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往事
繁体版

第三十八章 湖州再作“六客词”

    东坡先生要别杭时,初到杭州时健在的几位高僧有:讲戒律的辩才大师与臻大师,讲禅定的有琏大师和嵩大师,如今只剩下辩才大师了。鹤发童颜的辩才邀请东坡日后再来杭州,东坡先生也当场答应了辩才。

    二十年间,两度治理此郡,杭州当地百姓念其善政,以至于“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两浙提刑马瑊(字忠玉)与代理两浙西路兵马都监刘季孙(字景文)等同僚都到西湖边为东坡先生饯行。马瑊当场赋了《木兰花令》,刘季孙亦赋诗,东坡一一唱和。

    元祐六年,三月六日。

    东坡先生独自来到了巽亭,在这里作了《八声甘州》,向道潜(参寥)季南北山的诸道人作别。巽亭在杭州东南的缙云县南龙津桥上,为宋御史詹适建,在此处能观钱塘江潮。

    詹适,字德远,缙云人,北宋嘉祐四年进士,为官正直清廉,曾任御史台主簿,入为龙图阁学士。詹适在龙津桥上建“巽亭”,并宅于其上。

    詹适与东坡是好朋友,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后,詹适亦以苏党被罢。其时,詹适曾邀苏东坡到缙云,宴饮唱和于龙津桥上的巽亭,并为东坡赋“宣德小饮巽亭”(已佚),东坡则以“次韵詹适宣德小饮巽亭”诗和之。

    道潜是东坡先生在徐州任上认识的,两人一见如故,结为莫逆之交。

    参寥子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东坡所推崇,东坡称之为“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与东坡相比,参寥子是真正的闲云野鹤,他常在朋友危难之时赶来陪伴,在朋友渡过艰难、否极泰来之际重又遁迹山林。

    之后的日子里,两人依旧诗书往还不断,但参寥子再没有与苏东坡能长时间相处的机会了。这年寒食日,东坡先生罢杭州任,他来到智果院参寥租住的禅房精舍与之辞行。其时,参寥的新居已经建成,新居下有一眼异常清冽的泉水,东坡为之作了《参寥泉铭》。参寥也作诗《别苏翰林》诗。

    离杭赴京前,苏东坡选择了自下塘路北上,取道湖州至苏州。这样做的目的是,东坡早听说浙西地区连续两年遭受水灾,苏州与湖州最为严重。但百闻不如一见,东坡想实地察看一番,所以就选择了这一路线。

    到了德清县,东坡先生与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苏坚等人一起游览了半月泉。半月泉在今湖州市德清县城关镇(现改为乾元镇)北门外石壁山之阳,为晋咸和间僧昙开凿,石罅如半月,泉水清冽,初名灵泉,后更名半月泉。泉畔曾有慈相寺、然泉寺。

    舟泊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时,苏东坡在离苏州尚有五里水路的舟中做了一个梦,梦见仲殊禅师在弹奏一张古琴,这张琴有十三根琴弦但弦多有损坏,因此发出的声音非常奇怪。

    东坡记得在梦中问仲殊道,琴为什么有十三根琴弦?

    仲殊不答,只诵了一首诗道:度数形名岂偶然,破琴今有十三弦。此生若遇刑和璞,方信秦筝是响泉。

    东坡先生醒来后,仍然清楚地记得这首诗,因此就将该诗记了下来。他想,如果今晚仲殊禅师能前来见自己,就将此诗拿给他看。谁知刚写到这里,笔还未停下,就听见了仲殊前来的叩弦声。

    东坡顿时惊叹不已,遂把这首诗送给了仲殊。

    苏东坡与曹辅(字子方)、刘季孙(字景文)、苏坚(字伯固)、张弼(字秉道)等人过吴兴时,会晤了州守张询(字仲谋)。

    湖州这几位崇拜苏东坡的年轻人:曹辅、刘季孙、苏坚、张弼以及以左朝请郎出知湖州的州守张仲谋,有人与东坡是世交,有人即将成为东坡的下属,五人相约一起宴请东坡先生。

    席上正好六人,东坡先生不由说起十五年前湖州六客相聚的往事,如今“六客”中五人都已作古,令人无限唏嘘。也许是为了活跃一下气氛,张仲谋斗胆请东坡先生再作“六客词”,该词仍是一阙《定风波》,是为“后六客词”。词曰:

    月满苕溪照夜堂,五星一老斗光芒。

    十五年间真梦里,何事?长庚对月独凄凉。

    绿鬓苍颜同一醉,还是,六人吟笑水云乡。

    宾主谈锋谁得似,看取,曹刘今对两苏张。

    到了苏州,东坡会晤了翰林学士、知州黄履(字安中)。至于黄履的为人,在朝廷中都没有把他当正派人来看。

    孙升升任中书舍人,给东坡来了启,苏东坡回启表示了祝贺。监察御史孙升曾上奏朝廷,说任用苏东坡的翰林学士的官职应以王安石为戒,不可再加进。

    老孙觉得,苏东坡这个人,论文章学问世人所服,然德业器识有所不足。所以,此前就不能很好地保持自重,以至于讥谤朝廷得罪于先朝。若是让他辅佐经纶,就应吸取此前王安石的失败教训。

