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95:从馒头店开始
繁体版

第38章 老刘有颗敏感的心

    老刘仍在沉思。

    刘向前以为他不愿意,说道:“这扁馒头做出来,还有另一个好处!它长得和正常馒头不一样,是专门用来做馒头汉堡的。有人问了,咱说这扁馒头是特制的,做工麻烦还占地儿,一个值三毛!”

    听了儿子嘴里的“馊主意”,刘国强哭笑不得。这破孩子,还挺会糊弄事儿!

    “老二你的歪理就是多!”

    吐槽了儿子一句,刘国强说道:“既然是何医生提的建议,那肯定有道理,人家毕竟在商都吃过正牌的洋快餐。你做扁馒头的想法能解决问题,很不错。我是在想,你说的那个扁馒头该怎么做!”

    嗨,同意了你早说啊,我以为老刘你在打退堂鼓呢!浪费我不少口舌。

    成功地把老刘的注意力,从面团软硬转移到扁馒头上,刘向前得意。看来自己这招乾坤大挪移使得不错!

    随即又听刘国强说道:“但这一块面能出五屉馒头,全做成扁馒头太多了。你今天馒头汉堡能卖出一百四五十个?少在这里给我好高骛远!能卖出去十个就谢天谢地了!”

    呦,好高骛远,老刘今天说话都用上成语了!

    看来老刘数学虽然不及格,语文学的还是蛮不错的!

    啊呸呸呸,不错个屁!前两天还把鼠目寸光说成老鼠眼!

    估计是不知从谁嘴里听了这么一个词儿,就跟我拽上了!

    “您怕啥?反正现在每天馒头都不够卖。做馒头汉堡用不完的话,您直接当正常馒头卖得了!少不了您的钱!多做点儿扁馒头,总比要用到时发现不够了强!”,刘向前极力打消老刘的顾虑,又出“馊主意”。

    听老二提及这两天的生意状况,挠到自己痒处,刘国强心情舒畅。

    对老二的“馊主意”有点心动,但还是嘴硬道:“五屉太多了,一百四五十个,你肯定用不完!别给自个儿找那么多麻烦!”

    小刘老刘一番拉扯,最终决定揉两屉扁馒头。另外三屉仍做成正常馒头,毕竟加水试验还需要对照物!

    揉了十几个扁馒头,刘国强看了看正往笼屉上摆馒头的儿子,又来了问题,“这馒头揉扁了,占地儿大。你每屉还放30个,摆的稍稍不整齐,那不得粘一块?

    刘向前直想翻白眼,吐槽道:“爸,您这就是瞎操心!馒头皮儿之间粘一点儿,咋了?又不影响吃!”

    “您做几个馒头,又不是做啥艺术品!干嘛那么较真儿,非得保证每一个馒头蒸出来都圆溜溜的,一点皮儿不粘?”

    这个问题刘向前早就想提了,笼屉里馒头摆的太稀,两个馒头间的距离太宽!

    每层笼屉完全可以摆得下三十五六个馒头,这样醒发后确实会有一部分相邻的馒头间产生粘连。

    但注意,会产生这种现象的只是一部分,而且粘住的地方只有指头肚那么丁点儿大,对卖相没啥太大影响。

    每屉多摆五六个,一笼馒头就能少摞一两屉,可以减少蒸制时间!

    蒸馒头时,水蒸汽顺着笼屉一层层从下往上爬,下面先熟,上面后熟。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进蒸笼那段,上层先熟下层后熟的理论,放馒头店里不适用。

    一笼馒头蒸半个多小时,完全是为了保证最上面那几层能够蒸熟。

    在家庭中蒸馒头,蒸笼小,上汽后一二十分钟足矣,哪里用得着半个多小时?

    少摞一两屉,可以缩短几分钟的蒸制时间,减少能耗!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重作用。笼屉层数摞的少,更易使馒头上下层间的醒发程度保持均一。

    水蒸汽上行是需要时间的,一般来说上层馒头的醒发程度会比下层要深一些。七八分钟内蒸汽上到顶层,才可保证无恙。

    近两天每笼馒头蒸十五屉,比往日多了三层。得提前往炉子里多下煤,好把火烧得旺一些,保证蒸汽量。

    不这样做,上面几屉馒头容易出现“碱小”的症状。万一出岔子,那乐子可就大了。多做的三屉馒头还不如不做,那样反倒省劲儿又省心。

    见儿子对做馒头的态度不认真,满心的瞎糊弄,刘国强出言教训:“你懂啥,咱们馒头店能够做下来,靠的就是质量!馒头摆的太密,挑剔的顾客会说闲话!”

    “靠啥质量?之前店里不管是“碱大”的还是“碱小”的馒头,你又不是没卖过!那时候也没见你谈质量!”,刘向前毫不客气地反驳,语气中嘲讽拉满。

    刘向前认为老刘这明显是在狡辩!现在你老刘开始谈质量了,劝你接受“换新”承诺那会儿怎么犹犹豫豫的?还打了我几擀面杖!

    刘国强听着老二的话,感觉受到了侮辱。

    他自己难道不想让蒸出来的每个馒头都不出问题吗?

    可自己已经尽全力做好能做的一切,却仍旧避免不了意外发生,他能怎么办?

