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皇城刺龙 第13章
女刺客渐渐明白,这个庄园的所有仆人,不论男女,都是哑巴。而且他们尽然全都不识字,与他们深入交流很难。好在女刺客每天就只是养伤,并没有其它的要求。给她治疗的郎中竟然也是个哑巴,哑巴郎中有时候也会“啊,啊”的叫几声。让她惊奇的是哑巴的药柜上也没有一个字,所有的药看似混乱的摆放在各种格子里。若是其他人肯定不知道每种药所在的格子。一个不识字的人怎么会成为郎中?这让女刺客非常疑惑。但后来几天的观察让她逐渐明白,这个郎中除了刀剑造成的外伤外,大概其它的任何病都不会治。而他的药柜中也只有三四十种治疗剑伤和蛇毒的草药。
她还发现郎中和仆人们,都并非天生的哑巴,而是舌头被人割去了。看来,太子为了自己的安全,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呀。女刺客很难将这样一位毒辣的太子,与之前传言中那个以仁孝著称的太子看做同一个人。
就这样住了大概半个月时间,女刺客的腰伤完全好了。
太子果然没有食言。
某天,她被打扮成太监带进了宫中,在二十四衙门之一的混堂司做了一名低等太监。
这二十四衙门乃是宫中宦官体制,是太监侍奉皇帝的机构,包括司礼监、御马监等十二监,兵仗局、银作局等八局,以及惜薪司、宝钞司等四司。其职责从替皇帝抄写奏折上内阁的批文、传宣谕旨,到掌管宫中一切用度无所不包,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女刺客所在的混堂司,乃是掌管皇帝沐浴之事的。如果有机会,在这里刺杀狗皇帝将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方案了。
进宫之后,女刺客再未见过太子。但突然有一天,一名太监趁四下无人的时候塞给她一个长条形小布包。不等女刺客多问,那名太监就匆匆离开了。女刺客甚至都没有看清楚太监的脸。女刺客打开布包发现是一把小匕首,刀刃寒光逼人,异常锋利。女刺客顿时明白了,她迅速将布包收好。从此以后,她便在宫中安心当差,一心寻找刺杀皇帝的机会。这是后话。
从宫中面圣回来后,皇太孙和解缙又仔细的梳理了调查思路:
第一,假扮使团刺杀皇上的人、假扮女真人劫狱的人以及与他们在连山关交过手的黑衣人,这些人不论如何伪装,但他们所使的武功以及手段却都是锦衣卫的手法。这说明这些人都与锦衣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礼部两位侍郎死前焚烧的信件明显是与幕后之人联络的信件。二人虽然已经上吊,死无对证,但是却可以调查出二人平时与谁交往密切,特别是皇公贵族,从中得到情报。
第三,要查清楚那些在刺杀前些天住店,行刺发生后却都神秘消失的人,这些人很可能就是与宫中行刺里应外合的人。这些人数量众多,虽然经过伪装,但都是公开活动的,总会留下蛛丝马迹。
第四,在朝廷能够看到朝鲜使团与朝廷密信的人并不多,可以逐一排查。
按照皇太孙和解缙的命令,轩辕弥月及其副手郑双儿带领的锦衣卫,在京师开始了认真的秘密调查。二人都是锦衣卫中目前最为干练的人,其手下也都是精兵强将,很快便有些进展了,没几天便陆续来复命。
这天正午,皇太孙正在府中小憩,府中管家来报解缙求见。皇太孙知道没有非常紧急之事,解缙绝不会在此时来打扰自己,于是立即传命来见。
屏退众人后,解缙开门见山告诉皇太孙朱瞻基,看过密信的人基本都已经查清楚了。解缙告诉皇太孙,虽然朝鲜国要来进贡的消息在朝中并不是什么秘密,但是详细告诉了朝鲜国使团前来线路与行程的密信内容,却是朝廷的第一号绝密,能够看到的人少之又少。
朝鲜国向大明朝贡,有水、陆两条线路可选择,而两条线路又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不同的线路。水路方面,一是太仓港线路,主要是横渡黄海;一是登州港线路,即由朝鲜都城出发,经陆路至辽东,在海州卫折而向东南,至旅顺口登舟,至庙岛群岛抵达登州登陆,复又从登州最后到达京师。而陆路则更为复杂,如可以从朝鲜国开城或汉城一路向北,到达义州,跨过鸭绿江到达大明地界,再由辽东、北平、渔阳、通州、天津循运河而至京师;也可以过鸭绿江,历辽阳、广宁,入山海关,最后抵达京师,等等。
“这些道路非常复杂,况且使团所经线路几千里远,如不知道准确启程时间及途中行走缓急,定无法成功劫杀。所以假扮朝鲜使团刺杀皇上的幕后之人,肯定看过使团行程的密信!”解缙十分肯定的告诉皇太孙。
根据调查可以肯定的是,朝廷接到的密信是未经开封保存完好的。密信首先被送到了礼部,因属机密信件,按照大明规定,礼部官员不能擅自拆开,只能交由皇上亲自开拆阅览。皇上看过信后便交给了最为信任的近侍太监孙福海,孙福海最后交由礼部存档。由于密信仍旧密封存档,所以礼部官员仍未能看到任何密信内容。
