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到底好不好
繁体版

三叔与三婶

    三叔是他们这一辈人中,家附近远近闻名的人中龙凤,样貌、才情、气度、魄力都是一等一的。少时勤勉好学,学的一手木匠的好手艺,被一同去北方闯荡的老乡们,喜称为“江南第一巧工能将”。

    三叔的身上有着和六斤相同的地方。当大家还都围聚在爷爷周围时,三叔凭借着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跳出了爷爷的圈子,另辟蹊径,离开江南,勇闯北方。

    当年一起在北方的老乡们没活可干时,都会围聚在一起喝酒打牌斗地主。三叔总是带着四叔走街串巷找生意,分析市场,定制产品。

    在我出生的第二年,三叔回家探亲,被省城一户人家请去家里做工,在得知这户人家,还需大批采茶的临时小工时,便介绍母亲和村里的妇女们,到这家打个短工。而这些女工中就有三婶。

    三婶当时与母亲走的很近,母亲因为手脚慢(干活不快),三婶总是帮着点她,所以两人的关系自然而然的好了起来。

    据说当时这家人请三叔的一天工资,比请母亲这样的女工一月的工资还多。

    做工的半个月里,三婶和母亲天天在一起,所以那会就见过三叔两三面,据三叔自己回忆,其中一次还请过三婶她们吃了棒冰。

    因是那时起,三婶的心里便记下了三叔。省城回来后没几日,三婶她们家便来爷爷奶奶这提亲事。

    三婶的父亲是乡里的邮差,也算是十里八乡的面上人。常年游走在十里八乡的地界上,虽算不上人物,但也是相当的吃得开的。在处理乡邻关系上,更是七巧玲珑,游刃有余。这是靠手艺吃饭的爷爷,远不能匹及的。

    一来二去,亲事就这么定了下来。据说当时三叔有一个自己心仪的女孩,但最终因逃不脱爷爷的权威(这看起来有点像借口,但即便是我,对爷爷也有一种迷之信,所以厚颜无耻的说,我理解三叔),最终同意了家里的安排。

    从此三叔便插上了翅膀,一发不可收拾。十年时间,从游走街头的手艺人,到了北方明珠最大的木料制品加工厂的老板。

    这与三婶及她娘家人的精明能干,八面玲珑自然是分不开的。

    反观我们家,父亲愚笨,二叔自成一家。四叔虽一直跟着三叔,但并不主动,也不担当。堂大伯能干,但喝酒误事,又惹事。奶奶那边来的表姑一家,也终是碌碌无为,未能有所帮助。

    不说三叔和三婶娘家人矛盾激发时,自己需以一抵四,以一抵八。在她们离开后,厂子里的经营状况,和人员状态更是力见高下。

    企业越大,内部矛盾越突出,如何管理,如何运作,权限、尺度如何把握?股权利益如何分配?都需要智慧,像三叔这样,企业做到顶峰,家也到了头的,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