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三百年传奇
繁体版

23.夺三关

    柴荣通过发动战争,获得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李璟多次求和停战,柴荣找不到攻打的理由,只好暂时停止了与南唐的战争,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北汉。

    960年三月,南方的战事停顿后,周世宗柴荣就开始准备扫荡北方。

    柴荣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认为,辽国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土地,与周朝土地接壤,并且割走了燕云十六州,应当先打契丹辽国,然后再平定北汉。

    柴荣采纳了这个策略,命令义武节度使孙行友先扼守河北定州的西山路,切断北汉与契丹的通道,防止北汉增援。

    派遣侍卫亲军司都虞侯韩通、殿前司指挥使赵匡胤分别带领水路、陆路军队出发,从沧州修治水道,直接进入契丹境内。

    ……

    由于河道不够宽,周军挖开三十六个排水口,增加水面,使水道变深变宽,周军的水师得以直通瀛州、莫州(任丘县)。

    韩通在乾宁军(青县)的南边安营扎寨,等待柴荣大军的到来。

    四月十六日,周世宗率中军到达沧州,他马不停蹄,当天率领步兵、骑兵数万人从沧州出发,直奔契丹国境。

    黄河以北的当地百姓都不知道中原的皇帝出征,当柴荣的军队突然到达乾宁军,辽国的宁州(青县一带)刺史王洪惊慌失措,他为求自保,放弃抵抗,直接献城投降。

    周世宗柴荣在乾宁军短暂停留下来,抓紧训练水军,适应这里的水道,然后再兵分两路继续北上,以韩通为陆路都部署,以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

    周世宗乘坐龙舟,率领水军顺流向北进军,战船前后绵延数十里长,旌旗飘扬,威武壮观。

    ……

    在河北雄县的西南,有一个关隘称为瓦桥关,唐朝末年设置此关以防备契丹骑兵,在此关的东北面又设置益津关、淤口关,合称“三关”。

    四月二十四日,柴荣沿滹沱河水道向西,到达益津关,赵匡胤率骑兵直抵关下挑战。

    辽国守将终廷辉远远望见河中的周军战船旌旗连天、戈戟森严,他也无心抵抗,召集手下将官商议对策。

    益津关的守将都不敢迎战,建议出城投降,终廷辉同意了。

    周军接受了关上敌军的投降,轻易占领益津关。

    ……

    从这里再往西,水面逐渐狭窄,水军难以前进,后周军弃船上岸。

    周世宗乘船来到这里时,大军尚未汇合,身边的将士不多,契丹辽国的游动骑兵经常在此出没,随行的官员们都很害怕,幸亏有赵匡胤等人的严密保护,这些骑兵才不敢逼近。

    二十八日,赵匡胤率军沿着益津关向西,迅速到达瓦桥关,瓦桥关守将姚内斌只有五百人守着这个关隘。

    姚内斌是汉人,也不想为契丹人送死,派人到赵匡胤的军营联络,也效仿益津关,献出瓦桥关城投降。(姚内斌的妻子和儿女都还留在辽国,几年后,他的子女姚承赞等人才秘密从幽州逃出来。)

    第二天,莫州刺史刘楚信也献州城投降。

    又过了两天,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天平节度使李重进等人才率军陆续到达。

    由于周军的气势很旺盛,一路捷报,瀛州刺史高彦晖也很担忧自身的安危,他也顾不了那么多啦,开城投降,以保全性命要紧。

    与此同时,大将韩通又率军向东进兵,抵达淤口关,没费多少周折,周军就攻下了淤口关。

    周军仅用42天就平定瓦桥关以南,得到三州十七县,创下辉煌战果。

    此“三关”是幽云十六州的南大门,军事地位相当重要。周军占领了“三关”,也等于阻挡了契丹的骑兵南下。

    ……

    柴荣高兴至极,在临时的行宫宴请众将,一方面表达祝贺之意,另一方面商议夺取幽州的意图。

    众将说:“陛下离开京城才42天,兵不血刃取得燕山以南的土地,实属罕见的战绩。如今,契丹骑兵正在集结,幽州北面有契丹的重兵,契丹人在此经营多年,我军当适可而止,徐徐而进,不宜继续深入。”

    柴荣正在兴头上,冷不丁被泼了冷水,心中不高兴,但众将都有功劳,他没表露出不快。

    但柴荣很自负,依然决定继续往北打,众将能有什么办法阻止呢。

    柴荣下达命令,“军情紧急,刻不容缓,先锋都指挥使刘重进今天就出发,先占据固安县,阻挡北汉的援军,孙行友带兵攻打易州。”

    刘重进、孙行友接令后,各自带领本队人马出发。

    孙行友到达易州城下,易州刺史李在钦的军队出城交战,但这里的军队并不是辽军的精锐,都是此前割让给契丹时的汉人军队,他们也不想真心为契丹卖命,很快就被周军打败。

    周军紧追不放,辽军想逃回城都来不及,易州刺史李在钦也被周军擒获。

    契丹国主辽穆宗得知柴荣大军直逼幽州,也很震惊,没想到这柴荣吃了熊心豹子胆,还要收复幽州?这与此前的晋国完全不是一个套路啊。他恋恋不忘石敬瑭献出幽云十六州的“忠心”。

    辽穆宗赶紧派遣使者到晋阳,要求北汉发兵骚扰后周边境,牵制后周军,分散其兵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