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枫华
繁体版

第五十九章 初战东北

    四六年春,知秋从南京赶来与我汇合。

    彼时,她已辞去南京晚报的职位。知秋十分喜欢那份工作,每逢来信,都要与我分享工作中的感受,总是欣喜多于感伤,价值和获得感大于付出。

    我已经在沈阳赁下一所房子,一所晚清时期的旧式建筑,房子中间还隔着天井,天井正中是一颗陈年榆树。下雨的时候,我们俩坐在天井和正堂间的回廊上,一人一个小板凳,看着雨越落越紧,串成线。

    我读着报纸上的一则消息,知秋织着一件毛线衣。

    “明天就要开拔了吧?”知秋漫不经心地问。

    “嗯,帮我找出那副小羊皮护膝搁在箱子里吧。”

    “这次要很久么?”知秋把毛衣挨近煤油灯,仔细寻找落了几针的孔洞,我看着她侧脸美好的轮廓,答道,“短则月余,长则……”

    知秋转头看看我,挤出一副笑脸,“炉上炒了三五斤栗子,你带些走,吃的时候用明火烤烤,更香。”

    “晚些日子是你的生日,28岁,想要什么礼物?我去长春寻一寻。”

    “家里没有半导体,你买一个吧,我做事情的时候可以放着听。”

    “女人喜欢的玩意呢?项链、耳环、镯子之类的?现在不是流行玫瑰花么?”

    “那些是最没有用处的东西了。”知秋停下活计,把手中的毛衣放在我身上比量了一回,“这回改的差不多,等你回来试一试。”

    我摇头笑,知秋织毛衣的技术还需精进。

    “我想明天去鲁美看看,那的教务主任是我从前的师哥。”知秋试探地眼神望着我,有点讨好的意味。

    “你想去就去,之前不让你找工作,也是怕你人生地不熟,再就是刚来时候,瘦的跟个黑猴儿一样,要你将息一阵子,休养休养。”

    知秋刚来沈阳的时候,很是瘦弱憔悴,被报馆的工作累的够呛,我心里疼得狠,她还要即刻去师范大学应聘一个职位,我们爆发了前所未有的争吵。两人分房冷战了一个星期。

    从那之后,知秋绝口不提出门工作的事情,安心在家找事情做,写写文稿投给出版社,负责一日三餐和全部的打扫工作,偶尔在我出征时帮人翻译点外国文学。

    几个月过去了,知秋面色比来时好了不少,身上也长了斤两,精神头也渐渐恢复,只是在家憋得够呛,闲时竟学起织毛衣打发时光。如今我要出征,不知要走多久,不若让她去学校里谋个位置,好过天天在家忧心。

    从前我们相隔两地,我这的实际情形从不告诉她,只拣那些能说的事情写在信里,知秋来到我身边后,些微小事,一点点情绪的变化都瞒不过她细密的心思,那些战争里的真相,慢慢被她察觉。

    这次我和丛瑛的部队作为先锋部队去攻打长春,这座城池在三个月前在我方控制之下,党军第110师在此驻扎。1月底时,俄制装备的共军第121师进攻长春,带兵的将领对我军的虚实门儿清,我们在哪部署重火力,指挥部在哪,都排查的清清楚楚。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10师那场仗不仅损失了长春城这块东北重要据点,三分之一的人员丧失战斗力。

    我和丛瑛此次去,就是接下这个烂摊子。施长官在了解到长春城惨败的情况时,在电话里骂了一个钟头,110师师长余琛快被臊的饮弹自刎了。

    长官秘密交代我们,到了长春,先在城市周边进行侦查,一是要根据摸排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作战方案;二是着手调查110师里有没有内鬼。

    “余琛这家伙有勇无谋,不然也不会被共军的把戏绕进去,想让他找出来这个内鬼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定是他身边的人。”施长官叹气道。

    “现在查出来还有什么意义?”丛瑛不解道,“余琛他们都退守到扶余了,直接去哈尔滨接管93师哈。”

    “总要把人揪出来先,至于怎么用,以后再看。”长官没有多言,总是说一半留一半,剩下的就要我们猜咯。

    开拔前,我将知秋炒好的栗子分给师部的参谋们,丛瑛见了有些眼红,“你说你交了什么好运,有陈曦那样的贤妻给你生孩子,又有沈小姐这样的知心人伴着你,炒栗子、烤地瓜、糖蘸子,这些个小吃,再给我来一捧!”

