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墨烟
繁体版

第34章: 草木萧瑟

    “裘甫起义”,“庞勋兵变”,虽然激起了一时的波澜,但并未动摇大唐根基。

    王仙芝起兵三年,九次请求朝廷降旨招安,其意并不是想推翻大唐王朝;流寇式作战,犹如山匪,才最终失败

    然而,就在这时,黄巢起义的爆发如同一记重锤砸在了大唐的身上,让整个帝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黄巢,出生在冤句,他少年时渴望通过科举考试得以进入仕途,却屡战屡败,饱尝失败的苦涩。

    转而以贩卖私盐为生,不断积攒财富。

    当他目睹王仙芝的起义之后,心中燃起了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与王仙芝一样,黄巢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兄弟、子侄,聚集了数千人,响应了王仙芝的召集。

    他们手握兵刃,志在推翻朝廷,改变现状。

    黄巢投靠王仙芝后,二人凭着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转战在山东、河南地区,一路上所向披靡,无人可敌。

    然而,随着事态发展,黄巢与王仙芝之间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

    两人本是同道,但因彼此野心、意见又不统一。

    王仙芝的投降行为更是让两人的关系雪上加霜,彻底撕裂了他们之间的羁绊。

    一山不容二虎,黄巢自诩读过书,算是有学识有抱负的人。

    攻打郓州城时,站在风吹拂下的山巅,就曾豪言壮语一番:“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夺取城池,而是改变这个天下!”

    黄巢挥舞着手中的长剑,心中燃烧着对正义的渴望和对腐败统治的愤怒,声音如雷霆般响彻天地。

    起义军士兵们闻言纷纷振臂高呼,战意高昂。

    他们跟随黄巢,不仅是为了生计,更是为了心中的信仰。

    在这个乱世中,他们找到了一个信仰,一个可以拼搏奋斗的目标。

    黄巢目光坚定地注视着郓州城,对抗朝廷的决心坚不可摧。

    他心里清楚,这场战斗只是他们伟大事业的第一步,他们需要的不只是胜利,更是人心的归附和对新秩序的认同。

    在黄巢率领下,起义军如燎原之势,攻城略地,所向披靡,一路战功累累。

    他们肩并肩作战,相互搀扶,共同面对着朝廷的威压和敌军的顽强抵抗。

    当王仙芝惨死后,黄巢被众人推选为“黄王”,封号“冲天大将军”。

    此刻,他心怀重任,誓将这支起义军引领向前,不计牺牲,决意将他们的事业进行到底。

    内心的烈火早已熊熊燃烧,他誓要改变这个满目腐败的社会,赋予百姓自由和尊严。

    黄巢率领起义军继续与唐军交战,夺取濮州、沂州后,志在攻克东都洛阳。

    而当唐僖宗震怖异常,派兵增援洛阳时,黄巢明了洛阳兵多将广,起义军力不足,难以攻克。

    而长江下游唐军力量薄弱,于是,黄巢率领起义军南下进发。

    公元879年,黄巢率领起义军踏入福建,攻克福州,血洗城中地主与官僚。

    起义军的铁骑横扫而过,留下刻骨铭心的屠杀与毁灭。

    那年,广州城内,瘟疫肆虐,黄巢下令起义军休整两月。这段时间里,他驻足城内,等待着下一次的征战。

    两月过去,黄巢再度率领起义军北上。

    他自称“义军都统”,豪言要踏入关中。数十万百姓响应号召,涌入起义军之中,声势浩大,如狂潮般滚滚而来。

    至公元880年,黄巢带领起义军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击溃淮南节度使麾下名将张璘,随后跨越长江,逾越淮河,攻陷东都洛阳。

    沿途,农民们纷纷加入起义军,使其势力日益壮大。

    占领洛阳后,黄巢并未稍事停留,紧接着率领众军向西推进,攻克潼关,直逼长安。唐僖宗惊恐异常,匆匆逃往成都。

    终于,公元881年,黄巢带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城。这是一场席卷而来的暴风雨,唐朝震荡,黄巢的名号如雷贯耳。