    想他刘国强花费巨资拜得名师,学习馒头制作技术。

    开店以后,为了做好馒头。刘国强每天兢兢业业,磨练手艺,不敢懈怠。辛苦没有白费,一个个小小的馒头在他失业后撑起了他自己,撑起了他的家。

    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厂子倒闭,刘国强失业,简直是一道晴天霹雳。

    做馒头不仅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刘国强的精神支柱。

    为此刘国强受了多少冷言冷语,历尽多少苦难艰辛?他怎能对做馒头不较真儿?因此很难接受儿子在馒头制作上不严肃、一心糊弄的姿态。

    教训老二两句,却被儿子拿自己往日的过处讥讽。别人嘲我笑我就算了,你刘向前吃的用的,哪一样不是靠我卖馒头赚钱买来的,也敢这么说?

    一时间,刘国强心里是又急又气,愤然道:

    “你这兔子孩子,知道个屁!”

    “咱们店里的馒头一个二两一,你知道菜市场那家的馒头一个多重吗?二两!这就是质量!”

    刘向前没在意老刘的语气,以为是理亏之下的恼羞成怒。

    听到店里一个馒头重二两一是这么来的。刘向前心道:破案了,我说二两一这个数字怎么怪怪的,不整齐。原来是你老刘为了抢生意,自行加码!之前还以为是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呢。

    老刘继续讲他提高馒头质量的道理。

    “他们家的馒头摆的挤,有时两个馒头粘一块都快成一个了!有顾客向我抱怨!所以咱家的馒头才要摆的开一些,保证每个都圆溜溜的,在卖相上把他们比下去!这也是质量!”

    “不这么干,咱家馒头店刚起步时咋会有生意?就凭以前在饮料厂食堂做出的那种玩意儿吗?”

    “很多住的远的顾客宁肯绕路,也愿意跑咱们店里买馒头!这靠的是啥?靠咱们家的馒头卖相好、分量足!只凭咱们店附近住的那点儿人来买,咱们家早就饿死了!”

    倔强老刘,永不服输!

    刘向前见暴躁老爹这会儿情绪激动,大谈特谈馒头的质量问题!说起话来跟连珠炮似的,根本不给自己插话的机会,有些懵逼。

    不懂老刘反应为啥会这么大,这是碰到他的什么逆鳞了?

    不就是被儿子讥讽了两句么,老刘就一副要吃人的样子。至于吗?这么大个人了,内心也太敏感了吧!

    想想老刘往日的表现,他好像一直这样。一提做馒头怎么怎么着,老刘就跳脚。前两天问他为啥卖馒头不干别的,老刘反应也挺大。估计是在外冷言冷语受多了,在家人面前特别敏感。

    原主内心貌似也挺敏感,进城上学后,因为衣着、口音、生活习惯等与城里孩子不一样,经常受到排挤,性情大变。想融入集体,却总觉得格格不入,整天瞎琢磨,心思放不到学习上,因而成绩一落千丈。

    这农村人想往城里挤真不容易啊!不仅要过经济关,还得过精神关。想想都脑壳疼。

    还好自己前世家里人心都宽,容易知足。也没啥非得和别人比一比,拼死拼活往城里钻的劲头儿。一个个吃的心宽体胖,活的没心没肺,过得平安喜乐,宁死不当卷王。

    家里人均卷王的话,也养不成自己这随遇而安的性格,和同是乐子人的周叔见了两面,便对上眼儿。

    换个有追求的哥们儿重生了,发现自己初中上一半儿,因为打个架被学校开除,导致整天被老爹按在馒头店里揉面团。早不干了!

    不知能搞出多少骚操作。

    不把学校折腾的乌烟瘴气,这事儿没完。拍自己黑砖那小子也别想好过。

    即便真想搞好馒头店,那也得立足长远,做个五年规划,十年目标什么的。

    哪像自己?重生后定下的第一个目标,竟然是添置一台和面机……

    寒碜!

    现在搞这个馒头汉堡的项目,也非什么早就胸有丘壑。

    起初自己只是想在王大爷跟前臭显摆显摆,指望能每天多卖出一两个馒头。如果不是静姐这个厨房小白提建议,都想不到自己做馒头汉堡对外销售。

    嗯……不对啊。

    自己重生后,好像也卷起来了。已经连着两天早上没补觉,这可不对劲儿。难道我受环境影响太深,逐渐有了卷王化的趋势?

    唉……好难……不能再瞎想了。

    琢磨一番老刘的心理后,刘向前跟个鹌鹑似的,不敢动,不敢问,也不敢说。免得再触动老刘那颗敏感的心。

    等刘国强情绪平复,冷静下来,刘向前小心翼翼的开口,说出了无奈之处:“这扁馒头是用来做汉堡的,稍微沾一点儿不打紧。再说一屉不让摆三十个,咱店里的笼屉也不够啊!”

    刘国强沉默了。

    笼屉不够用,这个理由很强大,也很现实。就像自己厚着脸皮卖“碱大”“碱小”的问题馒头一样。

    刘国强不说话,刘向前把不准暴躁老爹的脉,不敢多言,万一触了霉头那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一时间,小小的馒头店里说话声消失,只有干活产生的各种声响。

    题外话:这章三千多字,有点儿晚了,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