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观花四海游
繁体版

第二章 江心听玄

    八月十五,农历中秋,武当上下皆聚于听潮亭。白日观潮,夜中赏月,早已是武当百年不变的习俗。

    正午时分,萧纵与骑牛小道士正吃着简便的饭菜,玄真掌教手持白色拂尘,皱着眉头慢慢走来。

    “小师弟,还是随我去后山吧。你不是喜欢清净嘛,我保证,听微阁十里内听不见蚊子的声响。”

    “不去。”小胖子背负双手,牛气地转过身,气得掌门师兄无可奈何,深吸了三口仙气。

    “后山有松泉瀑布,你不是最喜欢站在那里观鱼悟道么”

    “悟个鸟道,我不过是寻思着红烧清蒸哪个味道好。呐,现在我觉着我兄弟的鱼味道最好。”宋听微一指萧纵,又看了看桌上的半碟草鱼,拍了拍萧纵的肩膀,仰起头:“以后武当我罩着你!”

    “小师弟,我知道你心里有气。三年前我让君玥小师妹一个人下山是我的不对。这些年我一直都在差人寻找她的下落。可惜,你五师兄把江湖掀了个底朝天,也没有她半点消息。”

    “让我下山去寻她!”

    “师傅遗训,不悟大黄庭,不入翠微局。不执太极剑,不可下山门。我知道你与小师妹情意深重。这些年始终无她的消息,对她的担忧思念或许已成为你修行道路上的阻碍。可是,师傅不让你过早下山一定有他的道理。”

    “武当的气运,大师兄一个人便足矣。太极剑我拔不动,那南陵剑阁我却是要去闯上一闯。”

    “当年,八方剑气汇聚太阿,我让小师妹前去剑阁探寻究竟。那剑阁三千剑客拔之不动的太阿剑,小师妹只是轻轻一提便离地而起。一把太阿剑,引得武林腥风血雨,惨死了多少英雄豪杰。我西楚自此一蹶不振,否则怎会惧怕那完颜泽毅的金甲铁骑。后来,小师妹与太阿剑一同消失在了南国归云海,这武林的动荡风波才渐渐平息。”

    “太阿剑是剑阁至宝,若不是我武当实力雄厚,那剑圣魏少阳一定是要来讨个说法的。小师弟你要去剑阁我不拦你,只是以你现在小宗师的境界还不是那魏少阳的对手。等你进入大乘微妙之境,以太极剑之利,料想那南国诸子百教也无人敢拦你。”

    “我已经失去了一个小师妹,不能再失去你这个小师弟。师傅说你与天道有缘,武当的未来可都在你的身上。”

    “我天生洞玄,悟道十二载,仍是洞玄,连那微妙之境的门槛都没有摸到。倘若我真与天道有缘,怎会如此不开窍。”

    “师傅曾说:天时一到,天机自现。只是他老人家却不曾提及何为天时,何为天机。只说让你留在武当,领悟大黄庭。”

    “我随你去后山,但有个条件,你得让他和我一起。”宋听微拗不过掌教师兄,拉着萧纵向后山走去。

    “师弟且慢,今天是八月十五观潮之日,何不带萧纵小友领略一二。”

    武当的清塘江潮确实不同一般的潮水。好几次宋听微都隐隐有所悟,却是始终无法捕捉那一缕道迹。既然将萧纵当做自己的兄弟,那自然是要带他去领略一番。

    “我要带他去江心听玄洞。”

    “只要小师弟你愿意去后山修行,听玄洞,紫薇阁这些个二等洞天福地任由你出入”玄真掌教从袖子里拿出一枚紫色令牌放在了桌上。

    听潮亭建在清塘江江心巨大的石垒上。得益于武当历代门人的修缮,几百年的江潮冲刷只是在地基石垒之上留下了高低参差,深深浅浅的水痕,整个听潮亭亭身依旧鲜亮如故。

    听玄洞位于听潮亭地底,清塘江的潮汐暗流击打在洞壁的岩石上,中空的洞内会留下一种玄妙的声响。在洞内四周石壁上刻下了武当历代前贤的听潮感悟,读之对于修道之人大有裨益。因此,这听玄洞也被称作听潮亭下小洞天,需执掌教的紫霄令方可出入。

    宋听微领着萧纵径直走到听潮亭,身后跟着武当德高望重的玄真掌教。众弟子一众议论,掌教与小师叔没什么,到是纷纷在猜测萧纵的身份。

    “十多天前,太玄峰下多了一个俊秀少年,好像是掌教从莲溪山带回来的。”

    “你说他是不是那莲溪山守墓人的后代,听说莲溪山守墓人个个精通奇门遁甲,在风水墓葬学上均颇有造诣。”

    “我看不像,你看他细皮嫩肉的,眉宇之间还有些身居高位的贵气,我估计是前朝哪个官宦人家的子弟。”

    “嘘!这话可不敢乱说,金国铁骑正在四处搜索前朝的党羽势力。若是我武当藏匿前朝逃犯,那可是杀头的罪名。”

    波涛阵阵浪重叠,江水连天聚潮前,清塘江汹涌的潮水打断了众人的猜测。

    “噤声!静立,静看,静悟!”

    “是,掌教真人!”

    “萧纵,你与听微且随我来。”

    李掌教领着萧纵与小师弟来到了听潮亭中央,将紫霄令放入了圆型石桌凹陷的卡口内。大理石筑成的宽大石桌正反向旋转了几圈,从中间开了个可供一人通过的圆洞。

    顺着环形石阶向下走了六七丈,来到地底,李掌教用手中的火折子点着了四周墙壁上的油灯。入眼处是历代前贤与江湖朝堂中前辈名流的观潮感悟。

    上清学宫唐国维观潮有感:初看潮涌连天卷,复看潮平清江远。凭栏远眺江潮去,岁月悠悠江湖浅。

    “唐夫子三十年前已入不惑之境,于儒道一途进入宗师之列。几日前,天下文人汇聚上清学宫,想来那老家伙已入儒家的大乘天命之境。”

    “儒释道三教,剑宗,武夫,还有那些个不入流的大小门派,百年来能至大乘的也不过我等八九之数。至于那天宗之境,实在是虚无缥缈。就连那武帝林青山,也只能停留在天罡境苦修四十一载。道不过微妙,武不过天罡。儒达天命便知难,释者至高是涅槃。”

    李玄真望着唐夫子的诗作一阵叹息,只有到了自己这等境界,方才能够知晓何为桎梏。跳脱出去,达到那至高的天宗境界实在令人绝望。

    也许,只有眼前的小师弟有那么一丝机会。初生即洞玄,有史记载的武林千年不遇,自古及今估计也就这么一位。

    望着眼前被师尊寄予厚望的宋听微,李掌教不由得想起了武当曾经的的天才少女,自己的小师妹:楚君玥。

    虽说不及宋听微初生即洞玄这般天赋卓绝,君玥小师妹的悟性却是极高。七岁读《悟真篇》,写下了轰动武当的《悟真指要》,连太上长老都夸赞字字珠玑。

    可惜,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让她去那南陵剑阁。茫茫归云海,到哪去寻觅她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