过一斗已经醉了。如果家里来了贵客,我小心地在旁边陪酒,不时起身举杯祝他们长寿,那么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朋友故交突然相见,互诉衷情,大概可以喝五六斗。如果是乡里间的盛会,男女杂坐,无拘无束,席间还有六博、投壶等娱乐项目,我心中高兴,大概喝到八斗才有两三分醉意。天色已晚,酒席将散,酒杯碰在一起,人们靠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子相叠,杯盘散乱,厅堂上的烛光熄灭了,主人留髡而送客,女子薄罗衫轻解,微微地闻到一阵香气,这个时刻,我心里最欢快,能喝一石。

    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还是借喻讽谏,参与政治。而且他的微言妙喻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思想观点,是“稷下之学”中宝贵的思想财富。

    就在苏东坡对自己的重用深感不安之际,弟弟苏辙也在上书朝廷,要求去职以回避自己的兄长。朝廷下旨说不需回避,苏辙连上了三道劄子,都被驳回。

    东坡一家初到京师,由于一心求去,所以暂时寓居汶公东堂,尚未定居。后来见朝廷不允外任,就移居于苏辙居住的东府,与苏辙一家同居。

    夜深人静之时,东坡就会不由地想起嘉岉年间兄弟二人同举制策,寓居怀远驿的日子。那时东坡二十六岁,子由二十三岁。

    一日,秋风乍起,一时雨作,中夜翛然,东坡忽有离合感慨之意。此后兄弟二人宦游四方,不相见者十有七八,但每逢夏秋之交,木落草衰风雨大作之时,就会再次生发出此感,“新秋入梧叶,风雨惊洞房。独行残月影,怅焉感初凉。筮仕记怀远,谪居念黄冈。一往三十年,此怀未始忘。”,这种感觉的断续出现已有三十年了。

    东坡回到京师后,得以与黄庭坚秦观同馆于朝,这段时间是东坡先生最为快乐的时光。不幸的是,没过几天黄庭坚因母亲病逝,旋即离京也。

    传说,三人同馆之时,闲暇之时一同观画,黄庭坚拿出李公麟(字伯时、龙眠)所作的《贤己图》让大家观摩。图上有博弈、樗蒲等画面,上面的博弈者有六七人,方据一局投迸,盆中五子皆玈(黑色),而一子犹旋转不已。一人俯盆疾呼,旁观皆变色起立,纤浓态度,曲尽其妙,众人相与欢赏,以为卓绝。

    此时正好东坡从外面归来,用眼扫视了一下李公麟的这张画,即道:李龙眠为天下名士,为何“故多效闽人语耶?”

    众人不解,忙问其故。

    东坡曰:四海语者,言六皆合口,惟闽音则张口,今盆中皆六,一犹未定,法当呼六,而疾呼者乃张口,何也?

    后来,李公麟听说了这件事,对东坡先生观察与点评之精辟,亦“笑而服”。

    在京师的闲暇中,东坡先生兑现了早先允诺欧阳棐的事,为收有其父欧阳修大人七百六十六篇诗文的诗文集作了序。

    朝廷上,最近勅建的上清储祥宫将要完工,下旨要苏东坡写一篇《修宫记》并书写到石碑上。写完之后,东坡又在柳宗元的《瓶赋》后作了题跋,无非还是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一些情怀而已。

    东坡去见了柳子文(字仲远),求得其所藏宋迪所临唐画邢和璞、房次律前生图。

    房次律,指的是唐朝著名宰相房琯(字次律)。房琯在安史之乱期间担任宰相,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可惜虽有雄心壮志,却无孔明之才。他曾向唐肃宗主动请缨领兵收复两京,结果惨遭陈涛斜(今陕西咸阳东)之败。房琯被贬后,估计也是自觉没脸见人,经常称病不肯上朝。他广招门客,在家醉生梦死,闲来听听门客董庭兰弹琴。这位董庭兰就是高适《别董大二首》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董大。在此期间,他还求神问卜,喜谈“佛道虚无之事”,算是彻底躺平了。而房琯就是在这个时候,向当时的传奇相士邢和璞,问卜他最终的命运。

    邢和璞早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就来到长安,他长相平平无奇,相比常人还略显羸弱,喜谈黄老,服气饵药,尤其精于心算及占卜命理之术。他常随身携带着数以百计,长短六寸左右的竹筹,到人家家里“布算为卦,纵横布列”,一眼望去,满床竹片。随着他心中默算完毕,不紧不慢道出人家吉凶休咎,包括人寿长短、官禄几何等,应验如神,因此很快就名动京师,门庭若市,甚至当朝权贵,都得乖乖排队等着叫号。后面他不堪其扰,就结庐终南山图个清净,结果许多道术爱好者纷纷追随而至,在他家附近择地起屋、朝夕伺候。以至于在他住的草屋附近,随便一个看似灰头土脸、往来砍柴挑水的山野村夫,问起来却都是当时社会名流,蔚为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