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物华天宝礼赞济南 地灵人杰佳话词宗
雪芹、胭脂拜访蒲松龄故里回到济南,听说宋朝两位闻名天下的诗词大家李清照和辛弃疾都是济南人士,为了第二天走访方便,当晚投宿东流水街的汇泉客店。这里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自然环境,金陵望尘莫及。更喜人的是在汇泉店的四合院里,就平地冒出股泉水,翻波腾浪,搅得池塘像开了锅,未进院门就听见水声汨汨作响,吸引得前来住店投宿的客人进门不找客房,先扶着栏杆观泉赏鱼。
他们进店就加入了观泉赏鱼行列,正看得入神,店家手持小鱼网兴致勃勃地过来问:“客官看中哪条啦?捞上来做了下酒。爱吃红烧,还是清蒸?”
雪芹轻轻摇头笑道:“怎么做也是要它的命!你看这些鱼儿在清涟中畅泳嬉戏,优哉游哉,玩得多么活泼可爱!活蹦乱跳的小生灵放进油锅烹炸,岂不大煞风景。”
“是啊﹐”胭脂对可爱的小生灵也心生恻隐,“古人把鱼比做美女,怎能忍心焚琴煮鹤?”
店家笑道:“听说话,二是来自南国的才子佳人喽,玩笑话都充满诗情画意,然而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鸡鱼自古—道菜,来趟济南不尝尝我汇泉店的清蒸鲤鱼乃一大憾事。年年有鱼(余),喜庆有鱼(余)嘛。”
雪芹心想:店老板说话像儒雅斯文人物,明日聘请他作导游去瞻仰二位词宗故里,岂不方便省事。于是—拍巴掌道:“好!就冲您老这番吉祥话,我们就吃道‘吉庆有鱼(余)’您老把那条赂带黄色的捞上来。”
“金鲤﹐好唻!”
等店家做蒸鱼的功夫,两人坐在池塘边石板上边喝茶聊天。
胭脂说:“待会儿店家来送酒菜,顺便向他打听下二位词宗故里在哪里?明日好去走访。”
雪芹说:“为了少走冤枉道,干脆雇他做导游。不知人家有没有功夫﹖”
“很抱歉,让二住久等啦。”店家双手端着托盘朝石桌走来。
等他把鱼盘、酒壶、酒盅、筷子、调羹放好之后,雪芹把请他作向寻走访李清照、辛弃疾故里的意图说了,问他有没有空闲?
“有有有!”店家欣然应诺,饶有兴趣地说:“老夫年轻时也是玩家,虽然生长在济南,—有空闲就到处转悠,还是玩不够,济南风光太美啦,单是七十二泉就看不够。”
第二天吃过早饭,店老板带路去李清照故居漱玉泉。
—路上,只见朱门临溪,绿水东流。真的是竹坞臼铛﹐辋川相似;烟霭亭榭﹐金谷还同。绕栏之径三叉﹐入户之溪九曲。扉临狭巷﹐槛袅垂杨……
店家—边走﹐一边夸耀:“山东人常把一山一河一圣人的史迹引以自豪,济南人更是将一朝一地两祠宗的佳话视为荣耀。我年轻时也和你们—样,爱读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为人﹐可乎?’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之渊﹐未尝不流涕﹐想见其为人。’可见,读书而想了解作者情况,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这种想法,既是人们对古人的仰慕,也是通过了解作者,加深对其作品内涵的理解。所以,一有空闲就爱去他们的故里走访。辛弃疾故里在厉城县遥里乡四风闸村,距离较远,改天再去。今日,先去李清照故居漱玉泉。”
雪芹暗自幸庆找对了导游,通过短暂的话语交流,他发现店主不但有手烹饪绝活,而且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堪为师表。
走进“波涛声震大明湖”的趵突泉大门,向右沿小路进入柳荫深处,绕过一座假山,便觉眼前豁然一亮,只见一汪碧水明镜般出现在面前。走近凭栏细看,只见水清见底,那股泉从岩石缝隙中喷涌而出,水石相击,声若漱玉,淙淙作响。上空柳丝摇曳,假山倒影如画。
店主东看着泉水笑问︰“曹公子可知道李清照的芳名是怎么来的?”
