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渠国
繁体版

后记(二):创作的初心

    这部长篇小说《义渠国》,历时两年零四个月,我的创作终于完成了。最初下定决心写这本书,多半是出于对家乡历史古迹和人文传说的一种好奇。闲暇之余淘来一本《宁县志》,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后来又读了《庆阳通史》心中立刻就明朗起来了,仿佛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在我的心中逐渐复活。埋藏在家乡广袤的土地之下神秘的古义渠国逐渐浮出,向世人展示一段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其中义渠王与芈太后的凄美爱情故事,家喻户晓,流传千年。

    随着阅历的日渐丰富,《史记》、《春秋》、《诗经》、《东周列国志》等书籍全部饱览一遍。后来在西安图书馆意外地发现一本兰州大学出版的《西戎研究》,这本书是我到目前为止,能找到的一本专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的文献。书中详细记载了义渠人的起源、发展和生活的地域,与周边戎狄民族及各个诸侯国的邦交、战争和贸易往来。有了如此多的史料作为理论和主线,我的创作初具雏形。后来家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因地制宜搞起了以古义渠国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历史文化的熏陶,我创作的灵感一下子就来了。

    前些年,央视热播《大秦帝国》三部、《芈月传》等这些影视作品无一例外被我拿来做参考。时间长了,感觉这些故事太过俗套,千篇一律,牵强历史、演义人物故事,注重人物个性的张扬和主线的穿插,却没有能完整地表述义渠国的人文历史。

    于是,我就有了新的创作构想,好的故事不需要刻意去模仿别人,紧贴历史发展的主线,把古老的义渠国从起源、发展壮大到衰败,将近八百年的发展史通过有记载的历史事件和著名的历史人物表现出来,再贯穿以感情的纠葛和权力的争斗,让故事回味悠长且耐人寻味。如若搬上银幕那也是不错的影视剧,定能赢得观众喜爱。

    创作的过程极其艰辛,我没有多少积蓄,为了生活每天要按部就班,准时打卡上班,疲惫于日常工作的辛劳,时常勉励自己,勤于学习,笔耕不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任何难事都得有人去做,成功了就是生活的强者。

    有时候我的创作遭遇前所未有的瓶颈,徘徊在某个故事情节和人物思想的死胡同,迷失了自我。这时就得静下心来向路遥、陈忠实等这些老前辈学习,他们都是我写作时的精神老师。有时候实在困乏,心烦意乱,没有创作的动力和激情,看看他们的作品,无疑是最能励志的精神食粮。路遥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在辛劳与病魔的双重打击下,年仅42岁就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其创作过程的艰难和辛苦是常人体会不到的。陈忠实在极其贫困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在老家闭门创作三年,终于完成了长篇巨著《白鹿原》。每一位作家取得巨大成功的背后,都付出了百倍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其难易程度只有写作经历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时至今日,我深有体会写作是一项极其繁重而又艰辛的劳动过程,如同马拉松比赛需要信心和耐力的长时间坚持。有时候我的心情随着书中的人物的情感和命运跌宕起伏,有时候为构思一个唯美的邂逅而冥思苦想好几日;有时候为书中一段绝妙的伏笔而自我陶醉,沾沾自喜。

    一部小说的创作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每天下班后,吃过饭顾不上别的事情,争分夺秒地投入写作中。总想着让我的故事更新奇,让人物更鲜活,有血有肉,只要有人读过就能记住它的形象与特点。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每逢疫情管控,所有的人禁止出行,班也不用上了,也不用操心手头的工作,安心在家写作,用文学创作充实自己,打发无聊的时光。

    前些年在西安上班,接触的人多,时常去听一些讲座和新书的发布会,受益匪浅。那时有位老师建议我不光是一味地写作,要及时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反馈,这样才能及时把握小说的文路脉络,不妥之处多加修改,毕竟我们生活在信息非常发达的网络时代。在老师推荐的众多网站中我选择了“起点中文网”,将自己最初仅存的五万多字书稿发上去。起点的要求非常高,对作家及其作品审核相当严格,每期都要审查。有几次刚挂到网上就被屏蔽掉了,万般无奈只好重新审阅、修改。那段时光无疑是辛苦并快乐着,在网友的催促下定期更新作品,然后期待着每一个读者的反馈,说好听的,说坏话的,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话都说?说句实在话,有时候很生气,有时候不免为自己的一点小成就,怡然自乐。或许生活就是这样,酸甜苦辣都尝个遍,这也是我写作过程中相对平稳安逸的一段时光。

    后来工作变动,我不得不去新的地方上班。生活还是那样,感觉大相径庭。生活中无时无刻充满了意外与惊喜,打你一巴掌然后给个糖吃。我总是在寻觅创作的灵感,一抹夕阳,一个可怕的消息都能带给我对人世间万事万物的不同感受。闲谈散步时,总在构思着下一章的精彩故事,把唯美的故事和积极的思想奋献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