“既然如此,到底是何人看过那封密信?先生不妨明说。”皇太孙问道。一向非常直爽的解缙,今日来了之后却显得有些谨慎,这半天所说的话也似乎也一直在绕弯子。既然他是来告诉自己看过密信的人的,可他又总不明确告诉那人的身份。敏感的皇太孙断定,这其中应该有什么难言之隐。
“殿下,经过在下的反复核实,就在密信存档后的第二天,太子曾经到过礼部,并且通过前些天自杀的礼部官员司马隆阅看了那封密信。阅过密信之后,又是由司马隆密封存档的。”解缙只好硬着头皮说道。他知道,这个调查结果定然让皇太孙无法接受。可是目前为止,他也只调查到这一条线索。虽然皇太孙可能无法接受,但他不能隐瞒。
行刺皇上的事情发生后,礼部官员司马隆和赵吉一起自杀,这让其他所有礼部官员都十分惊恐。本来皇上在接见朝鲜使团的过程中差点被刺杀,礼部官员作为主管部门的人已经有渎职之嫌了,甚至不排除礼部官员牵涉其中的可能。但随着二人的自杀,明白无误的昭告天下,礼部与这件事有关。自从调查启动后,被暂时关押在大牢中的礼部官员也绞尽脑汁的回忆这其中的问题。最终,众官员在惊慌中回忆起太子曾看过朝鲜使团的密信。不过因为牵涉的是太子殿下,他们更感到事情的重大,所以并没有人敢讲出来。直到锦衣卫动用大刑,才有礼部官员不得已说出来,并且得到了其他几位官员的证明。
刚得到审问结果的一刹那,解缙也相当吃惊。朝鲜使团来大明的事一直是由礼部在运作,而且是皇上亲自过问的事情,之前太子并没有插手任何事情。令人奇怪的是,太子为什么又要专程去看那封密信呢?
事实上,对于解缙来讲,与其说是吃惊,毋宁说是十分震惊!刺杀事件发生后,朝野内外有很多传言。许多人都猜测刺杀事件与朝廷中的高官有关系,甚至可能有皇上的儿子参与其中。但是几乎所人都将怀疑聚焦到汉王身上。
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汉王有做这件事的胆量。皇上的三个儿子中,汉王从十余岁便开始跟随皇上南征北战,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刚满十三岁的时候,在第一次实战中,汉王就亲自砍下十个敌人的首级!一场大战下来,汉王的铠甲及里面的衣服都被鲜血染红了。可是,他当时不但没有丝毫害怕,甚至比往日更加有风采。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他就被当时的燕军士兵尊称为“战神”。
不但如此,汉王更有做这件事的能力。皇上的三个儿子当中,他对汉王宠爱异常。皇上不但封其为汉王,而且在朝廷中还担任了重要职务,每年汉王得到的金银赏赐也不是太子与赵王所能比拟的。同时,借着朝廷中武将对他的拥护,这几年,汉王笼络了一大批高手在自己府上。据一些流传在高级将军中的传言,汉王似乎掌握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不过,这些都只是一些将军们酒后偶尔透露的,真实情况大家并不知道。
所以,当得知太子曾经看过记载朝鲜使团经过路线的密信时,解缙感到不可思议。要知道,太子是最不可能参与行刺皇上的人。除非,他已经等的不耐烦了。按照解缙对太子的了解,他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
解缙不敢怠慢,一面交代锦衣卫务必封锁消息不得随意泄露,一面急忙来向皇太孙朱瞻基报告。
皇太孙虽然对解缙的话也十分震惊,他不敢相信会有这样的事。皇太孙不相信自己的父亲——当今的太子会刺杀自己的皇爷爷。不过,解缙的调查却又言之凿凿。在平息了最初的吃惊和慌乱后,皇太孙在思索着对策。虽说太子曾经查看过那封密信,但是看过密信的人还有皇上,还有太监孙福海,肯定还有已经死掉的司马隆等人。这些人都有可能有意无意的泄露了密信的内容,并不能证明就一定是太子泄露的。
不过,只要还有一个疑问还没有解开,对太子参与刺杀皇上的推测就无法排除。太子到底为何要去看那封密信?这不得不让人怀疑。
“解先生,这件事恐怕另有隐情。此事你是否还告诉过何人?”皇太孙不太自然的问道。
解缙是一个聪明人,当然知道他的意思。可毕竟牵涉的是自己的父亲,皇太孙还是不得不有这番掩饰而不把话说的太透。
“此事只有负责审问的锦衣卫千户等几人知道,卑职已经命令他们在事情没有查清楚之前不得声张,这个还请殿下请放心。”解缙也确实明白皇太孙的担忧。虽然太子看过那封密信,但还有几个人也同样看过密信,不能仅根据这个就推测太子参与了此事。而且,也不能排除有人陷害太子。何况,知道实情的司马隆等人已经自杀了。如果此事被张扬出去,恐怕不但对太子不利,而且还将引发朝廷更大的混乱。
“我这就去问父亲,事情应该会水落石出的。”说完后,皇太孙便立即到前院拜见太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