“听说是他父亲李格非从王维五言绝句《山居》中的佳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得来。”
店家道︰“其说一也,我们当地人却传说李格非是进士出身,很有学问。希望女儿也成为才女。要成才就要安安静静地读书,老老实实做学问,即所谓‘守若处女’是也。可小清照的性情却偏偏‘出若脱兔’,颇像男孩子,爱动不爱静,外出玩耍,有天无日。父亲认为这种性情的孩子不易成才,于是为她起字叫“易安”不料女儿认为“易安”二字缺乏诗意,从自己诗词习作《咏荷花》中佳句︰‘粉妆玉琢亭亭立,清波照影现天然’中选取清照二字为名,以父亲起的名易安为号,叫‘易安居土’”。
“也有道理。您老继续说下去。”
“李清照认为‘清波照影’情景颇具诗情画意,所以天天早起来这漱玉泉边对影梳妆。此刻,山影、树影、云影经泉水波纹巧妙融合、使少女形象如同水晶宫中风姿绰约的仙子。”住了住又说,“李清照生在百脉泉,长在漱玉泉,由于清沏甘冽的泉水的滋润,使这位妙龄女郎出脱得水灵靓丽,花枝带露。也正是神奇的泉水赋予了她灵慧和才智,使她成长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千古才女。”
“哦,原来李清照的出生地不是济南﹐百脉泉在什么地方?”
“章丘明水,从济南去淄川,走旱路正好经过此地,乘船顺小清河而行,沿途有较大支流汇入,叫绣江河,其源头就是百脉泉,水量颇为丰富,不过多涓涓细流,声势比趵突泉差远啦。何况李家卜居济南多年,那里没什么遗迹。你们远路而来,还要再行远路,不去那里也罢。”
“好﹐我们听大伯的。”
老人按刚才话题继续说下去︰“李清照在文学道路上的成功,与其父的精心教育培养是分不开的,用李格非自己的话说︰我一生最成功的事就是教育培养出了李清照。”
李格非是个很开明的人。她非常看好女儿李清照,决心尽最大努力培养教育,让她锻炼成才。古人讲“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格非却没按这种谬论邪说约束孩子,恰恰相反,放手让女儿读书,作文,创作诗词。尽—切财力收藏诗书典籍,为女儿提供学习知识的良好氛围。
在父亲精心培养教育下,李清照进步很快,十来岁就开始创作诗词。后来,她把一生创作的诗词编纂刊行,并以她最喜爱的泉水为名——《漱玉集》。
李清照诗词创作随赵宋王朝的盛衰分两个阶段。靖康之前的“阳光春风”,北宋灭亡后的“凄风苦雨”。同样,她的人生历程也经过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前段是天真烂漫的少女少妇,后期是孤独凄凉的寡妇漂零。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性格开朗,甚至有几分顽皮,象只天真活泼的小鸟,喜欢在绿树枝头无忧无虑地尽情歌唱;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振翅飞翔。如同豪情勃发的侠士,对酒当歌,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她在第—首成名之作《如梦令》中写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词如其人,李清照的词也和她的才貌人格一样;格调清丽洒脱,意境形象活泼,充满活力,呼之欲出,被时人赞叹为“首首瑰宝,字字珠玑”,人人爱读,百读不厌。
《点绛唇·却把青梅嗅》则把这位天真靓丽,活泼俏皮的个性表现得淋璃尽致︰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应该说这是首爱情词。公元1101年春天,—天早晨,李清照刚刚蹴罢秋千,被汗水湿透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把少女的体态美显示得淋漓尽致。正当此时,却突然有男性客人来访,她想赶快逃回闺房,连鞋袜都跑掉了,头上的金钗溜下来。由于客人是前来相亲的赵明诚,又忍不住想住下看看未婚夫长得什么模样?于是倚门回头张望。为了掩饰,顺手拉下枝挂满青梅的果枝遮住脸面。
赵朋诚看到这种情景,心中会作何感想﹖纵然是铁石心肠,倾刻也会化为水的。
他们结婚时,赵明诚还在开封太学读书,没有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很拮据。每当发现了金石拓本,只好当衣裳买回来,夫妻俩相对把玩欣赏。尽管日子不宽裕,但夫妻关系十分融恰和谐,恩爱甜蜜。有《丑奴儿》—阕为证︰
晚来—阵风兼雨,洗尽炎光。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连夫妻间难以启齿的事,都写戏了优美的词句,可见词女对他们婚后幸福融恰的甜蜜生活多么惬意。
这种郎贪女爱,如胶似漆的甜蜜日子,两人在山东青州乡下度过了十年。
然而乐极生悲,1127年,金兵攻破卞京,俘掳徽、钦二宗,北宋灭亡。接着马不停蹄,进逼长冮,建康震动,身为知府的赵明诚和他赵家皇帝祖宗—样,也是个贪生怕死,畏敌如虎的懦夫,听说建康城中将要发生兵変,贪生怕死的他,居然丢下满城百姓和妻子李清照﹐连夜缒城逃跑。临走,给李清照留下书信,要她带上重要古董,并命令她与古董共存亡。之后﹐赵明诚被朝廷以“无作为”罢官,旋即大病一场。
李清照耻于丈夫胆小怯懦,挥笔写下《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国亡、家破、夫死之后﹐李清照万念俱灰,情绪低落到极点。干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午,雪芹要求店主带领他去辛弃疾故里走访。店主却说︰“他老先生离家南下八百年,故里的家宅早己毁于战火。直系亲属也无处寻觅。听说族人为他修了衣冠冢,那地方叫遥里乡四风闸村。大明湖往北有条灌溉渠,治途设多道放水灌溉稻田汕闸门,顾名思义,四风闸就是第四道闸门了。
他们于是沿灌渠迤逦前行,两边都是一望无际的稻田。雪芹想,怪不得稼轩公在《清平乐》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呀,原来故里是鱼米之乡。
