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星辅仁世
繁体版

第十五章 江东士族

    杨佑以传国玉玺奉于天子,请封刘备为扬州牧。

    不出其所料,杨佑等人刚到广陵不久,就收到朝堂的诏书,拜刘备为朝廷左将军,领扬州牧。

    自西汉武帝划十三州部刺史以来,扬州治下六郡,庐江郡、九江郡、会稽郡、丹扬郡、豫章郡、六安国。

    扬州治所在九江寿春,本该为袁术所占,但如今刘备先一步到庐江,且奉天子之命镇守扬州,名正言顺。

    袁术确实有意庐江,但在讨董是见识过刘备麾下有关张赵三人,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强占了豫州,自领为豫州牧。

    不久四方诸侯都得到朝廷册命,曹操为兖州刺史,领征东将军。

    韩馥为冀州刺史。

    袁绍为幽州牧,领镇北将军,又以公孙瓒为幽州刺史。

    袁术为豫州刺史,镇南将军。

    孙坚为吴郡太守,平南将军。

    一时之间,天下震动,天下诸侯皆生割据之心,尤其袁术袁绍二人。

    昔日讨董之时,袁术便掌控天下钱粮,如今自领豫州牧,又得朝廷承认,遂以为汉室衰微,袁氏威望日盛,当取而代之,于是东取洛阳,强占司隶。

    公孙瓒世居幽州,在幽州有着极高的声望和扎实的根基。

    袁绍为了与公孙瓒对抗,计诱韩馥,入住冀州,鸠占鹊巢,将冀州占为己有。

    而刘备这边,先是以杨佑为左将军长史,关羽为司马,张飞、赵云为中郎将。

    杨佑要解决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江东士族。

    有汉一朝,田庄经济发展,众多豪门大族顺势崛起,他们掌握着大部分土地,而在江东,尤以吴郡四族,庐江乔氏为最。

    世家大族不单单垄断了经济,还有文化政治,能够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的,大多都是世家子弟。

    杨佑现在虽然是五世三公的杨氏后人,但他毕竟是弘农士族,在江东并无根基。

    如今要与天下争锋,得扬州为根基,必要与扬州士族进行利益拉拢,但同时不能够完全依赖于士族,要在用的同时,防范甚至打压。

    而且孙坚作为吴郡本地人,相比刘备来讲,在江东根基更稳,况且孙坚绝非久居人下之辈,若是和吴郡四族联合,则刘备可危。

    于是刘备与杨佑商议后决定,让杨佑以杨氏名义向各大士族发出邀请,让众人于中秋。

    杨佑还为刘备提出“屯田”之计,尽管士族掌控着大部分土地,但自从黄巾以来,多有出逃之难民,还有山越作恶。

    如今刘备主扬州,一则可以将无主荒地收归国有,招纳流民,分授田地,二则可以平灭山越,以军队屯田,农忙则耕,农闲则练。

    在做好一切准备后,杨佑以杨彪的名义向江东各大士族发起了邀约,约于四月后秋分夜,相聚寿春。

    四月以来,刘备发布了归田令,凡是来到扬州境内的流民,服从官府安排,由官府免费给予耕牛与耕犁,随即大批量流民涌入扬州,刘备用提纯的粗盐赚来的钱,向世家买牛买粮,这一下在世家大族里又刷了一波好感。

    但总有一些个心怀鬼胎之人,趁机坐地起价,抬高粮价,但对拥有提纯粗盐之法的刘备集团来讲,那些钱不过是九牛一毛。

    到了扬州后,刘备派赵云去往临海的丹徒城,继续制盐。

    另外又让张飞去消灭山越反抗部队,但如果愿意归降者可编入屯田序列。

    杨佑还整理了一下后世的军训方法项目,专注提升单兵素质和团队默契,杨佑作为经历过华夏高等教育军队训练的人,想什么负重越野大拉练,那是必不可少的。

    杨佑在军队里挑出三千精壮,交由关羽操练。

    而杨佑则是在琢磨除了精盐这东西可以赚世家的钱,还让人家还甘之如饴的东西有哪些?

