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四爷是皇帝
繁体版

第六十二章:唯二圣而已。

    朱棣和朱高炽还没反应过来,大眼瞪小眼。

    “有刺客!”

    刷刷刷!门外门内都被这一声喊叫给惊动。

    朱高燧带着一大票锦衣卫冲了进来,自从纪纲被派去做事后,跟在朱棣身边守卫的便是他。

    “刺客在哪!?”

    朱高燧环视一圈现场后,满面疑惑。

    “没有刺客,只是老和尚受了些许惊吓。”

    朱棣看向朱高燧,摆摆手让他退下。

    朱高燧疑惑着收刀后,挠着脑袋的走了出去,同时还看了眼好像受了某种刺激的姚广孝,心中想着。

    这老和尚怎么了?突然怪叫?失心疯了?

    朱高燧走后,姚广孝才缓缓的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他眼神略有些呆滞,但看着空无一物的双手,又是叫了一声,接着赶紧去找被他不小心他丢掉的传习录。

    半响后找到了书,死命的抓在手中,视作珍宝。

    “怎么了老和尚?你痴呆了?”

    朱瞻基在姚广孝眼前晃动双手,疑惑的看着他。

    姚广孝已经恢复大半,淡淡笑着,拨开朱瞻基的双手。

    “小僧本以为我已知天意,能通神,却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这世界终究是奇人多。”

    朱棣惊奇:“这书上写了什么?”

    “知行合一,致良知,通天之路啊。”姚广孝摇摇头,赞叹写书之人。

    “什么意思?老和尚你讲话就讲清楚一些,不要神神秘秘的。”

    朱棣听不大懂,只感老和尚在打哑谜。

    姚广孝摇头笑着:“这是圣人之言,皇上不必知晓。”

    朱棣一听,脸色黑了下来。

    怎么就圣人之言了?自己还不必知晓?这好像说的自己没有慧根一样。

    自己也是跟随大儒宋濂学过不少东西的,这世上有什么是自己不懂的?可笑!

    “拿来我看。”朱棣伸手。

    姚广孝有些犹豫,若是其他东西他给了也就给了,甚至是自己的性命也无所谓,但这本书……

    “朕还没那么小气,若是真看不懂也不会毁掉。”朱棣说道。

    姚广孝这才放心下来,点头把书交给朱棣。

    朱棣接过书翻了翻,眉头越皱越深,说实话他确实看不太懂,只是隐约感觉这书有些门道。

    大概比朱子要厉害一些?

    老实话朱棣不是文盲,可是他也不是专门研究学问的。

    能看个半懂已经很厉害了。

    “确实有些门道,是某位大儒写的吧?”朱棣开口说道,然后问向朱瞻基:“小兔崽子你从哪里搞到的?”

    朱瞻基懵了懵,想着要不要和朱棣说,因为从老和尚的话里,他能知道,这书很厉害。

    大儒?这也不是是大儒写的啊,是他便宜大哥写的,至少自己是从他书桌上拿的。

    想了一会后,朱瞻基还是如实说道。

    “是从大哥书桌上拿的。”

    朱棣一惊,连忙问道:“文塘的书桌?”

    “是的。”

    朱棣呆住,有左右看了看书中内容。

    “那书中的阳明先生是苏文塘的代称?”

    “那我就不知道了,他不就喜欢搞一些这种笔名吗?搞不好这次也是。”

    朱瞻基说的是苏文塘写四大名著用了四个笔名,一本书一个,那这本书如果也是他写的,那书中的阳明先生肯定又是一个新笔名了。

    “阳明先生,大善!”

    姚广孝笑着说道。

    “老和尚那你和我详细讲一讲,文塘这写的是什么啊?”朱棣一听这是苏文塘写的,顿时来了兴趣。

    看老和尚这么说,这不是普通的作品啊,至少不是小说那样用来娱情娱民的通俗之作。

    “若这真是苏文塘写的,那此人大概真的是天生圣人了。”

    姚广孝感慨了一句,若真是如此,那天生重瞳的上古圣人或许也是真的了。

    生而为圣,年纪轻轻就走上了一条通天圣路。

    苏文塘此人,现在就已经不可估量了!

    “皇上可知朱子之言?”姚广孝没有明说苏文塘书中内容,而是问向朱棣。

    朱棣点头:“知道一些,朱子之言不外乎“理”之一字。”

    “既然皇上知道,那苏文塘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彻底的补全了如何达到“理”之一道!”

    心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程朱理学的补全,但在某些方面又彻底超越了“理”的概念。

    所以他既是程朱理学的补全,又是超越颠覆程朱理学的又一儒家巅峰。

    心学并非王阳明独创,而是王阳明的补全,在程朱理学发展之时便已有心学的改变,但这些心学的创始人始终不能将何为心学给系统的整理出来,以补全和跨越。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为历代儒客推崇。

    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

    而正是在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这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王阳明就是心学历史上最重要的那块拼图,是在他手中将心学发展到了真正的巅峰,成为后儒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圣人。

    世人总说中国有两个半圣人,但这并不客观,两个半圣人为孔子,阳明先生,以及曾国藩。

    从儒学方面去说,孔子是儒家的上古奠基人,毫无疑问是地位最高的一位圣人,阳明先生则是补全了心学并将其发展到了儒学的又一巅峰,打开了儒学的眼界。

    而曾国藩?

    他远远不够这个资格!

    而且中国的圣人何止两个半!儒家历史上的圣人远比世人想的要多,只是众人下意识的会忽略到而已。

    例如朱熹,他毫无疑问是圣人之一,只是放到如今看来,朱熹的学问弊端大于好处,自然被世人摒弃。

    但他对儒家的贡献确实很大。

    但无论如何,孔子和王阳明一前一后,确实达成了儒学历史上两大巅峰。

    这是毫无疑问的。

    “如此厉害?!”朱棣听到姚广孝的话,立刻瞪大眼睛。

    “小僧也很难用言语去形容这本书的中说蕴含的智慧,但我知晓,若是这书能公开,程朱一脉必有许多人会崩溃,天下读书人有将多一条新道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