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95:从馒头店开始
繁体版

第17章 传承与反思

    “想啥美事呢?你以为买馒头的都是傻子?水加多了面软,馒头蒸出来就扁了。这都是国营饭店老师傅教的,能乱来吗?”,刘国强对儿子不靠谱的想法嗤之以鼻。

    “那咱们也得试一试!那加的是水吗?都是钱!”

    “我说你这孩子,怎么整天净想歪门邪道呢?瞎整把名声坏了,没人上门,有你哭的时候!下午满嘴海尔砸冰箱,现在满脑子做奸商!”。

    刘国强语气严厉起来,拿起了做父亲的威严,对儿子的不良思想进行批判。

    “踏踏实实做生意,不要总想着走捷径!”

    “我说的是适当多加水,没想可着劲儿往里加,我又不是傻子。”,面对气势强大、正义感十足的老刘,“奸商”刘向前有些心虚,小声辩解了一句。

    接连两个建议都被老刘否决,刘向前心里多少有些郁闷,失去了聊天的兴趣。

    沉默之中,父子二人一起揉好发面,又把制作间归置一番,一天的工作结束了。

    洗漱之后,二人各自回房间睡觉。

    今日的刘向前身体虽然疲惫,大脑却很清醒,躺在床上睡不着。

    不由得琢磨起店里添置蒸笼与提高加水量这两个事情来,不明白自己明明是为店里发展着想,提出的中肯建议,刘国强为什么会拒绝。

    是销量没提高吗?还是钱它不香了?老刘没有一丁点儿生意头脑!

    刘国强做事情一直瞻前顾后,总是担心出问题了会赔本,不愿意承担风险,不是做大事的料。

    可是思及老刘的出身和家庭状况,又觉得他的行事风格能够理解。

    一来是刘家的家底儿太薄,经不起风浪,行事自然趋于保守。

    上有老下有小,这是中年人的悲哀。

    尤其明年大哥刘向海高考,真考上了大学,学费和生活费是一大笔支出,老刘得提前做准备。

    二来老刘家没有做生意的家传,往上翻三辈老刘家都是最最普通的农民,也没出过什么能人。

    家里人虽不少,却连个生产小队长都没混上,更别提做生意了。

    做生意是需要有些家传的,上一辈有人出去闯过,见过,和外边的人打过交道,才能知道话该怎么说,事情该怎么做,懂得最基本的社交礼仪和说话技巧。

    在家庭中有这种开过眼界的人在,言行举止间自然会对后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后辈出去闯荡了,也能够提出靠谱的建议。

    老刘家代代都是农民,刘向前的爷爷一辈子到过最远的地方,可能就是河阳县城了。

    眼界只有这么宽,能教给子女的人生经验,可能只有好好种地,努力干活,做人要有良心,不要犯事这些了。

    普通农民家庭抗风险能力低,家风自然偏保守。

    至于社交礼仪、说话技巧之类的,自己都没有,谈什么教育下一代?更遑论生意经了。

    不要小看社交礼仪、说话技巧,这其实是一种书本上不会教的知识。

    单说社交礼仪,前世刘向前就曾闹出过笑话。研一的时候,实验室的一个讲师,给刘向前同届的几个新同学接风。

    在饭桌上那位讲师点菜前,问大家有没有忌口的?

    刘向前当时没听懂,只感觉这位老师人太好了,吃个饭都要关心一下同学们的口味。

    感动之余,觉得自己不能辜负老师的这份关心,刘向前傻不拉几的说了自己不喜欢的食材。

    半年后饭局参加的多了,刘向前才明白怎么回事,尴尬的能用脚指头抠出个两室一厅。

    点菜前问有没有忌口,其实是在问桌上的众人有没有民族同胞?有的话就不点猪肉了。

    谁有功夫关心你的私人口味?

    刘向前从此吸取教训,遇事绝不先开口,看看别人的反应再说,以免自己再闹出什么笑话。

    再谈说话技巧。

    前世刘向前工作后有次和同事一块驾车到津门出差,刘向前车开的不快。

    同事说:“你开车真稳当!压着八十码的经济时速。这样既省钱,安全又有保障,不像咱们办公室的小洪。他开车跟飞一样,就没低于过一百码!”。

    刘向前以为老同事在夸他,有些沾沾自喜,一直保持八十公里的时速。

    过了一会儿,老同事催他开快一点,今天早去早回。

    刘向前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人家不是夸他开车稳,是嫌他开车慢……

    这说话的弯弯绕绕也太多了,城市果然套路深。

    不懂得这些东西,想要在市场经济下发展起来,免不了跌跌撞撞,在学习中前行。

    刘国强已经是兄弟几个里面最能折腾的了,先是跑进县城进厂做帮厨,厂子败了,又自己捣鼓着开馒头店。

    刘向前其余的叔叔伯伯们以前都只会种地,改开后花钱的地方多了,农忙之余得找营生。

    大伯和二伯跟着村里的能人到处跑着干建筑,这个干建筑并不是去城里上工地盖大楼,而是跟着村里的能人给附近农村庄户人家盖房子。

    四叔农闲期间去做装卸工。整天在镇上的几个工厂门口等活儿,不算厂里职工。工厂进出货,需要装卸车时会找人帮忙,按吨给钱。

    五叔嫌这些活儿累,找奶奶娘家那头的一个舅舅学了“扶扫帚”,到处赶集去叫卖。

    这门生计是这样的,田里种点儿高粱,脱粒后,高粱穗那几节能做各种扫帚,有扫地用的,也有用于刷锅或者打扫案板的小扫把。高粱杆子能做成“拍子”,厨房里用来放烙饼、馒头包子之类的主食。

    刘家兄弟几个干的基本上都是出力活儿。

    脑海里跳过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刘向前忽然摇头,哑然失笑。

    自己嘲笑老刘不会做生意,分析出一大堆他的行为原因,觉得老刘家没有商业基因,但是自己呢?

    自己前世同样出生于一个最普通的农村家庭,也没有类似的家传。哪里来的自信鄙视他们?

    自己所考虑的一切,全部建立在对后世二十多年的见闻上。

    自己想要把馒头店做大做强,就真的能做大做强吗?这是否也是一种错觉,就像后世名梗“她喜欢我”一样。

    提建议只靠动嘴,没有实际行动,是典型的眼高手低,嘴强王者。

    老刘做的,不对吗?可能不会全对,但至少不是错的。家庭抗风险能力低,行事保守是一种必然。

    自己或许是沉溺于重生者的身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一来前世自己并非什么社会精英,混帝都时也是个宅男,每天两点一线,不是在公司就是在出租屋,社会阅历并不丰富。

    二来重生到1995年后,自己对这个年代的了解还很浅显。

    重生十余天,基本上都呆在馒头店里,每天干完活就累的瘫在床上,只顾睡觉。

    对河阳县的了解,全部来源于原主记忆里的浮光掠影。

    伟人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自己的所作所为,何尝不是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呢?

    仔细想想,给店里加一套笼屉,有什么难的?骑自行车往市场上跑一圈就买回来了,自己却把它当做一件需要提前谋划的大事。

    想要和面时多加水,老刘顾忌馒头出问题。那反正每天都是自己和面,多给加半碗水,让老刘看看效果再说,不比空口白话的提意见强?

    或许应该改变的不仅是老刘,还有自己。

    反思之中,刘向前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