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崛起
繁体版

第6章草场口见闻录

    本来李书通打算让王旭在他家先歇一两天,王旭坚持要跟着他下地,毕竟不沾亲带故的人家收留自己,咋好意思吃白饭呢!

    见王旭坚持要跟着去,也是明白王旭的处境,李书通也没说啥,给了王旭一把镰刀,他自己扛着一把铁纤(锹)儿一把锄头,提着一个装水的陶罐,带上王旭走了大概二十多分钟才到了地头。

    刚到地头王旭就看到已经有不少人来在地里干活了,有五六头耕牛在地里犁地,妇人带着大一些的孩子在犁好的地里撒种子,小一些的孩子在远处的地头上追逐打闹。

    跟王旭前世小时候的记忆差不多,不过也有区别,年代不一样,用的工具不一样,王旭小时候家里可没牛,全是人力,还不如人家呢!!!

    李书通告诉王旭在地头边上割一些芦苇就行,他自己则跟着大伙一起开始耕地。

    王旭自己带着镰刀往地边走,路过那群小孩的时候,本想和他们打照呼认识一下,估计是没见过,小孩子认生,都远远的躲着王旭。

    见状王旭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自顾自的去地边割草去了。

    王旭这具身体这几年没吃饱过,岁数又小,没一会就气喘嘘嘘了,只好停下来坐在边上歇一歇。

    望着这一望无际的芦苇荡,王旭难免有些心神摇曳。

    这是古时候的家乡吗?环境真是好啊!

    我那个“那个爹”估计也是走投无路,才绕路带我跑到这里吧?

    只两顿饭就能看出,这里的生活确实比北水峪儿富裕不少!

    哎~

    要不是那个该死的史广福,自己还不至于沦落成孤儿!没有依靠,这八岁的小身板想干点啥都难啊!……

    算了不想那么多了,先看看情况再说吧。

    想了半天没想出好办法,王旭决定不想这些不切实际的事情了。

    起来接着干活!

    我割、我割……

    就这样,干一会歇一会,太阳越来越高。

    ……

    王旭顶着太阳干到大概十一点多点那样,李书通就过来喊王旭“回家吃饭去。”

    李书通把王旭割的芦苇打了一大捆儿,背起来就要往回走,王旭问他“叔剩下的咋办?”

    李书通说“一会有人会带回去的。”

    王旭自己也不好意思空手回去,用芦苇做了个幺儿(打捆用的),背了二十来斤那样跟着往回走。

    回到村里李书通并没有往家走,而是走到村中间的麦场边上一个院子里,王旭跟着进去一看。

    “好家伙感情这不是人住的啊,喂牲口的地方!看这规模喂个四五十头牲口不成问题,这村有这么富?这会棚子里是空的,估计都拉出去放了吧?”如此规模的牲口养殖场,让王旭想了很多。

    “就扔这边吧,咱们回去吃饭,”李书通对王旭说。

    王旭问道“叔儿,村里牲口多吗?我看这地能养不少呢。”

    “有十头牛,三十匹马,驴十头,骡子十五头。”李书通骄傲的回答。

    “这么多!!”王旭感叹

    “以前更多,边上这几个院子都是喂牲口的,哎不说了,回家吃饭”,李书通似乎是想起了伤心事,情绪不高的嘟囔道。

    中午吃的是早上剩下的,吃完大概中午十二点到一点那样,天气已经很热了,李书通去看了看他放在院子里的那个特别大的瓷盆里的东西,也没休息,抱到伙房开始和面。

    原来是发酵的面啊!王旭好奇就问李书通“叔儿,一天吃三顿啊?”

    李书通和着面应和了一句“嗯,不吃饿得慌”

    ……

    这条件也太好了吧,堪比小地主啊!没准真是地主!看着他手脚麻利的和面,王旭也不敢闲着,毕竟不是自己家不是?