    长安城内,百姓们心中洋溢着难以言喻的喜悦,他们纷纷聚集在街道两旁,迎接那些振臂高呼的义军踏入城池。

    尚让,黄巢麾下将领,庄严地面对众民,声音威严却充满慈悲:“黄王兴兵,唯愿匡扶百姓,绝不效仿唐皇之残暴。尔等可任意行事,无需畏忧。”

    言罢,义军士兵纷纷向民众散发财物,百姓欢呼声此起彼伏,如同燃放的烟花绚烂欢腾。

    那年,岁末将至,黄巢高升含元殿,正式登基为齐国君主,年号定为金统。

    唐朝高官,凡四品以上者俱被免官,而下品官员则得以维持职位。

    昔年,尚让荣膺太尉兼中书令之职,孟楷、盖洪则分别担任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

    而长安城内残留的唐宗室,却遭到义军残酷蹂躏,无一能幸免于难。

    黄巢纵横长安,建立大齐政权,然财源匮乏,空有名位却无实力为依。

    公元882年,唐军发动反击,黄巢麾下大将朱温败于唐军,遂归顺唐朝。

    唐僖宗奖赏朱温,封其为右金吾大将军,赐名全忠,以表彰其投效之举。

    此后,黄巢的起义军接连失利,只得退出长安。

    公元884年,黄巢率领千余义军,孤军退守狼虎谷。

    此谷,今日之山东莱芜区,乃黄巢起义之最后据点。

    大唐军队环绕其四,李克用率军正面猛攻,而朱温麾下之兵则从侧翼袭扰。

    绝境之境,汹涌而至。

    四载前,黄巢曾攻陷长安,唐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尽归其掌,唐僖宗遁逃,而巢则登基大明宫,建大齐政权,尊为皇帝,其威名一时无两。

    如今,他再度沦为那个一无所有的游荡者,无依无靠,犹如流寇。

    这番变故实在有如高楼宴客,一转眼高楼即倾。狼虎谷虽是易守难攻之地,然黄巢自知只剩下这千余人,翻盘之望渺茫。

    于是,在他有生之年的最后时光里,黄巢将一段心语留给了外甥林言:

    “自自乾符年起兵以来,我所图者不过剿灭奸佞之徒,匡扶朝廷社稷。

    如今功败垂成,这是自身无能之过,他人不可怨。不如顺势砍下吾的首级,向朝廷献功,或可保全你性命。”

    然而,大侄林言心存顾忌,当他欲开口劝阻时,黄巢已毫不犹豫地自手自刎,结束了生命。

    流寇的凶残本性阻碍了黄巢实现国家建立和政体建设的步伐。

    踏入长安之际,起义军放纵杀戮,残害官员、士人,肆意屠戮无辜百姓,抢掠财宝,纵情姦淫,罪恶行径无所不包,血刃舞动,群众纷纷沦为刀下亡魂。

    这一切,皆为黄巢自作自受之果。

    面对无奈现实,林言只得斩断黄巢头颅,意欲向朝廷投降。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林言尚未举起白旗示意投降,便已被突袭而至的官军所覆灭。

    不管结果如何,黄巢素有诗才,这是事实。

    年少时屡次落榜,怨望朝廷腐朽,感叹国家命运,因而有《不弟后菊赋》一篇,其中有云:“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诗句意境高远,勾勒出黄巢心中对乱世的愤怒和不甘。

    而黄巢少年时亦有一幅《题菊花》之作,更见诗家风范,其词曰:“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句掷地有声,意蕴深邃,彰显了他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

    而在他魂断狼虎谷时,他仿佛看到谷中风起,草木萧瑟,山崖上粉嫩娇艳映着金黄璀璨,菊花和桃花一同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