    在常州,东坡与“后六客词”中的张弼(字秉道)一起游览了净土院,观看了牡丹并赋诗。在润州,东坡会晤了林希,还赋了《西江月》赠之,闲居在润州的大科学家沈括也出来迎见了东坡先生。

    张弼作为东坡先生的崇拜者,他把东坡送到润州后,就要返回杭州了,东坡赋了《临江仙》以赠。道士蹇拱辰在润州为东坡先生送别之际,也得到了东坡先生作的留别诗。

    在金山,东坡先生专门拜访了了元(佛印)禅师,还为其画壁。我们知道,了元(佛印)禅师这位活泼有趣的的僧人,一度都是东坡先生的“最佳损友”。

    本月,苏过、苏迨都被举荐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但都落第了。还好苏迨娶了欧阳修三子欧阳棐之女,作了欧阳修的孙女婿,这倒也是大喜事一件。自己的两个儿子落第,但有四位与东坡先生有过交集的学子进士及第了。他们分别是:李新登、鲍慎由(字钦止)、刘棠(字君美)与周行己。

    李新登是简州阳安(今四川简阳)老乡刘泾(字巨济)曾极力向自己举荐过的人,刘泾号前溪,善作林石槎竹,笔墨狂逸,体制拔俗。亦工墨竹,以圆笔作叶,成都太智院法堂就有他的松竹画壁各一堵。

    鲍慎由尝从王安石学,又亲炙苏轼。为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后徽宗召对,除工部员外郎。历知明州、海州,奉祠,卒年五十六。尝注杜甫诗,有《夷白堂小集》。其交游甚广,与黄庭坚交往甚密。

    鲍慎由黄南鲍氏一族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其书法成就受到著名书法家米芾赞赏,米芾在其《书史》称“能行书者,宣德郎鲍慎由”。鲍慎由颇有书法鉴赏力,与著名画家兼文学家张舜民、宋宗室画家赵大年交往甚密。

    鲍慎由著述颇丰,其和鲍彪所作的“鲍注”是重要的《杜诗注》,是现代研究杜诗的重要史料。据《鲍氏宗谱》记载,鲍氏一族有乡贡进士13人。鲍氏一族在两宋(明代1人)共取得进士63人,特奏名进士30人,乡贡进士13人,共计有各类进士106人。

    这些乡进士虽然不及进士、特奏名进士,却是最基础的士人阶层,是朝廷强化乡村社会道德、礼义教化最基层的执行者,对稳定乡村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一个家族有如此规模的科举成就,不仅仅傲视处州府,甚至在全国来说都是为数不多的。鲍氏在宋代政治舞台上相当活跃,鲍彪在其谱序中称其“东南推为仕族不在他姓后者”。鲍家不仅文官为官清正,还有尽忠报国的武将。

    刘棠这个人,其诗文备受东坡的称赞。

    刘棠之父刘弼,与黄庭坚同登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丁未科许安世榜进士。因其父刘弼在京城开封为官,刘棠后来到开封府就学。元祐五年,刘棠参加开封府庚午科乡试,荣登举人榜首,翌年考中进士。其次子刘琮为大观四年(1110年)庚寅科进士。三代皆登进士榜实属罕见,因此,后被宋徽宗钦赐“奉天诰命三代”金匾,留下了“流溪头,彭城厝;父子孙,三进士”的佳话。

    刘棠有文才,他的三篇文章《纲举而网疏赋》、《舜不穷其民论》、《劝农孔孟二策》被推崇为考场范文。尤工词赋,同陈俌并称为“漳岩赋虎”,旧志誉之为“开一邑文教之先”。

    元祐中,刘棠在省试中的文章《舜不穷其民》中有警句云:“桀纣以淫虐穷,幽以贪残穷,厉以监谤穷,战国以侵伐穷,秦皇以督责穷,汉武以奢侈穷,晋以夷狄穷,隋以巡幸穷,明皇以隐户剩田穷,德宗以间架税屋穷。”

    据说,东坡先生读了这些警句,不禁拍案叫绝,以其“不类时文”而大加赞赏,因以“刘穷”称呼刘棠。

    在当时,被人以诗文名句作为雅号称呼,可谓莫大的荣耀,如:张先被雅称为“张三影”,贺铸被雅称为“贺梅子”。苏东坡当时是名满天下的文豪,刘棠获其雅称,一时遂名动京师。

    而周行己这个人,其诗文有“当今文伯眉阳苏,新词的皪垂明珠”与“野人鼓瑟不解竽,悠悠举目谁与娱。幸有达者黄与苏,谁复跼蹐如辕驹。”这都是称颂苏东坡的口气,他在心中已将东坡先生引为天下士人的知己。

    元祐六年,四月二日。

    东坡先生在旅途中自书《和柳子玉喜雪次韵仍呈述古》诗,到了京口,还给润州知州林希去信,商谈了当下的灾情如何赈济之事。在给两浙提刑马瑊(字忠玉)的信中,有“伏冀顺时为国自重”、“尚冀珍图,即膺严召”等语。

    其言辞之恳切,被后世的理学家朱熹赞为“仁人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