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的四爷是皇帝
繁体版

第四章:小崽子懂我!

    “小掌柜稍等,我这老头子就是想找人聊聊天,陪陪我这老头子可好?”

    朱棣眯眼看着苏文塘,就如同一个普通的半老老人一样。

    在古代,如朱棣这样五十多岁的老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

    已经半只脚就踏入了棺材,这年岁还能出来闲逛,那可以称的上是人瑞了。

    苏文塘虽然不知道面前这个黑衣老头到底多大年纪,但是看着还精神,如果好好养着或者还能多活个十来二十年。

    但到底是老人嘛,苏文塘这人别的不说,尊老爱幼是最在行的。

    毕竟前一世,真正能拿出大钱的恰恰就是老年人。

    苏文塘无奈的点点头:“好吧,那就陪您聊聊。”

    朱棣身后站着的纪纲看着苏文塘这有些无奈的表情,眉头一跳。

    这大明朝不知道多少人想要求见皇爷和皇爷聊上两句,皇爷全都不见,结果这小子居然还挺无奈。

    “老爷子,咱们聊点什么?”苏文塘自己就倒了杯茶,慢慢喝了起来。

    五十两银子的碧螺春,这东西可是真贵,尽管是通过系统抽出来的制作方法,但能蹭依旧还是要蹭的。

    朱棣没在意苏文塘这种随意的态度,反而感觉苏文塘这个小侄孙更有意思了。

    自从当上皇帝,不管是自己的儿子们,还是孙子们都不太敢和自己太过亲近。

    甚至就是瞻基这小子,最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表面上开始和自己有些陌生了。

    “说点啥,唔,这是得好好想想。”朱棣捋着短胡须,眼珠子慢悠悠的转着。

    “不如就聊聊当今的皇上怎么样?苏掌柜你觉得当今皇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朱棣一对黑眼珠,直勾勾的盯着苏文塘,许久不泛波澜的脸上也透出了些许的紧张。

    这十年皇帝说实话,他自认当的不错,文治武功都称的上的一个好皇帝!一个有能力的好皇帝。

    修永乐大典,功在千秋!

    远征鞑靼,保大明边疆永固,同样功在千秋。

    以及之后已经初步定下的迁都顺天府,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

    但虽如此,却总有一件事卡在朱棣自己的咽喉内,偶尔忙完朝事,就会茫然的看着皇宫大殿内的建筑。

    靖难之事,自己没错!

    但终究当了皇帝,篡了大哥一脉的位。

    说出去不好听,心里也不好受。

    这样的念头,偶尔想,到不经常,一想起了,朱棣就去黑衣和尚姚广孝那里听两段经文,也就好了。

    但现在,直面苏文塘这个大哥一脉的后人,心里到是真有些莫名的紧张。

    苏文塘喝了口茶,看了眼面前的老人,有些奇怪这人怎么会想者谈论皇帝。

    这年头,妄议朝政都是大罪,更别说直接谈论皇帝了。

    不过就在这件雅间,也没外人,那个黑脸侍卫看着也不会泄露秘密,随便说说估计没事。

    苏文塘也就放开了心,开始闲聊。

    “当今皇上?我觉得当今皇上吧……”

    “怎么样?”朱棣有些忍不住,问出了声。

    苏文塘咕嘟嘟的把口里的碧螺春咽了下去,然后才不紧不慢的开口说话。

    “华夏帝王中,也少有人能够与之相比!”

    或许这话有稍显夸大的成分,但在苏文塘心中,朱棣便就是这样一个皇帝。

    秦始皇是千古第一帝,汉武帝帮汉人扬名,唐太宗更是让华夏成为万朝来邦的巨大帝国。

    但朱棣却也不遑多让。

    其他的苏文塘了解的也不多,但唯有一句。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朱棣是坚定的守护者,执行者!

    迁都顺天府,改为北平,便是坚定的守护家国河山的象征。

    古来帝王,不知多少强者,但能真正做到守国门,死社稷的却是真的不多。

    因此,称朱棣为千古一帝,也并不为过。

    “当今皇上,能比肩唐皇,汉武。”

    苏文塘不偏不倚,对朱棣的评价,虽然只是他自己内心的评价,但却也代表了后世人对他的影响。

    这确实是一个能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皇帝。

    朱棣听到苏文塘的评价后,身体止不住颤抖,手脚,胡须都在抖动。

    这一刻他看向苏文塘,如同在看知己。

    这小崽子懂我!

    朱棣从不觉得自己夺了建文的位子有什么过错,无非只是有些愧疚自己大哥而已。

    建文当皇帝,搅的天下大乱,那自己就替他好好管管这天下!

    “当今皇帝真能当的起如此评价?”

    苏文塘夸的太狠,以至于朱棣都不相信了。

    这小崽子不会是怕说些不好听的,自己转头去官府告状吧,这才编排成这样。

    “多少也有些缺点,但问题不大,自古以来哪个皇帝没点缺点。”

    苏文塘想了想,随意说道。

    毕竟他这真不是假话,心里就这么认为的。

    “修永乐大典,这事对后世影响很大,若是再过个几百年,后世人便能知晓这大明盛世,用来研究大明历史、风俗、文化,很有好处。”

    “对对对!确实如此!”

    朱棣连忙给苏文塘在倒一杯满茶。

    苏文塘这话,是真说到他心坎上了。

    确实!修永乐大典,那可不是为了好大喜功,便是为了后世人着想的。

    太子天天吵着说修建永乐大典开销巨大,他懂个屁!

    这都是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对草原用兵,虽然有些穷兵黩武的嫌疑,但也是大好事,如今北方草原虽然分裂,但却潜力巨大,如果不打趴了他们,随时可挥军南下,对大明造成祸患。”

    苏文塘想到的后世女真人入关,这一只人数并不多的草原部落,若是能在崛起之时就掐灭,后世的明末至少也能少一分隐患。

    所以朱棣对草原作战,无论从当下还是长远来看,都是功劳巨大。

    “小掌柜说的不错!那些草原部落就该狠狠的打!打到他们臣服,不敢再南下掠夺。”

    朱棣长长的吐了口大气。

    好!

    今天这一趟来的对了,没想到自己的后代不理解自己,大哥的后代反而理解。

    这他姥姥的,简直没法说。

    朱棣长久以来憋在内心的苦闷,算是化解了一点,同时看向苏文塘的眼神越发满意。

    大哥的这个后代,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