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为了丞相大人得加钱
繁体版

第四十九章 种云在总结教训

    成功的人尤其偏爱三国,种云来到荆州,想从世家子弟的一生窥见这个时代。

    三国世家,想要变化的和想要坚守的互相撕扯,处处都是心机、也处处都是对立。

    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庙堂之上,皆可见用人理政之道。

    而攻守之间,也足以见为人处世之哲学。这或许就是三国时代带给种云的最大乐趣。

    当然电视剧和游戏太多虚构,演绎毕竟与历史不同。

    建安五年,彼时中原纷乱,诸侯并起,袁绍引兵百万南下。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人人思汉,曹操心病难除、病痛难消。

    不久后,曹操一篇《招贤令》公布于众,只论才德、不论仁义,一反大汉四百年“举孝廉”传统,可见其求贤之诚。

    正是《招贤令》的颁布,汉献帝借此机会,血书“衣带诏”,命董承刺杀曹孟德。

    事件败露后,百名汉臣入狱,以司马懿、杨修为主的世家公子登上舞台。而后曹丕、曹植争夺世子之位,司马懿、杨修也各出奇谋。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大小英雄皆成于野心,也败于野心。古往今来,百姓都得意于道义上感人的故事,以自己的喜好来演绎历史。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臣之心昭然若揭。这就坐定了曹操的原罪。然而撇开曹操的多疑、权变,其眼界、心胸、才能都让人折服。

    曹操以一归乡校卫起兵,却能在最后对抗“四世三公”的袁绍,这就不得不说起其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重“才”而不重“德”。

    曹操颁布《求贤令》,只要有治世之才,“不仁不义”者皆可为官。

    东汉,科举制尚未出现,用察举制与征辟制来选拔人才。但“举孝廉”的权利皆被门阀士族所把持,“品行”早已成为噱头。

    曹操的《求贤令》可谓是打破了陈规,世家当然不乐意和他合作。

    杨修之父杨彪就首先提出质疑:“官员应有德者居之,怎可用急功近利的小人?”

    然而究竟什么是德?曹操说到:“能临阵制胜,不使将士枉死者是德;治国安民,不使百姓受冻馁之苦是德。治国用兵,平定乱世,用有才者。”

    在后代,张居正也曾提出要能力,不要清官,虽然清官可以成为道德典范,但是不能造福一方,就算是道德情怀再高也是一个废物。

    曹操的用人特点,恩威并施,以收人心。

    曹操讨伐袁绍,在袁绍处发现朝中之臣密信,而曹操借此探曹丕、曹植的处事手段。

    曹丕是“查,而后烧”,而曹植与曹操一样,用人不疑,“袁绍之强,连我尚不能自保,况众人乎?烧!”。

    在曹操、曹植看来,大战之后,应广布福泽,以收人心。

    曹植直接谏言: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可留一、二隐患,如再有不轨,再杀不迟。

    需要注意的是,曹操本就多疑,与其说用人不疑,不如说曹操是疑人不用,恩威并施。在还不确定司马懿可用之时,司马懿只能做杂事。

    当然种云也承认,曹操知人善用,视野广阔。

    曹丕一直对曹操任用杨修耿耿于怀。在曹丕看来,杨修公器私用,为人阴险,“一味对杨修这样的人加恩,只会让他更贪婪。”

    但是在曹操看来,杨修的才华的确少有。且杨修之父杨彪,身后是心向汉室的所有大臣,杨修是袁绍的外甥,也有非常重要的人脉。

    曹操也告诉曹丕,“用人做事,只见一人一事,便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好比用荀令君(荀),不只是因其谋略,而是因其背后有整个颍川氏族的背景。”

    司马懿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司马防为当时的京兆尹。

    “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当然,司马懿最广为流传的,就是其“鹰视狼顾”之相。

    “鹰视”就是形容像老鹰一样目光锐利,这种人善于观察。“狼顾“就是狼回头的看的意思,据说狼可以在身体不动的情况下把头扭回180度,这种人往往城府极深不同于常人。

    在相术中,“鹰视狼顾”是大奸之相,曹操曾坦言欲7次杀司马懿,这也是原因之一。

    那么,备受猜忌的司马懿又是怎么为臣的呢?审时度势,静水流深。

    司马懿刚开始为逃避去相府任职,不惜压断双腿。而在历史上,司马懿为避征辟,也确称病七年。司马懿不出仕的原因有很多。

    司马家为汉臣,亲眼目睹过董卓的败亡。此时为建安六年,曹操虽在官渡大败袁绍,但袁绍仍有很大势力,河北局势未定。

    而此时曹操作为挟天子的一方,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政治地位都受到各诸侯的针对,所以此时出仕有风险,不宜过早下注。

    因衣带诏一事,含章殿前,多少汉臣被绑,忠义直言却尸骨无存。司马懿此时,也是个心向汉的学子。

    儒家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时曹操为“汉贼”,定为司马懿所不耻,说完种云都笑了。

    看似是曹操要征辟他,实际上是曹丕在拉拢自己的队伍。曹操都在曹丕,曹植之间摇摆不定,就连郭嘉,荀都不敢公开支持哪个,忙着去给曹丕站队,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司马懿采取的方法,用仁用忍,无欲者无求。

    司马懿劝杨修,应该用仁用忍。“无欲者无求,有多大能耐做多大事儿,生逢乱世,强者为尊,不容无才无力者。”

    事实上,司马懿的仕途的确不顺,曹家父子都对他既利用又防备,这一切,司马懿心知肚明。

    司马防多次教育他要学会“忍”,司马懿也多受《老子》影响,深知“心善渊”的道理,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轻易让别人看出来。

    聪明的人都善于自保,司马懿的隐忍使他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保存了生命,并长期处于政治舞台的中心。

    《三国志》有一段《魏晋世语》的引用,太祖(曹操)遣太子(曹丕)及植各出邺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子至门,不得出而还。

    杨修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遂以交构赐死。

    而最关键的一处,在于司马懿向曹丕的献计:“不违臣礼,不背子道,天底下的人争得都是输赢,而我们要问对错。”

    曹丕宁当输家,也不愿杀死阻拦他出城的门吏,所举的旗号便是仁义。

    曹操本想给两个儿子出一道难题,到头来,难题却摆在他自己面前,曹丕为了仁义而延误军机,曹植为了军机而滥杀无辜,到底哪个更适合继承他的大业呢?

    曹操最后选择了曹丕,史书中将其罪归于杨修。只是曹操其人,被视为雄猜之主,那样的乱世,急需英雄,而非圣人。

    封建社会,没有什么能高于权力,仁义往往都只是,通往最高权力的垫脚石与遮羞布而已。

    曹丕对曹操说:“愿忠孝而死,不愿忤逆而生。”意思就是不会僭越曹操的权力。

    杨修与司马懿比较,同为谋士,同样才华横溢,有着同样的理想和抱负,寻求明主辅之佐之。

    但一个恃才傲物,一个低调内敛。但二人的命运却大不相同,杨修客观地评价,他的才华学识是出众超群的,那么杨修是怎么一步步走上“死亡”的道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