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之时
繁体版

八十一 关于****病理的讨论

    在这难得的一点空闲时间里程仁和陷于了沉思。

    作为一个成熟的医务工作者,作为一个知名三甲医院的骨干医生,这短暂的半个多月是他从业十几年来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复杂、最考验心智的日子。根据市卫健委通报的情况看,星华医院是最早发现****病例的医院,这是呼吸科主任夏振华在门诊时发现的几个异样的病例。夏主任是资深的呼吸疾病专家,体验过2003年“非典”疫情的残酷,深知传染性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他用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医术,敏锐地发现了****露头的端倪,及时地拉响警报。星华医院在向上级医疗行政部门报告的同时,迅速设置了对****病患救治的隔离病房。程仁和是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医生。2003年“非典”爆发程仁和在读博正在医院实习,有机会接触到“非典”病例,了解到这类疾病的凶险。这次在夏主任发现不明原因肺炎并发出警示时,他就在精神上已经有了一些准备,但是,疫情发展还是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料。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疫情的发展会这样的凶猛,没有想到受感染的病人会有这样多,而有效的药物和医疗的手段会这样少,疾病的重症率和死亡率竟然这样不堪。这是程仁和参加工作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

    刚进隔离病房时医院准备了十六张病床,而他们收治的病人只有七个。没有几天的时间隔离病区收治的病人就把十几张病床占满了。门诊上发热的疑似病人还很多,随着确诊病人的增加隔离病区被迫几次扩容,直到整个呼吸科病区都成为隔离病房还是无法满足门诊上的需求。那个时候程仁和还有时间可以打电话与其他医院的同行进行一些交流,从电话里他得知有多家医院面临了跟他们一样的情况,以至于市卫健委不得不做出决定,指定了7家有相当规模的医院专门收治****患者。星华医院就是指定医院之一。用这样的规模收治同一种疾病的患者,这在本市的卫生医疗历史上是从未有的。经过各方的努力,特别是国家加大了对WH抗疫的支持后,疫情初期无序的状况得到了改善,但是病患的治愈率的提高还是非常缓慢。程仁和为此忧心忡忡,最让他难过的是自己的好朋友、同样是呼吸疾病医生的胡荣辉竟然也被****病毒击倒。如何杜绝新的医护人员被感染和提高病患治愈率这两个问题缠绕在程仁和的心头,一时却没有答案。低落的情绪让程仁和感到疲惫,一阵饥渴感向他袭来。他下意识地想去给自己到一杯水,刚一站起来裹满一身的防护服告诉他这里不能喝水。就在他还没有重新坐下来的时候办公室的房门被推开,夏振华主任进来了。

    “小胡送到传染病医院了?”夏主任进门便问。

    程仁和回答道:“刚送走。”

    夏主任问:“小胡被感染对你的情绪有冇得影响?”

    程仁和说:“冇得时间多想胡荣辉的事情了。我在思考我们治疗思路当中有没冇得需要修正或提高的地方。”

    夏振华自己坐下来以后示意程仁和也坐下,他问程仁和:“你是不是对我们的治疗思路产生了疑问和动摇。”

    程仁和迟疑的摇了摇头回答说:“我没有产生怀疑。您家提的这个的问题我也曾经问过胡荣辉。在我们第二例病死患者出现的时候,荣辉就对我们的治疗产生过疑问,当时我对他做了分析和解释,跟他讲面对****这种全新的疾病我们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我们收治的病人大多都有发热、咳嗽、肌肉酸软疼痛症状,有的还伴有腹痛、呕吐,味觉减退,厌食等等,典型的症状是肺部感染和呼吸困难,我们的治疗主要是依靠一些抗病毒药物,还有激素、丙球、抗生素,以及呼吸支持等治疗手段,应该说我们这样的治疗思路是冇得问题的。”程仁和说到这里的时候停了下来,他既好像是在回忆当时给胡荣辉的回答,又好像是在等待夏主任评判这样的回答是否正确。

    夏振华看到程仁和的讲述听了下来便后点头回应道:“任何病毒引起的症状,不管是急性和慢性的都要两手抓,一手抓病毒,另一手抓病毒引起的后果。有些病毒主要感染的靶器官是肺,引起患者严重肺部感染,像‘非典’、新型冠状病毒;有的病毒引起肝脏的炎症、肝硬化最终导致肝癌,比如乙型肝炎病毒,那是慢性病毒。说到底,抗病毒是最核心的手段。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冇得特效的****的抗病毒药物,我们基本上都是老药试用,缺少明确的临床证据证明现有药物对****病毒治疗是否有效果。这时候,我们一方面继续做抗病毒的尝试,另一方面对患者尤其是针对有不同基础病的重症患者进行相关脏器的抗炎症和支持性治疗,特别是把对肺炎的治疗放在首位,保证维持患者正常的生命体征,依靠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实现抗病毒自愈。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样一个治疗方案的无论是在病理上还是临床角度上讲都是说得通的。”

    程仁和无不忧心地说:“一些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大多数都是高龄,又伴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其它基础病。有的患者之前心脏不好,或者肝脏、肾脏、脑部有问题,****与这些患者之前的基础病叠加,让病情变得非常复杂,治疗起来更棘手。”

    夏振华说:“我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他顿了顿然后说:“你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没有,在死亡病例中多数危重患者直到死亡前的最后几分钟都是全程清醒的,在他们感到死亡到来时都会拼命哭喊、呼救,那些气管插管不能够表达的患者,最后也是一种剧烈地挣扎的样子,直到呼出最后一口气。这种场景太惨烈了,我是看惯了生死的人,在这种场景下都有些受不了。”说完话他低下头,用手肘抵在桌子上手掌撑着头,大拇指在防护服外轻轻地按摩自己的太阳穴。

    程仁和说:“我分析这可能是因为患者肺里有大量的黏液,氧气无法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输氧也无法吸收,最后窒息致死。但这个时候患者并无神志障碍或者意识丧失,所以这个过程很痛苦。”

    夏振华抬起头来说:“这里我在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救治中么样做到呼吸支持的适时和适度。你看,我们的呼吸支持治疗分为四个步骤,首先高流氧治疗,不行的话就上无创呼吸机,再无效,就要气管插管,最后的选项是人工肺。这是呼吸支持的一个分级,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早期的氧疗对患者肯定是有好处的,但是到晚后期患者的下呼吸道会有很多分泌物,就是你刚才提到的黏液,如果这个时候过量的正压输氧反倒会将粘稠的分泌物压到肺泡,造成肺泡的通气功能障碍,导致或者加重患者的呼吸窘迫,甚至导致死亡。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如果这种死亡的发病机制能够得到病理研究的证实,呼吸支持的适时和适度就是当前治疗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真希望能够尽快地看到这样的尸检报告。”[注(1)]

    注释:

    [注(1)]据媒体报道,自2月16日凌晨WH市完成第一例****逝者遗体解剖之后,当地某医学院法医系和当地司法鉴定协会的合作团队共获得了9例逝者的病理样本。研究结果认为,****逝者的肺部切片上有很多黏液状的分泌物,只要患者气道黏液没溶解,给氧会起反作用。这就证明了夏振华主任的分析与实际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