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兴衰之北族南望
繁体版

二节 西北烽烟

    西北望,射天狼。

    自古西北之地就与华夏文明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我们所理解的西北,最典型的地理认知就是荒漠戈壁,荒凉静寂。一千七百年前的西北却是别有一番天地,水丰草盛,牧野千里,吸引着无数逐水草而来的各色游牧部落至此繁衍生息。自强汉逐匈据此以来,这片土地的主人一直都是汉家帝王。为求得生活的着落,各部族不得不屈膝于军刀下,用出卖肉体与灵魂的双重屈辱换得一时的稳定。正如***所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躁动的胡族基因里就留存着原始放荡不羁的因子,对强权的臣服源自实力的对比,一但汉家帝国出现了势微之际,不安的欲望之风便会星星燎原。

    自西晋泰始四年至五年(公元268—269)间,河西、陇西地区连年大旱,当地民众深受天灾之苦害,数十万胡汉各族人嗷嗷待救。秦州灾区胡汉混杂,尤以河西鲜卑族人数众多,自勇武的胡烈刺史就任以来更是未有抚民安邦之策,反而一味以军事强权威慑弹压,致使各族民众在承受本以无继的天灾之下,又多上了一层人祸的加持,素有勇谋的鲜卑酋长秃发树机能,借此东风,振臂一呼,借势凶凶民意,打起了反晋暴政的大旗,一役而毙胡烈于万斛堆,携余威之势而攻克重镇高平。一时间“苦汉久已”的西北各地狼烟四起,氐、羌、匈奴等部落皆举义兵,四处攻城略地,民不聊生。至咸宁三年(公元277年),其间虽有猛将文鸯大破秃发树机能,受降诸胡二十万口至使河西鲜卑胡族实力大损,奈何未有治本之策,加之用人失察,先后又有牵弘、苏愉、杨欣三任凉州刺史战没于疆场。期间,意气风发的皇帝不得不将本以准备用于南定东吴的战略存储全部投入到帝国的西北,严重打乱了帝国定鼎天下的进程。皇帝的焦虑却不能影响到臣子们的算计。自曹魏以来,河北之地,已承平多年,世家大族子弟多已不入行伍甚久,丰足奢逸的生活已让昔日汉家雄风随清谈而去,不从寻觅踪影了。虽战有不利,但朝堂之上,对增兵讨伐之事都是出奇的一致——疥癣之疾不足为虑,此刻虽心有万马奔腾,炎皇帝也只能顺应朝议,一声叹息了。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秃发树机能乘胜攻下凉州,西北告急,朝野一片哗然,大殿之上,喧哗之后又是一阵沉寂,皇帝陛下坐望着两侧群臣,平日高谈阔论的你们怎么都蔫了?此刻炎皇帝的心中再一次升腾出呐喊的欲望,真应该早下决断的,变乱之初就应早采良策,何以至此呢?良久,长叹一声,“唉……”“谁能为国讨伐这个叛胡树机能,重复我神州浩土,以解朕之忧愤?”正当皇帝以为再一次是无尽的沉默之时,一个人影闪出纵列,“臣,马隆愿请命平叛!”,一个不入高品小校的声音响彻大殿,皇帝陛下大喜过望,一解心头的忧愁。正当窃窃语声再次响起的同时,又一个粗犷声音也伴随着身影出列于殿前,“臣亦愿请命荡平鲜卑小儿”,只见此人身姿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余,不是别人正是匈奴质子刘渊,众卿的目光一下又全部转移到了此人身上,一时竟又安静了下来,正当皇帝陛下欲开口之际,平东将军、卫尉孔恂上前一步对曰“刘将军忠心可嘉,但西北地乱民之中亦不乏,五部匈奴之民,如遇至亲之族,将军如何应对?”一语点醒梦中人,炎皇帝即刻回过神来,微笑着望向众人,高声到“卿等为国分忧,令朕心甚慰”,望向马隆道“朕授你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望卿不辱使命。”

    马隆上前一步,跪拜下扶,请封同时,再次奏请准自行招募三千勇士西进讨逆,皇帝陛下力排众议准允请求。

    不日,讨虏护军就已募集用武之士三千五百人,并携带精甲兵刃及三年所需军资,整装西去,誓平胡叛。

    自从马隆率军西去,时间已过岁余,一直音讯断绝,西北方向也一直未有前线的战报传回京城,一时间各种流言蜚语又在朝臣之间传开,“先前几任军功赫赫的刺史都未能幸免,他一介寒门能有多大作为,八成也是被那个什么突发还是突头胡酋送去言论阎罗地府了呢。”,“或许还有转机,没准他马隆亦有神通之能也未可知否。”,“这许多时日,仍没一点音信,也怕是凶多吉少了。朝廷还是应早做打算为妙啊。”当芸芸众口之下,皇帝陛下也在这无尽期盼之中渐渐失去了耐性,难道真是自己当初太过于自信而独断了,又白白损失了这大好时光,平吴大计何时才能实现?

