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四爷是皇帝
繁体版

第六十九章:苏文塘是什么牛马?

    应天府内,苏文塘亲近的人都在为他担忧着。

    但比他们更担忧的却是内阁首辅杨士奇。

    他恍惚间想起了自己更换的这次童试考题。

    “论格物致知……”

    “什么?阁老你刚才说什么?”

    内阁中七位内阁大学士正在开会商议下一个季度江南的税收问题。

    而听到杨士奇的喃喃自语,众人顿时好奇起来。

    “哦,没什么,小事而已。”杨士奇假装淡定,面色平静。

    和杨士奇一同称为三杨的另外两杨听到杨士奇的话,立刻便面色怪异起来了。

    他们和杨士奇是老同事了,甚至较为年轻一点的杨荣还算是杨士奇的半个弟子,亦师亦友。

    “阁老若是疲累,这会就稍后再议吧,江南赋税之事到也不急于一时。”

    三杨中较为老成的杨溥看出了杨士奇眉宇之间的担忧和烦恼,提议将会议延后。

    杨士奇立刻摇头:“江南的赋税问题更重要,不能因我耽误,继续吧。”

    内阁众人听了这话,便也就继续把会议给进行了下去。

    杨士奇也确实打起了精神,没再显出担忧,但会议一结束,杨士奇便看向了贡院方向。

    内心又是忧虑了起来。

    “这题目,苏文塘能过吧?”

    ……

    此刻,应天府贡院中。

    “论格物自知?”

    无数考生看着面前的考题陷入了沉思。

    这题……很偏啊!

    偏的相当的远!

    参加童考的大部分都是初读四书五经的儒生,当然也有通读了十年二十年的,可关于这格物致知还真是没多少人研究过。

    为什么?

    因为这属于程朱理学的研究范畴,换而言之属于是程朱学问的重点了。

    就好像大家学的是高中的方程式,结果要做的题目却是大学里的微积分。

    这做个屁啊!

    这难到天上去了!

    无数考生大眼瞪小眼,十分茫然。

    而苏文塘同样属于这些瞪着大眼的考生之一,但随后他的眼神反而怪异了起来。

    格物致知,这四个字他前世经常听人说,前世谁不念叨两句国学啊!

    什么格物致知,什么知行合一,张口就来。

    但是你要说到底什么是格物致知,他出自哪里,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问十个有十一个不知道。

    总之这题真的很难,不止现代人不知晓如何破题,贡院内的学子如今也抓破了脑袋。

    不过对此程朱一脉却是微微笑出了声。

    就例如茅厕旁的马良才便是看着试卷轻轻微笑,然后止不住的得意大笑。

    “哈哈哈,天助我也!”

    这题目不是手拿把掐!

    格物致知!他倒着都能明白怎么回事!

    学程朱理学的人谁不学这个啊。

    不要太简单好不好?

    格物致知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的《礼记·大学》

    本意是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这也确实是程朱一脉最重要的观点之一。

    朱熹认为通过研究万事万物,便能获得知识,那怎么样才叫做研究万事万物呢?

    用看,用触摸,但最重要的是从书本上通读!

    只要多看书,便是在格物致知,便能通晓领悟世间大道!成为上古圣贤一样的人物。

    程朱一脉的学子确实是这样践行的,而且在当代他们也有很多优秀的例子。

    如大儒宋濂,如方孝……,如杨士奇!

    一个是帝师!一个是……不提也罢,一个是如今的内阁首辅!

    只这三个人,就让程朱一脉充满自信。

    天下读书人,除我程朱一脉,有谁可战?

    到是有一些心学的学子想要反驳程朱一脉的格物致知,因为心学奠基人陆九渊,便曾经反驳过格物致知这一道理。

    只不过论据不清,反响不大,没有很好的说明多读书未必就能“致知”。

    以至于,如今心学一脉人数稀少,十分可怜。

    这情况一直到王阳明将心学推向巅峰,明朝的心学一脉才开始由衰转盛。

    但如今,王阳明可还没出生呢。

    贡院内,一个个程朱学子开始奋笔疾书,神采飞扬,他们已经确信,这次童试的前二十名都是由他们程朱一派的人包了!

    根本没压力啊!

    难道还能有人出来推翻这考题?

    如果这考题不被推翻或者辩驳成功,他们便是此次童考的赢家了。

    马良才沉稳的呼出一口大气,眉宇之间闪烁着十二分的自信。

    “此次!我马良才定能名动应天府!”

    拼爹算什么!?拼自己才是王道!

    从今以后,不再是提到他马良才,别人立刻想到他礼部右侍郎的爹。

    而是提到他爹,众人立刻想到他爹有他这么牛逼一儿子!

    马良才龙飞凤舞,笔走龙蛇,刹那之间有如神助!

    “呵,苏文塘?今日过后又是什么牛马?”

    这些天内,应天府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鬼消息,说那什么茶楼老板是未来新圣?

    扯淡!

    未来新圣注定是他马良才才对!

    而苏文塘的小隔间内,苏文塘眼睛瞪大,到不是因为论格物致知这考题太难了些。

    只是单纯因为这题撞到了阳明先生的枪口上了而已。

    后世人知晓格物致知这四个字,至少有一大半是从阳明先生格竹的故事中来的。

    传闻,王守仁在家为母守丧的时候,看到了朱熹注疏程伊川的一句话:“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

    他顿时眼前一亮,研究圣人的方式,这个方法似乎就是格物,如今看到朱熹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看来这个“理”果然是“格”出来的。

    既然“一草一木”都有“理”,那王阳明便很干脆的开始了尝试,试试看能不能“格”道理来。

    于是便有了后世异常出名的“格竹”之事。

    王阳明拉着自己的同学一同格竹。

    两个盯着竹子从早看到晚,王阳明的同学只撑了三天便撑不住了,而王阳明一直坚持了七天七夜。

    结果最终没得出什么道路,反而是大病了一场。

    至此王阳明猛的明白过来,格物未必致知!

    只是光盯着一样东西去看,去感悟,最终得到的只是一场空,就如一直读书,只盯着书中的事物去看,什么也得不到。

    唯有去做,去实践,去行动,去反思,才能真正得到知识。

    譬如格竹,要知道它属于哪类植物,生长环境,纲目品种,以及有什么生长规律,这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如果只是去看他,一辈子也不会明白这些。

    但当那你在实践行动中,知晓了事物的本质,再去探究哲学层面的“理”,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这便是知行合一的由来,是阳明先生再格竹之后得到的感悟。

    而这一道路,则是颠覆并改进了格物致知这一观点,甚至是使其得到了真正的升华。

    因此这一题,对得到了《传习录》精华的苏文塘而言,是真正的撞在了枪口上。

    不写出点震撼世人的东西出来,都对不起出题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