来到四风闸,这天正是“寒食节”,村里家家户户都上坟拜土,于是,雪芹决定去辛家祖茔拜谒—番。于是买上祭品来到辛氏茔地。
墓地很大,荒豖累累,松柏森森。来到稼轩公衣冠冢前,正值两个年轻人在坟前祭奠烧化纸钱。
通过交谈。雪芹得知他是稼轩公同族近支后裔,兄名辛勤,弟名辛俭。稼轩公衣冠豖是他们祖上老人得知稼轩公去世的噩耗后,拜托南宋出使金国吏臣曹勋从江西上饶带来稼轩公衣冠埋葬此地。从祖上起,世世代代都有人来为稼轩公上坟添土,八百多年未曾间断。既然曹公子对稼轩公的生平业绩如此感兴趣,那就请到寒舍—叙并有稼轩公词集相赠。
由于稼轩公一生主张北伐,他的词集在北方一度成为禁书,很难买到,听辛氏兄要赠送稼轩词集,欣然前往。
辛勤置酒相待,说起稼轩公年当年起义反金的故事,辛勤兴致勃勃,言词激烈,慷慨激昂,他说︰“那是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金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激起中原百姓的奋起反抗。辛弃疾趁机组织起—支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义军并任掌书记。他觉得义军孤军作战,力量薄弱很难战胜势力强大的金兵。决心南下联络南宋政权出兵联合杭金,把金兵驱逐出中原。耿京采纳了他的主张,绍兴三十二年,他奉命南下与朝廷联系,归来途中却接到警报︰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金,义军溃散,辛弃疾回到营地,招回勇士五十人乘夜闯入号称五万之众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押回南京斩首示众!从此,辛弃疾名声大震。他的胆略和气魄得到了南宋朝廷赏识,宋高宗当即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朝的官宦生涯。
雪芹被辛弃疾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深深感动,回到客店便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他觉得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力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为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报国无门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辛词的重大贡献在于内容的扩大﹐体裁道路的拓宽。在苏词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境界﹐从而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凡是能写入其他文学形式的内容都能写入词中﹐而且随着内容体裁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虽然说他的词以豪迈奔放、富有感染力度为长﹐但写起婉约柔媚风格的词也得心应手,如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语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以宋高宗为首的主和派偏安—隅、不思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不满。胸怀壮志不为所用的不平之情跃然纸上。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屈辱妥协的奴才嘴脸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辛词毫不掩饰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怨恨与愤懑,如他在《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词中写道︰“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对以秦桧为首的汉奸卖国贼出卖民族利益,认贼作父,引狼入室,冤杀忠良的罪恶行径表示极大愤慨!
宋高宗对他的赏识只限于口头上的赞美和有限的利用,并不大胆放手让他统领大军北伐。所以,尽管—开始他上《美芹十论》、《九议》献策献计倡议北伐。然而,朝廷反映冷淡,因为朝中大权被主和派把持,屈辱妥协是既定国策。他空有克敌制胜的才干和—腔热血。没有付诸实践的机会和权利。只让他做一些有实权的地方官维持社会治安,而且遂任遂免,以消磨他的信心和锐气,使他终老无为,做朝廷驯服工具。
既然没有机会“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只好投戈操笔,利用他所擅长的词为武器,揭露黑暗,讴歌光明;鞭笞丑恶,褒扬善良。他任镇江知府时,登临北固亭,面对祖国江北大好山河沦于金兵铁蹄之下,怀着满腔悲愤,写下了《永遇乐·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登临怀古﹐感时抒愤之作。是在主战派外戚韩侂胄为相,紧锣密鼓地张罗北伐﹐年己六十四岁高龄的辛弃疾热情支持,但他认为不可草率用兵﹐应审慎从事﹐避免重蹈刘裕的儿子刘文隆时北伐准备不充份“元嘉草草”出兵失败的覆辙﹐可惜这—忠良用心反遭猜忌、冷落。结果﹐以北伐失败,韩侂胄被杀告终。辛弃疾壮志未酬,临终还大呼︰“杀贼!”﹐“杀贼!”
正是
山河破碎骨肉残﹐昏君侫臣意偏安。
壮士空怀复仇志,报国无门空嗟叹。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