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三十六计
繁体版

第九章 赶集

    原主很久不上街,对街上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李芙只是想去看看,有没有什么赚钱的机会,看看古代的集市是什么样儿的。

    第二天天没亮,杨老大就把李芙叫起来了,准备下地的邱氏几个也已经起来在洗脸了。早上凉快可以多做点儿活,中午热了也可以歇歇,农民不就是侍弄那几块庄稼地吗?地里好了,啥都好了。

    秧一插完,麦子马上也要熟了,家里虽然田地不多,但劳动力少。张氏怀着孕,每日就负责做饭,再补补家里的烂衣服,娇娇几个负责给她帮忙,然后洗全家的衣服,杨老二勉强算半个劳力,正儿八经能干活的就四个人,只能抢着时间干了。

    镇上是每天都有集市的,可以去赶集,也可以去卖东西,多数人是挑着自家多余的蔬菜或鸡蛋果子去卖,所以路上很多挑着篮子的人,有的人一边篮子装菜,一边篮子装孩子,或是篮子后面跟了一溜儿的孩子,跟送子观音似的,还有很多走着去上学的学生。

    一辆牛车从李芙他们旁边驶过,上面或坐着或站着满满当当的一车人,老牛哼哧哼哧地走着,时不时还要挨上一鞭子。

    河东村和河西村共用一条路去镇上,两村有牛车的人还不少,已经驶过去好几辆了,以往这些人都是原主咒骂的对象,特别是在儿子提出要搭牛车时,就开始咒骂儿子。

    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在这里,李芙都很久没有走过这么远的路了。原主以前也就在村里晃晃,这家顺个瓜,那家顺把菜,哪怕被人追也追不到几步路。

    而赶集来回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来回得各走一个小时,还是按杨老大这种壮劳力算的。出发前还兴致勃勃的李芙现在已经明显慢了下来,不停地被人超过,杨老大总在担心下一刻他娘就骂骂咧咧起来。可是自己挑着这么多鸡,还拎着邱氏临时给塞的一篮子菜,实在没空余力气背他娘了,早知道就劝娘不来了,这不耽误事儿吗?

    在又过去了一辆牛车后,李芙停了下来,看向杨老大。

    杨老大默默叹了一口气,“娘,不然您挑着担子,我背着你吧。”说着就放下担子蹲在了李芙面前。

    ……

    她只是想说去搭个牛车好吗?

    终于到了镇上,杨老大扶着李芙下了车,又把东西都拿下来,有些尴尬地看着李芙,他们家的钱都是邱氏管着的,哪怕今天要上街,邱氏也没有要给他拨款的意思,他更是不好意思问。李芙默默掏出小荷包,捡了两个铜板给牛车的主人。

    他们来得算晚的,集市已经非常热闹了,小镇集市是由两条由南至北,由东至西的长街交叉组成的,镇上居民的房子便沿长街而建,前面是门面,后面是住人的院子,没抢到临街位置的人只能依次往后建了,想做生意还得去租门面。

    或者像他们这种从村上来的,只卖些农产品,又做不长久,直接就把摊子摆在街上,中间空出行人走动的道就行了。

    李芙他们找了半天,才找到一个空档,赶紧跑过去占住了位置,还有一些来得更晚的找位置就更难了,位置太偏的,说不定带来的东西都卖不完,还得挑回去,所以赶集都是赶早不赶晚的。

    他们既是卖家,也是买家,卖了自己的东西,去换家里需要的东西,集市便能长长久久。

    杨老大在地上垫了个草席,摆上已经清理好的鸡和篮子里的菜,摊子就算开张了。看着空空如也的鸡肚子,李芙这才发现问题。

    “鸡内脏呢?”她问杨老大。

    “丢了……啊……”听着老娘这语气,杨老大顿时有种不妙的感觉。

    “丢了!”李芙震惊,声音不由得有些高。

    “啊……”杨老大莫名其妙,不丢了能干嘛?还有别的用处吗?