    没有消息不代表没有作为,西北之地本就是地广人稀,加之杂胡部落众多,太平盛世亦可载歌载舞欢迎远到而来的客商,这天灾人祸之际,哪还能道路畅通,友好往来,曾经的丝绸天路,已然是盗匪横行,陆路阻塞。马隆军自西出以来,日夜兼程。因前期准备充分,且三千虎贲之师都是精挑细选,各个身手不凡,在马隆将军的统配之下,更是发挥了超强的战力,西北之地山川惊奇,山路崎岖沟壑纵横或大漠连绵起伏不绝,拥有着无数绝佳的伏击之险,当军过武威以东的温水之后,初探叛军踪迹,秃发树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优势,率骑兵万人据险抵御,不与晋军正面对战,试图设伏截断晋军后路,断绝粮援,再徐图歼灭。马隆沉着应对,稳步推进,作为那个时代军事才能十分出众的发明家,马隆因势利导,创设出“扁箱车”一种体型扁窄的战车,让士兵们推着它缓缓前进,当行至山路狭窄处,单车通过,车上放置木制棚屋覆盖四周,厚厚的木板让胡人叛军的石块和箭矢都无法伤到车内士兵,或许这就是最早的装甲运兵车了。而当行军至开阔的地带,又可以将扁箱车并列起来,四面布设鹿角,结为车寨,配发强箭劲弩的发挥,攻守转换自如,一时间,打得胡族叛军人仰马翻,损失惨重,让自恃慎高的秃发树机能,懊恼不已,一时也没了应对之策。

    战争不能只是单纯的力量的碰撞,智慧的运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探失利之后秃发树机能,深知这股官军实力不俗,便不再主动求战,伺机寻找官军的弱点,同样,马隆也充分认识到叛军的机动优势,力求寻找有力战场毕其功于一役。终于在双方的斗智斗勇中,机会还是给了准备充分的官军。马隆通过对地形环境的考察,发现一处山路狭窄,是打伏的绝佳之地,近而故意暴露弱点,引诱叛军来攻,作为发明家的马隆对科学知识掌握自然是要高于普罗大众,一次无意间的发现让他充分展示了一下知识的力量远胜过蛮力。他提前让兵士们将一些看似普通的大石头提前放置在山路两侧,在正式出征时,他让士兵脱下厚重的铁甲胄换上了更为灵活轻便的皮制铠甲。士兵们大惑不解,甚至还有些怨言蜚语,但军令如山,不敢违背,只能祈求上苍保佑自求多福了。

    当全副武装,甲亮刀峰的的胡族叛军全力冲向这些连重甲都未装备的官军时,那份志得意满更是溢于言表。可高兴不过瞬息,本应冲锋最盛之际,个个精壮的汉子却似都背负了千斤重担束缚了手脚一般,行动迟缓起来,一失往日彪悍的雄风。正在众胡狐疑之际,马隆一声令下,官军从四方杀将出去,由于皮甲在体身轻矫健,各个本就武艺高强,此刻又更显得锐不可当。此消彼长之间,胜负立判。经此一役,叛军精锐尽失,秃发树机能只带少数近卫仓皇遁走。大胜余威之下,官军抵达凉州治所武威城下,当地的鲜卑首领率万余户投降。至此,西凉之地尽复,晋皇恩泽复施各族。当年十二月,在当地“带路党”精准配合之下,已是穷途末路的树机能,树倒猢狲散,被身边更识实务的部下取了首级,向官军邀功请赏去了,也算是扰动中古华夏大地糜乱的一代枭雄至此退出历史的舞台。

    冬日的天黑的愈发的早了,一天的朝议又是在士家权贵们的扯皮推诿中度过了,皇帝陛下,无意进膳,胡乱翻开着各地报奏的折表。与此同时,洛阳街市上,一骑信使赶在城门关闭的最后一刻飞奔而入,直奔宫城而去。突然一个尖利的声音划破长空,“西北大捷,西北大捷了。”皇帝一违惯例连夜召见信使,阅看马隆奏报,并询问信使相关情况,一夜未眠也未可知。第二日朝会之上,皇帝喜形于色,不无戏虐的对群臣们道:“当初如果听从爱卿们的忠义之鉴,这会秦、凉之地早已尽归胡虏了吧。”于是,下诏加封马隆为宣威将军,加授刺史仪仗,率领部镇守河西之地。

    北地已平,再无腹背之忧,定鼎华夏一统神州的千秋大业即刻也将开启进行时。皇帝面南凭栏远眺,一个时代终将过去,新的纪元已然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