    蒸馏酒是不可能的,现在粮食都不够吃,上哪儿弄那么多酒啊。

    杨佑想到当年自己让印刷术提前问世,但仍旧没有打破世家大族对知识文化的垄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纸的问题。

    纸张自蔡伦以来便可用于书写,但纸张成本太高,仍受世家掌控。

    于是杨佑召集工匠,收集材料,虽然有前世的记忆,但仍旧经过了两个月的失败后才完成杨佑的目标。

    青纸、宣纸、松皮纸。

    其中以宣纸最费人力,幸好宣纸产地泾县就是今天的丹阳,刚好就在刘备治下。

    这些纸张一问世,杨佑便让人雕刻活字,大量印刷,为此杨佑将自己家带出来的书籍都贡献出来了,然而这样的作为在这个时代绝对算得是惊为天人,如此以来,杨佑在读书人中的声望越发的高大。

    直到四个月后,各大世家纷纷来到寿春。

    是夜,杨府。

    杨彪跪坐正位,刘备则跪坐于次席,两旁人都各按次序坐下。

    酒过三巡,一老者拱手言道:“今扬州幸得将军做主,我等日后安危便全赖将军了!”

    刘备闻言立刻拱手道:“备奉天子之命镇守扬州,自当秉公执法,保境安民!诸公不必担忧,凡备份内之事,自无推脱之理!”

    随即另一旁又有一老者起身道:“早知杨家有麟儿,今听闻在刘公帐下任长史,不知今日我等,可否有幸一见!”

    杨彪与刘备相视一笑,杨彪道:“犬子在后方备了礼物,以赠诸公,彪即刻唤他出来。”

    杨彪说罢,便派人去叫杨佑,杨佑见人来唤,便让人拿着三本线装书往前厅走去。

    不一会儿,众人见杨佑来到,俱举杯相迎。

    “佑备礼来迟,还望诸公恕罪!诸公恕罪,佑自罚三杯!”

    随即三杯酒下肚。

    一个俊朗少年道:“听文先公言,庭辅兄为在坐诸公备了礼物,不知是何宝物,让诸公如此久等?”

    杨佑不言,只将身后所印三本《论语》交付诸公传阅。

    方才那俊朗少年道:“早听闻中原盛行一种句读标点之法,如今一见,果然便于观读!”

    一旁老者道:“元叹不知,此句读之法便是六年前,庭辅所受创,为此曾受先帝夸赞!”

    又一老者道:“这句读标点之法,世人多已知晓,依老夫观之,这三本书还有两处奇特!”

    “哦?还请季宁公明言!”四周之人连连向老者提问。

    一旁杨彪向刘备介绍道:“这位是陆家陆康,字季宁,灵帝时因才学曾为九江都尉。”

    只见陆康拿起手中用宣纸制成的书本道:“其一,这三本书,无论字形,标点,间隔,都如出一辙,绝非人力可为,相比便是当初与标点之法一样,也是杨家麟儿有妙法!

    其二,这三本书看似一模一样,实则暗藏玄机!这三本书俱是用纸编订,却又不似蔡侯纸,其光滑细腻,远胜蔡侯纸,尤其是骏手中这本!”

    众人闻言又仔细一看,果然一模一样!

    “莫非是杨家有新的造纸之法?”

    “不知这纸造价如何?”

    杨佑见状知是时候该自己说话了,言道:“佑想给诸公看的,正如季宁公所言。

    方才有问纸张造价的,佑可直言,若按佑之法造纸,相比蔡侯纸,成本低了十倍不止,就算是做工最精良的宣纸,也远远低于蔡侯纸!”

    众人闻言大惊,杨佑随即道:“佑欲设一弘文馆,专营纸张书籍之事,广济天下读书人,不知诸公可有意相助!”

    杨佑这是在以相助之名,和江东士族进行利益拉拢,纸张成本若能降低到杨佑说道那种程度,那这就是一个暴利行业。

    “庭辅此举乃是为天下读书人着想,我庐江乔氏,自当鼎力相助!”只见众人还在窃窃私语时,一儒袍老者便站起身来一口答应。

    众人见庐江第一世家乔氏都已经同意,于是陆续有人答应为杨佑出资开馆。

    唯独吴郡四大家族面面相觑,一个个稳如泰山。

    他们都看到了杨佑发明这些东西的本质,是让普通人也能读书,让更多人都能读书,这岂不是在动摇他们世家的根基,他们又怎么会同意呢。

    还好这时,陆康开口道:“我陆家也愿助杨家麟儿一臂之力!”

    朱、张两家闻言大惊,暗中责骂老陆康鼠目寸光。

    其实陆康何尝不是看到了这点,但一则他们陆家实力已经在黄巾起义后日渐衰落,二则他认为只要这些东西问世,世家的影响力必然大幅下降。

    单单凭借世家之力,根本不足以与时代洪流相抗,如今只有顺势而为,积极顺应,投入变化,才能保证他的家族长存不灭。

    这是他活了七十多年的人生阅历感悟,是其他三家家主不曾有的。

    众人心思各异,就连吴郡剩下的三家也不是完全一条心的。

    果然,一旁顾家家主顾昕忽然道:“既然季宁公都发话了,老朽也舍命陪君子了!”

