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大师之路
繁体版

第四十一章 塌孔

    杨培浩最终还是没有答应张晓光的邀请,虽然有遗憾,但是同窗之情谊也让杨培浩非常珍惜,当张晓光得到杨培浩的答复留下了一句话“容城工厂里的位置会永为你留着。”让杨培浩很是感动。

    回到项目部,因为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工程施工进度慢下来了,沈经理急得焦头烂额,天天晚上开会研究对策,沈经理的心情就像天气说变就变,现在是晴转阵雨,乌云密布。

    “老杨,现在咱们的沈经理心情差到了极点,没有事情千万不要去触这个霉头,今天早上,办公室就因为报表出了点小差错,就被沈经理一顿骂,小王都给骂哭了。”胡镇平在楼道碰到杨培浩善意的提醒到。

    “多谢老胡你的提醒,我会注意的。”杨培浩理解当领导的不容易。

    回到办公室,杨培浩准备补上因为休假而落下一个月的施工日志。刚提笔还没有写到十分钟。谭子文火急火燎的跑到杨培浩面前,着急的说道。

    “老杨,不好了,出事了,大王庄特大桥35-1号桩基塌孔了。何总已经在现场了,叫我们一起去现场。”

    “老谭,不要慌张,走一起去看看。”杨培浩戴上安全帽跟着谭子文去了现场。

    到达现场后,只见何起志,胡镇平还有桥工队负责人老李在勘察塌孔面积与深度。

    杨培浩是第一次遇到桩基开挖塌孔,凑上前去,仔细观察起来。

    塌孔的桩基设计孔径1.8米,采用机械施工成孔。现在机械停在了一边,杨培浩从塌孔位置往下看,目测塌孔深度8米左右,由于塌孔,设计孔径扩大了不少,孔径由原来的1.8你扩展到2.5米至3米不等。

    “何总,现在该如何处理?”桥工队老李首先发话了。

    “先看看设计地质图,胡部长,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根桩基地质本来就不好,是建筑垃圾堆积物吧。”何起志是看过地质设计图的,对大王庄特大桥桩基地质情况很熟悉。

    “何总,您说的没有错,地质情况就如你所说,在这颗桩基施工前,我已做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就是加深护筒埋设,可谁都没有想到,实际地质会比设计的更差,最后还是塌孔了。”胡镇平分析解释塌孔的原因。

    何起志认同胡镇平的分析,就是由于地质太差造成了塌孔。

    “杨培浩来了没有?”何起志环顾四周,没有见到杨培浩。

    “何总,我在这。”杨培浩趴底身子,正在用皮尺测量塌孔的深度,听到何起志在叫自己,杨培浩立刻站起身回答道。

    “杨培浩你站在塌孔口上方干嘛呢?”何起志问道。

    “何总我正在测量塌孔深度。”

    “你小子反应挺快的啊。我现在考考你,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处理?”何起志知道上次杨培浩在TY铁路局培训是得了第一名的,现在何起志要现场考验杨培浩这第一名是浪得虚名,还是货真价实?

    “报告何总,据我观察,只有在塌孔中回填混凝土重新开挖成孔。这是目前我个人认为最适合的处理措施。”杨培浩在培训上学到了很多桥梁知识,又有胡镇平这位桥梁专业人士的指点,杨培浩进步很快。

    就这个回答,胡镇平对杨培浩眨眼点赞。

    “胡部长,你认为杨培浩的方法是可行的么?”何起志又问胡镇平。

    “报告何总,杨培浩的方法与我心中想的一模一样,我认为是可以的。”胡镇平毫不犹豫的支持杨培浩。

    “看来项目部送你俩去参加培训是对的,学到了不少啊。”何起志心中对两人的回答很是赞誉。

    从现场回到项目部后,何起志要求杨培浩,胡镇平就塌孔写份详细的分析报告及处理方案,对处理的费用做分析。可以作为以后的索赔依据。

    “老杨,你今天的表现太好了,我就怕你说得不对。”胡镇平对杨培浩今天的表现大为赞赏。

    “老胡,感谢你平时耐心的教我不会的地方,我现在对桥梁才算入门了。”杨培浩这并不是谦虚,毕竟胡镇平是学桥梁专业的。很多理论知识杨培浩就不如胡镇平。

    “老杨,你测量算出回填混凝土需要多少方?”老胡要掌握数据。

    “今天我用皮尺测了,预计需要35方左右,这还不考虑有缝隙。”杨培浩早就料到是用混凝土回填,所以在没有人安排的情况下,自己测量了方量。

    “那就按照40方报,回填混凝土强度不用太高,C20标号的就可以了。”胡镇平对桥梁施工是比较熟悉的,马上想到了细节。

    “我看可以,就是起回填稳定地质作用,C20完全够用了。”

    “老杨,报告你来写,你文笔好。写完了交给何总审阅。我来做经济分析。”

    “没有问题,包在我身上,写报告是我的强项。”

    工程部晚上又亮灯到很晚,杨培浩与胡镇平分工合作,谭子文CAD制图不错,就把桩基纵断面地质图包了,项目部铁三角通过一晚上的努力,把何起志安排的工作圆满的完成。

    何起志对铁三角做的报告几乎没有修改就让胡镇平按照处理措施给桥工队老李下发个技术交底。就按照回填混凝土方案施工。

    塌孔对于杨培浩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理论要联系实际。华夏国桥梁施工技术在世界上都处于先进水平。

    胡镇平的强项是桥梁,杨培浩在与其处理过程中对胡镇平严谨求实的作风也很是认同。

    受限于高铁技术限制,桥梁与隧道代替路基是大势所趋。特别是桥梁对于高铁调整线型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杨培浩有写总结的习惯,把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写个经验总结于笔记本上,对于以后的施工是有巨大的帮助。

    多年以后,杨培浩看着写满了好几本笔记本的施工总结,自己都笑了,年轻时候自己的求知欲是如此的强烈,那时候是奋发图强。成就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