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生活录
繁体版

36、医家传人

    “四爷姓孙是很早以前从外面来到村里的,那个时候他还是一位行脚医生。后来也在卫生院坐过诊,不过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四爷就到村里定居,山上几个村的人有个头疼脑热的也都是找四爷看。”

    他俩边走边聊,不一会就在石怀玉的带领下,来到了这位四爷家门前。院门开着但石怀玉喊了好几声,屋里都没有人应答,正想进去看看是不是没在家的时候,他们身后传来了脚步声。

    姜川转身看去,只见一位身形健硕扛着锄头身穿灰布麻衣,须发灰白面容和蔼的老人正走过来。

    正当姜川想着该怎么开口打招呼的时候,石怀玉连忙跑过去,接过老人手里的锄头。“四爷您又去药田里了!”

    四爷把锄头交给石怀玉,然后又表示自己的身体挺好,干点轻松的活没啥问题。接着看向姜川问道:“这为小友不是青石村人吧?”

    “我是南山村来的,住在石村长家,昨天晚上村长给点了一支驱蚊香。说那是您做的,我比较好奇所以就请怀玉哥带我来拜访您了,冒昧前来还请见谅。”姜川答道,紧接着姜川也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来历和上山的目的。

    四爷听完恍然大悟道:“哦!是农家的弟子,你师傅我认识,而且从传承上来讲我们也有很大的渊源,我是医家的传人姓孙名成安。”

    姜川立刻抱拳行礼:“农家弟子姜川见过成安先生。”

    “哈哈,不必多礼,咱们也别在外面站着了,屋里坐下慢慢聊。”说完就带两人向屋里走去。

    跨过大门院子里摆放着晾晒炮制的药草,进入正堂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中药的味道。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药柜,药柜前方是一个长桌,桌上摆放杆秤、包药的草纸、捣药的罐子,桌子下面还有一个药箱。左边的药柜上还放着几个筛子,角落里有个药碾子。

    右边也有一张木桌配两把椅子,桌上放着脉枕、笔架、砚台和白纸,后方挂着两幅人体经络图,看来这就是成安先生平时给人看病抓药的地方了。

    成安先生并没有在这里停留,而是打开了侧门把姜川带到厢房。在看到他拿出茶杯的时候,姜川就明白了他的用意。

    咱们讲究以茶待客,但外面的药堂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喝茶聊天不太合适。虽然院子里还有一张石桌,但今天有风四周也无遮挡,所以厢房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姜川快步上前接过成安先生手里的茶壶,他可不能让长辈倒水,要是真细算的话姜川甚至可以直接叫成安先生师伯。

    几人就这么边喝茶边聊天,姜川说了很多他是怎么跟师傅认识,又是如何拜师以及来到这里以后都做了什么。听的成安先生点头赞许,石怀玉一脸佩服。

    然后姜川话锋一转问道:“师伯我听怀玉哥说您是早些年来到这里的,怎么会想在这里定居来医馆呢?”姜川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

    成安先生脸上的笑容消失不见沉默不语,正当姜川打算道歉避过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叹了一口气。

    “姜川你听说过《赤脚医生手册》吗?建国初期我们百废待兴,医疗方面更是如此。那时候我们的医生相比于国民的人口数量而言,实在是太少了,医疗资源真的是无比的匮乏,许多人生了病却无从医治。”

    “为了打破这个困境,国家牵头召集了各地的医书传人和名医,编著了这本书,它包含从风寒发热等常见病到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方法并大量印发。由于当时大城市都有卫生院,所以这本书的使用人群大多是乡村的行脚医生,故此也就名为《赤脚医生手册》。”

    “那时的我因为医术尚可,本身也身负传承,所以有幸参与到编著的工作中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普及,普通的民众也可以掌握其中一些简单的技能,比如如何辨别风寒感冒,熬制姜汤的方法步骤等等。”

    “发展伴随着进步,变革也就随之而来。但并不是所有的事都会沿着制订好的计划去发展,在这之下可能会产生很多枝节。”

    “后来我因为一些事放弃了在卫生院坐诊,来到了这个曾经采药时到过的小山村,并在这里定居下来。”

    虽然成安先生没有明说遇到了什么事,但姜川也能感受到这其中的曲折和他的落寞。

    众人沉默了一阵都没有说话,还是成安先生打破了僵局。“好了好了,过去的就过去了,日子总还是要好好过才行啊。”

    气氛有所缓和姜川也扯开话题闲聊了几句,之后石怀玉跟姜川就告辞离开了,因为还有其它的事要做,等解决完了以后姜川会再来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