    顾昕不顾随便朱、张二人的眼神向杨佑敬了一杯酒。

    宴会还得继续,席间,杨佑与众人高谈阔论。

    忽地一阵风吹散了云雾,一轮金月照下。

    杨佑有感而发,便吟诵了一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旁边有人闻听此句,久久不能回味。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好!好好!好气派,好意境!真可谓锦囊佳句尔!”陆康一捋白须赞扬道。

    一旁乔公见了,心生欢喜,脸上满是赞扬满意之色。

    次日,朱、张二家都已返回吴郡,那些没有参与弘文馆之事的家族都已经离去。

    杨佑与众人商议,准备买下寿春最大的酒楼改为书馆,三日后开馆。

    而乔公却在第二天早早来到,杨佑忙了几个月,准备一觉睡到日上三竿的时候被杨修给硬拽了起来。

    杨佑被杨修一路拉来前厅,说是有人找他,杨佑看着杨修一脸坏笑,心里直犯嘀咕。

    杨佑进前厅一看是昨日第一个答应弘文馆之事的乔公,因为他是来和自己商议弘文馆的,于是上前深施一礼道:“乔公!”

    乔公见杨佑如此彬彬有礼,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夸赞道:“年少英才,不骄不躁,难得难得!纵看古今,如此少年又有几人哉?哈哈!”

    杨佑微笑道:“乔公谬赞!谬赞了!”

    心说这老儿真会夸人,给快自己夸得都找不着北了,这么多年,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呢。

    “不知乔公今日所开可是为弘文馆一事?”

    杨佑怕老头继续夸自己受不了,立马转移话题。

    谁知道乔公却说道:“非也!非也!”

    杨佑闻言一愣道:“额……那是?”

    乔公道:“吾有二女,大乔小乔,长女大乔,与庭辅年龄相仿,稍大汝些日子,自幼通晓诗书,善抚瑶琴,老夫不欲将之嫁与凡俗,故而至今尚且待字闺中,若庭辅不弃,愿将小女与庭辅做妇!”

    杨佑闻言一愣!

    大乔?传闻中的绝世美人?

    比自己大些,他今年满二十,也就是说这大乔至少已经二十岁了,依照汉制,女子十七可婚,但其实早婚早育的现象十分普遍。

    杨佑心想,其实也不是不行,如此以来,杨家在江东就有了根基,刘备也就可以在江东稳扎稳打了。

    “得!还得谈场姐弟恋!”

    杨佑心想,于是对乔公道:“婚姻之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佑全凭父亲做主!”

    乔公即刻摆手道:“诶~这已经是你父亲让你来做主了,怎么!莫非是看不上小女不成?”

    “嗯?让我做主?”杨佑心想,看向杨彪,杨彪一脸无所谓。

    杨佑真是服了,这爹是真的不管自己了吗?

    于是杨佑站起来,深鞠道:“今生能得乔公之女为妻实是三生有幸!佑若得令爱为妻必以心相托,绝不辜负!若违此言人神共愤!”

    男人的花言巧语,杨佑无论是前世今生都还是第一次,没想到还挺说得挺顺!

    乔公闻言大喜,一副自己女儿终于嫁出去的欢喜模样,对杨佑一通夸赞,随即和杨彪商议好三媒六聘,良辰吉日后就急匆匆走了,生怕杨佑反悔。

    刘关张听说杨佑和乔公之女定下婚约后,都来为杨佑庆贺。

    只是当天夜里,杨彪找到杨佑道:“你当真要成此婚事?”

    杨佑疑惑道:“父亲以为有何不妥?”

    杨彪这才提起当初一桩往事:“当年为父任颖川太守时,曾与荀慈明谈论你与其女荀采之婚事,昔日董卓召复名士,荀慈明被任司空,后也曾多次找为父商讨此事,只是那是你与董卓势同水火,为父只好替你虚应下来。

    今日乔公来提亲事,为父思及你与玄德公急需在江东立足,便未提此旧事,原想若你应下此事,便由为父替你背这骂名。”

    杨佑闻言久久不能回神。

    荀爽,荀氏八龙之一,世人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言。而荀彧便是他的亲侄子。

    嘚,这下得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