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星辅仁世
繁体版

第八章 常山国

    却说刘备三人在去琅琊路上。

    三人并排骑马。

    张飞道:“这个杨家小娃娃倒还挺有眼力,知道我大哥不是凡俗之辈。”

    刘备呵斥道:“三弟不可胡言!此番多亏杨长史相助才将奏章呈上,于为兄有恩,你不可无礼于人。”

    张飞讪讪笑道:“哎呀,大哥,我知道了!”

    这时关羽问道:“真如大哥所言,那杨长史当真可谓汉室忠良,心怀社稷之人。”

    刘备摇头道:“杨长史年纪虽小,却是心怀大汉黎民社稷,小小年纪名扬天下,足以让你我钦佩!此番相助于为兄,我等三人不可忘此恩情。”

    关羽一捋长髯,点头表认同,但其心里对杨佑还是多少有些隔阂的,毕竟关公傲上不凌下是千古传扬,他对像杨佑这样的世家子弟的确没什么好感,但这次杨佑毕竟是帮了他们,关羽也不好在说什么,这份恩情是摆在那里假不了的。

    自从杨家打理好杨赐的后事,杨佑便辞别了父母,出门远游去了。

    孩儿杨佑跪呈父亲大人:

    “儿杨佑今辞别双亲,不能膝前尽孝,此儿之罪也,望父亲与母亲饶恕儿之不肖。

    今之天下,王纲不振,朝堂昏暗,儿虽长于深院,却知晓君臣大义,也知黎民辛苦。

    一者,儿不愿见汉室倾颓,二者,不愿黎民遭难。儿此去要结天下义士,救一方百姓,布汉皇天恩,以期有朝一日,重振汉家山河。

    儿有武艺伴身,乃宫廷师傅所教,望二老勿要以我为念。

    修弟年幼,心高气傲,愿父亲多加管教,莫使之于日后闯下祸患,害了自家性命才是。

    望二老保重身体要紧,待儿归来,必膝前奉茶。”

    杨佑刚出洛阳城便碰上一队人马。

    “诶!前方可是杨佑,杨庭辅!”

    之前人马中一粉面小郎君身穿红锦袍对杨佑呼喊道。

    杨佑回马答道:“正是杨某!阁下何人!”

    那小悄郎儿听见前方之人正是杨佑,急得挥手道:“庭辅大哥!是我,周瑜!周瑜啊!”

    说着说着小周瑜就朝着杨佑跑来,脸上露出激动之色。

    杨佑见是周瑜也下马相迎。

    周瑜一把抓住杨佑,激动地说不出话来,眼里泛着泪光。

    杨佑与周瑜是在去颍川之前认识的,那时候杨彪刚从京兆尹的位置是调回侍中,周瑜之父便任洛阳令,二人交接事务时,杨佑与周瑜相识。

    那时周瑜才五六岁,却已显示出远超同龄人的智慧与成熟。

    二人相谈甚欢,遂于杨府莲池前,以乌牛白马祭天,歃血为盟,结为异姓兄弟。

    可惜,此后杨佑往颍川,周瑜回庐江,二人多年不得相见。

    “瑜自庐江归来,接父亲同往庐江归乡,前日初到洛阳,便惊闻噩耗,欲寻大哥,却不料家父也突染风寒,幸今日遇大哥于此,不知大哥此去何往。”

    “为兄欲北上受降城。”

    周瑜闻言一惊道:“大哥!北地苦寒,且多夷狄侵扰,大哥何必自苦!”

    杨佑摆手道:“吾弟非凡俗,亦当知为兄之志,昔年莲池前,你我各展论胸襟,你我二人既已天下为己任,何惜此躯。”

    周瑜闻言如醍醐灌顶,随即单膝下跪道:“兄长所言,让瑜自愧不如,待父母双亲安顿庐江,瑜必寻兄长足迹,生死相随,再不言弃!”

    二人说罢眼含热泪,抱拳拱手,各自策马离去。

    杨佑出河内,入冀州,北上途中多见官军与黄巾残余部队交战。

    杨佑向来不主动参与其中,毕竟都是大汉子民,哪个生来就是贼寇,哪个生来就是反贼?

    无非是税法严苛、走投无路、官逼民反。

    也有不少烧杀抢掠之辈想要劫杀杨佑,杀人越货,却被杨佑斩于剑下。

    这一日,杨佑终于到达了他的计划中的中转站,常山国。

    汉代郡县并行,虽然自武帝以来推恩削藩,但历代皇帝分封王子皇孙不在少数,便单说常山国,最早是惠帝之子刘不疑,后为景帝之子刘舜。

    常山国三次废为郡,三次复为国,如今的常山国乃是和帝少子刘侧的后人。

    然而此地与其他地方相比虽然不似那般荒凉,却也并未好到哪里去。

    田间屋舍多苍然白发、思亲之妇、咿咿稚童。

    成年男子,要么已经葬身荒郊旷野,成了孤魂,要么被征入军营为兵,这就是东汉末年,这就是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