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三百年传奇
繁体版

24.柴荣

    周世宗柴荣是急性子,对行军路线很关心,亲自到河岸边查看实情,指挥架桥,一直坚持到天色已晚,他才返回瓦桥关休息。

    当天晚上,周世宗身体突然不适,太医急忙赶来号脉,“陛下应该是连日行军患了风寒病,先熬制几剂中药喝下吧。”

    但几天过去了,柴荣的病情却不见好转,他只好下令暂时停止进军。

    ……

    令人不解的是,柴荣的病情越来越重,宰相范质和赵匡胤、张永德等人都劝说撤军,柴荣心里是不乐意的,但目前这个情况,他也只好同意。

    959年五月初五,柴荣撤军之前,下令把瓦桥关改为雄州,将益津关改为霸州,分别划出附近的县域土地归这两个管辖。

    柴荣任命韩令坤为霸州都部署,陈思让为雄州都部署,各率本部军马驻守二州。又征发滨州、棣州的数千个民夫修筑霸州城,形成军事堡垒,做长期驻守的打算。

    随后,柴荣的大军才从雄州南下返回。

    ……

    北汉军队得知周军撤退,乘机袭扰边境,侍卫都指挥使李重进率军断后。

    周军在百井关一带设下伏兵,当汉军来到关下,周军依靠地形优势截住了汉军,汉军也不敢孤军深入,双方激战一场,北汉军队丢下两千余个尸体撤退了。

    柴荣带领周军在半路上安营歇息,亲兵在路上捡到一个带子,里面写的有字,看起来比较吓人,亲兵们不敢怠慢,立即逐级呈上来给柴荣过目。

    柴荣令人打开观看,只见里面有一块木板,上面写着五个字:“点检做天子”。

    柴荣吃了一惊,但他不动声色,也没说什么,让亲兵退下,并把木板悄悄销毁。

    大军经过澶州,柴荣专门留下驻留几天,一是为了养病,二是为了观察将军们的动向。

    随后,大军继续启程回京。

    ……

    五月三十日,周世宗柴荣从雄州回到京城,病重的柴荣这时似乎已有不详的预感,开始着手后事。

    由于符皇后在征讨淮南时身染重病死了,后宫的正位一直空着,柴荣册立宣懿符皇后的妹妹小符氏为皇后。

    如此以来,符彦卿的两个女儿都做了柴荣的皇后,风光无二。

    年龄较大的皇子柴宗训只有七岁,柴荣册立他为梁王、兼领左卫上将军。

    另一个皇子柴宗让被封为燕国公、兼领左骁卫上将军。

    柴荣此时很伤感,如果自己较早出生的三个儿子不是被汉隐帝杀死的话,长子也该封为太子了。

    柴荣内心里对汉隐帝非常痛恨,即使汉隐帝没有被手下人杀死的话,他继位后也要亲手杀死汉隐帝,为死去的儿子报仇。

    ……

    处理好家事后,柴荣突然下诏:免去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位,出任澶州节度使,享受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

    张永德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何,这对他来说是明升暗降,被剥夺了军权,成为一品的文官。

    但殿前都点检的位子不能空着,大家猜测会是谁来担任呢?

    不出所料,几天后,柴荣任命他最信任、并且有功劳的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统领殿前司的禁军。

    赵匡胤还被加封为检校太傅,依旧兼任忠武军节度使。

    原来,柴荣看到了“点检做天子”的牌子,认为张永德有谋反的迹象,赶紧换人。

    宁可错杀,绝不漏杀。

    殿前都点检是禁军殿前司的最高长官,直接保障皇帝的安全,赵匡胤当仁不让,顺利的由殿前都指挥使晋升为都点检。

    这到底是一系列的预谋还是顺理成章,没人知道。

    ……

    周世宗回到京城一个多月,病情越来越重,太医换了一个又一个,方子换了一张又一张,最终没有起色。

    小符皇后带着两位皇子每日陪伴病榻前,以泪洗面,文武百官也轮流在病榻前的内殿值守,随时听从召唤。

    959年六月十九日,无情的病魔还是不给后周任何机会,周世宗柴荣最终在万岁殿驾崩了,时年三十九岁。

    柴荣英年早逝,突然死了,宫内一片混乱,三位宰相非常着急,年幼的皇子难以担当大任,这皇位空着万一出现纰漏可怎么办?

    范质说:“赶紧让年幼的梁王继位吧,我担心张永德会篡权啊。”这些书呆子们到现在还惦记着张永德会谋反,他们对那个木板上写的五个字还挺认真的。

    “我们先请太后临朝,辅佐梁王处理朝政。”王溥赞同地说。

    “先找赵匡胤来商议,殿前司要保护好皇宫的安全最重要。”

    一会,太监总管把赵匡胤请来,大家也顾不得寒暄,范质把他们的想法讲出来,问赵匡胤有啥想法。

    “先帝是一代明君,我们都舍不得他,我听从宰相们的安排,明日就请梁王继位,国不可一日无主,皇宫的安全由我来保障。”赵匡胤面无表情,但掷地有声。

    ……

    第二天,宰相带领文武百官升朝,当庭宣读诏书,七岁的梁王柴宗训(郭宗训)在灵柩前继承帝位,史称周恭帝。

    朝廷内外举哀三天,哀悼周世宗。

    小符皇后刚成为皇后,就“晋级”为宣慈皇太后,七岁的幼子太小了,她临朝听政,参与处理朝政。

    周世宗柴荣以信用和道义治理国家,襟怀博大,心怀天下,是那个时期少有的明君,只可惜英年早逝。

    柴荣的灵柩安葬于新郑市郭店镇的庆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