    人家李书通救了他,还收留他,得感恩。

    王旭把水桶里的水舀起来刷锅,好在灶台不太高,勉强够到,刷完锅本来要打水放锅里。

    可惜水缸太高,里边水不满,够了半天没够到,只好作罢,从屋外抱着一些柴火回来,王旭也没事干了。

    看着李书通还在麻利的和面,王旭感叹,要是都再大点儿就好了,不至于吃白食。这个大肚汉一天吃这么多!做饭也是个辛苦活啊!!

    看王旭发呆,李书通让王旭回屋睡觉。

    王旭感觉有些不好意思,可没活干了,也没再坚持。

    可能是这具身体太弱小了,吃不住累,往炕上一爬,没一会王旭就睡着了!

    等王旭醒来就剩下他一个人了,连喊了好几声都没人应答。“下地去了?咋不叫我啊?”

    跳下炕头,到院子里看了一下太阳,大概四点多了!不敢耽误,沿着上午的路去地里找,果然都在地里干活呢。

    看王旭来了,李书通让王旭接着去割芦苇,一直干到快天黑的时候才往家走。

    晚饭跟昨天一样,馒头茄子,吃完就睡觉,第二天还是天一亮李书通就起来练武了!

    可能是太虚弱了,等到李书通喊吃饭,王旭才起来,和昨天一样小米粥,咸菜,大饼。

    ……

    王旭这个两辈子的农民循环往复的农村生活又开始了!!

    割了七八天芦苇,地里的高粱都种好了,该考虑菜篮子问题了。

    王旭背着个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大筐,跟着李书通往菜园子里一走!顿时惊呆了!黄瓜、豆角、菠菜、莴苣、大蒜、韭菜、葱、……

    “这里除了没有西红柿、土豆、红薯,已经和后世差不太多了!看来明朝这老百姓的菜篮子很是丰盛啊!要是没有那些贪官污吏的盘剥,这个小冰河时期也应该不算太难过吧?”

    “按时间推算,穿越来的时候是夏收刚过,该交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五月底六月初,阳历六月底或者七月那样,既来之则安之吧。”

    王旭边除草边想着,他这个来自后世的灵魂也开始逐渐融入这个时代。

    收拾完菜园子,又跟着去山地给谷子除草,王旭观察到,草场口这个村子有些奇怪,有点前世父辈们干生产队那感觉!

    基本没有一家一户单独干的,都是一起劳作,干完这家干那家,速度一点都不慢!

    山地干完又要给菜地堆肥,准备种白菜萝卜,冬天没有菜可就难熬了。

    忙完菜地,王旭又跟屁虫一般,跟着李书通到河滩地里给花生拔草,到地头一看,王旭整个人直接麻了!

    好家伙,花生地一眼看不到头!地头尽然还零零散散的种着一些玉米!

    “竟然有玉米和花生了!这不科学啊!玉米啥时候来的?花生啥时候传到中国的?”

    王旭想了好久才想起来,花生1500年左右传入中国,到现在一百多年了!

    最早记载玉米的中国史书,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巩县志》(现河南巩义市)当时将其称为“玉麦”,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经遍布中国十余个省……

    后来王旭又想到,只要没有生存的压力,根本不用官方花多大力气,农作物这玩意只要好,传播速度不慢的,为啥?

    王旭前世家里在村里第一家种洋葱(小个的哪种,当调味料用)的时候,别家看他家种,感觉挺新鲜,收获的时候,就要了一些回去尝尝。

    感觉挺好吃,就去家里要种子,刚开始也就给了三五家吧。

    没成想,也就三四年时间,好家伙全村都有了,连带隔壁村子也开始种上了!!!

    几百户啊,传播速度那是几何式增长啊!!!

    关系好的,沾亲的都是去家里要种子,地头挨着的,偷偷去他家地里挖了栽自家地里,还有的当着面挖的,乡里乡亲的也没话说。

    远一些的晚上去地里偷种子!!当然也不多偷,都是有原则的,弄几颗种子就行了。有的看偷不到就等着下一年再种。

    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那是刻到基因里了,别管是粮食蔬菜,只要好吃的,都要想办法搞到手种地里去!

    是块地都要种庄稼,走到哪里种到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