    “……”李芙扼腕叹息,这边是没有吃鸡杂的习惯的,甚至大型牲畜的内脏都不吃,直接埋地里去沤肥了,因为不会处理,那股子腥味儿一般人也受不了。

    没有听见李芙的骂声,杨老大大着胆子问,“娘,您问这个干什么?”

    “额……没事,随便问问。”李芙摆摆手,估计问了杨老大也不知道,还是回去问邱氏吧。

    街上的小摊子看不见尽头,卖啥的都有,都是些吃喝玩乐的小玩意儿,街两边的铺子就正规些了,衣食住行样样齐全,还有酒楼和饭馆。县里她从来没去过,不知道怎样,但镇上属实已经让李芙很意外了,比以前繁华了很多。

    鸡还没卖出一只,李芙肚子已经饿了,在家里只喝了稀粥,走了这么久,早消耗掉了。她让杨老大看着摊子,自己去逛逛。

    逛了一会儿,李芙发现街上卖吃的虽然多,但花样很少,饼子就是饼子,包子就是包子,面条就是面条,顶多加两勺臊子,也没啥吃头。什么馅儿饼生煎包花卷酸菜肉丝面之类的一概没有。

    可惜的是,李芙是吃得多做得少,就算知道做法也不一定能做出人家的那个味道。早知道要穿越,说什么也要去研究一手好厨艺,不然像现在也只能干着急。镇上那么多人,连酒楼和饭馆都有,能做出好东西不怕没人买单。

    转了一圈,李芙只买了两样东西,一个干巴巴的烧饼,和一双小布鞋。自己钱不多,用不着的尽量先不买,哪怕睡了一辈子的棉被已经跟铁一样硬了,哪怕她特别想换一床新被子。

    路过一个小摊子,李芙发现围了很多人,她挤过去一看,原来是卖鱼的,有的鱼都已经奄奄一息了,还有的鱼身有几个大窟窿,像是鱼叉插的。

    她十分好奇,怎么这么多人买,于是她问了问价格,竟然要十五文一斤,这些鱼大多是一斤半到两斤的,她刚刚买烧饼才两文钱一个呢。

    “这是自己养的吗?”李芙随口问了一句,引来不少嗤笑声,她莫名其妙的,难道这是个很可笑的问题?

    “婶子,这是我在河里抓的,新鲜得很。”卖鱼的年轻小伙子说道。

    “哦,”李芙点点头,抓的就抓的嘛,这些人笑她做什么。

    “嫂子,这可是河里小旋风,也就他能在河里抓那么多鱼了,这都是命换来的,要是鱼能养,那不得发大财啦?哈哈哈”一个老妇人说道,“小旋风给我来两条,我家媳妇正喂孙子呢,得好好补补,你可得天天来啊!”

    “唉!”小旋风麻利地用草绳给那老妇人穿了两条鱼,一共三十七文,还给她抹了两文钱,让她笑得眼睛都快消失了,其他人也纷纷让小旋风给他们拿鱼。

    放眼望去,街上确实没有几个卖鱼的,即使有,规模也完全比不上小旋风,多数是在水坑里逮的拇指大小的小野鱼,根本长不大。

    这种鱼只能用油炸成小鱼干才好吃,很多人舍不得油,炸几条还不够塞牙缝的,便都会买那种大鱼,一条加上点儿配菜,家里人还都能捞口汤喝。特别是老弱病残,鱼汤是他们最青睐的补身子圣品。

    看着看着,李芙发现有一条肚子鼓鼓的鱼呆在木盆的角落一动不动,像条死鱼一样,她脑子里一下子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小伙子,那条鱼我要了,还有这条,”李芙又指了指另外一条稍微鲜活点儿的雄鱼,“都不要用草穿起来,等我去找个东西来装。”李芙说着,眼睛四处寻找,终于看见一个卖木盆木桶的小摊,她跑过去,忍痛买了一个小木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