    “你把晓霞也接来啊,我看她们娘几个未必不来。”

    “不得,那是我亲老婆亲孩子,这东北死冷寒天,不叫她们来遭罪。”

    丛瑛的适应能力极强,小半年就学会一口地道的东北话,我总是不如他。

    见他扣开一个栗子,我趁机道,“丛司令,咱俩分分工呗,你呢是斯文人,这次就动动脑,把内鬼揪出来,我是个笨的,只会动武,摸排的事情交给我,你看怎么样?”

    “不成!”丛瑛边吃边咕噜着,“坏人我可不当。”

    “那你好意思让兄弟去?”

    “我给你出个主意,你手下不是新招了个小子嘛?就那周远,游泳健将。”

    “他在报务连打杂呢。”

    “他是生脸,查自己人方便。再就是,他有点歪才,拳打脚踢的,保不齐就把鬼揪出来了。”

    我点点头,招呼小毛近前,“你去告诉报务连连长张泽翼,把周远调到师部来,归师部直接调派。详细的文件手续等到安顿下来再补。”

    小毛应声而去。

    从沈阳到长春,部队乘坐火车转移,但只能坐到扶余,好在该段铁路还在我们的手里。

    在火车上,我把调查110师内鬼的任务部署给周远,叫他好好想想计划,周远脑子转的很快,当即就说出了自己的初步思路。

    “师座,我是这么想的。您看可否?调查110师的人员宜少不宜多,宜生不宜熟。最好是新兵蛋子,知道点伪装潜伏技巧的,三五个人,先暗中摸排110师部内部是否有可疑人员,待周边调查后再正面接触。同时,对窃听装置进行深入调查,据我所知,现在最先进的窃听装置是德国的,二战期间德国使用的窃听装置,距离一百米以上都能听清楚。”

    “我从情报连再调几个人给你差遣。我只有一点要求,军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服从,二是团结。你小子绝不能对嫌疑人使用暴力手段,查不查得出内鬼是第二位,第一位是别破坏军人作战的精气神。”

    “是,师座。另外,我还想向您讨个请示,110师部领导的家属咱们能排查么?”周远颇有意味地等我的指示。

    “可以啊,只要你真的怀疑某个人,家属有嫌疑,照样可以调查,不过得注意态度。”

    “是,师座!”

    110师负责到火车停站点接我们到驻地。两个师的人近万人,在扶余驻扎,相当于大规模搬迁了。110师的师长余琛带着师部的参谋长们亲自来迎。

    “哎呀呀,两位老弟,可把你们盼来了,电报不是说前天嘛?怎么今天才到?”刚见面,余师长就显示出自来熟的本性。

    我和丛瑛互换一下眼神,丛瑛接口道,“余师长,这两个师的弟兄坐火车转移,距离长春这么近,要是情报写准确点,不得给咱们来一次轰炸?”

    我琢磨,就余琛这样的性格,队伍里内鬼可能不止一个吧。周远的工作量不少。

    跟着110师,我们来到扶余下属的一个镇子附近驻扎。东北地区都是平原,不适宜大规模的军队驻扎,我们便挑了一块水塘子附近的高地扎营。将师部营帐设在营地的后方。

    安顿下来的第一晚,我便用随身带来的稿纸写了封家信给知秋。信中大略提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信时,瞧见帐子外是一轮浩渺的圆月,月下映衬的漆黑中点点泛光的池水,一时来了兴致,信步走去赏月,想起知秋常常对着月色吟的一首诗,此时道来,正是合情合景。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出时山眼白,高后海心明。为惜如团扇,长吟到五更。”

    将此诗誊写到信纸上,便觉困意来袭,白日舟车劳顿的疲乏上来劲儿,便合衣倒在行军床上胡乱睡去,睡到混沌之时,却有人潜进帐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