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449嘉靖的土木堡
繁体版

第五十五章 为国为明?为民!

    “那便让他们送。”

    “?”

    “我不止要让他们送,还要让两万骑兵都去送命。”

    “???”

    没有理会众人惊诧的反应,于冕缓缓说出计划。

    “首先,瓦剌人嗜财色成性,大部分瓦剌人一定会进入大同镇作乱。”

    “留在大同镇外驻守的骑兵,大概率不足万数。”

    “也先懂得运用半而击之,肯定也会防着被半而击之。”

    “当也先得知咱们大军出动时,一定会下令让全城大部分鞑子出城迎战。”

    “鞑子骑兵也不是神兵,也需要足够冲锋起势的广阔地带,否则骑兵的优势无法发挥,”

    “五万骑兵若提前出了大同镇,在平原上拉开了阵仗打,咱们无法力敌。”

    “故而,咱们能否将野战变为攻城战,重点便是能否在瓦剌人出城摆好阵仗前,让大军赶到大同镇城下。”

    这点大帐内的将领均认同,一起点头认可。

    “几十万大军先驻扎在西北山区,迷惑瓦剌的也先等人。”

    “同时大军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夜袭大同镇。”

    夜袭适合双方距离不远时使用,六七十里的距离,可不适合夜袭。

    “西北山区距离大同镇最近的地方,也有六十里有余。”

    “这个距离如何夜袭?”

    “六十里够了,步卒若是入夜便开拔,哪怕再慢,第二日中午也定然抵达大同镇城下。”

    井源不认可夜袭大同镇,在井源眼中,离步卒赶过去也没意义。

    “天黑还好,天一亮瓦剌哨兵定然发现大军。”

    “一上午的时间足够瓦剌人出城了,此计不通。”

    于冕再一次指向了大同镇三十里外的小山。

    “我计划的关键手并不是大军,而是骑兵。”

    “在此处埋伏的几千骑兵,于夜袭当日的午夜出发,率先在黎明时向大同镇奇袭。”

    “不求他们能多杀鞑子,只要啸营与阻挠瓦剌人出城即可。”

    “在大军赶到前,他们必须要在大同镇城下搅浑水,用命去阻挠鞑子出城。”

    “以防万一,大军内剩余的骑兵,也要加速赶往大同镇,争取第二时间加入战场,一同前去拖延时间。”

    于冕将手指重重的指上了大同镇上,道出了两万人的特殊点。

    “由于敌我战力差距悬殊,所以两万骑兵必须有必死的决心。”

    “哪怕往城门口堆两万的尸体,两万人也要拖到大军赶到。”

    “只要大军抵达大同镇城下时,城门口的战斗还没有结束、瓦剌大军还未顺利出城,”

    “提防半而击之的也先太师,定不敢让鞑子继续出城。”

    “野战也会变为攻城战,对于咱们明军来说,守城的鞑子不过尔尔。”

    “当然,我最开始也说,我不由兵法,此计可不可行,还交由众位决断。”

    于冕之话众将了然,大帐内爆发出了激烈的讨论声。

    “末将觉得于监正此计不错,定可大破鞑子。”

    “非也,非也,此计漏洞频出,不可取。”

    “先不说大军长途奔袭后,还能不能吓退也先,”

    “两万骑兵如何保证能拖够时间?”

    军帐不比朝堂,大部分将领说起话来没那么多顾忌,

    认可便赞,否认则贬。

    没那么多花花肠子与弯弯绕绕。

    “鞑子方面情报不足,这样做太冒险了。”

    “城外万一不止一万鞑子该怎么办?”

    “若有四万鞑子在城外驻扎,一万鞑子入城劫掠,咱们此举便是在送命。”

    “四万鞑子顷刻间剿灭五千骑兵,然后一波冲散跨夜急行军的大军。”

    “这不只是送两万骑兵的命,更是在送几十万大军的命。”

    众人说的缺陷于冕也想到了,于冕也知道不通兵事的自己,不可能短时间想出一个尽善尽美的计划,

    这个计划在提出前,于冕就知道它不成功便成仁,失败的概率极大,但于冕坚持要提出此计划。

    于冕此举最重要的,并不是直接去破敌,而是给大帐中增加一种声音——

    ——主攻派的声音。

    如于冕所料,有了自己带头,主攻派与主耗派爆发了争执。

    有争执,主攻派便会不断改进战术,最终商讨出一份更可行的计划。

    若是没有于冕带头,大帐中则只有主耗派一言堂,那大同镇百姓便彻底完了。

    现在,最起码于冕还有个念想,大同百姓有机会被拯救的念想。

    “于监正刚刚便说了,自己不由兵书,不合理便否。”

    “若是谁读过兵书,还同意此计,那兵书真是读入狗肚子了。”

    “打都没打,有什么好说丧气话的,若你们不敢带骑兵冲阵,让老夫去罢!”

    “老夫饱受皇恩恩泽,又食百姓血汗多年,如今为百姓献身,老夫死而无憾!”

    大帐内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大部分将领脾气都火爆无比,

    一时间,颇有一副变骂架的趋势。

    “各位,不要忘了咱们讨论的根是什么?”

    “咱们不是来对骂的,是要想办法拯救大同镇百姓。”

    “本驸马觉得,你们并没有说到重点上。”

    驸马井源打断了众人之话,这名最大的主耗派,现在要提出自己的看法。

    “现在大同镇在鞑子手中,只要冲垮一次鞑子的军阵,鞑子便不能像在广阔的草原上一样,后撤几十里再整军重来,”

    “若是也先真下令后撤重整,便是将大同镇拱手让还于我们,在大同镇彻底被劫掠干净前,也先大抵不会放弃大同镇。”

    “故而,在本驸马眼中,此战真正的关键在于两万骑兵,其是否有必死之心。”

    “哪怕鞑子五万大军提前布好阵型,两万骑兵用命去冲,也有机会冲跨鞑子一次。”

    “咱们只需要冲垮鞑子一次,不肯放弃大同镇的也先,大概率会直接下令放弃野战、回城守城。”

    “届时,敌我双方便陷入了攻城战的处境。”

    井源再次向于冕投出欣赏的眼光。

    “哪怕用本驸马的围耗之策,早晚也要与也先正面决战一次,想办法剿灭五万鞑子,”

    “若不剿灭瓦剌的五万骑兵,单单击退也先只是放虎归山,北伐会变为无用功。”

    “晚打不如早打,”

    “现在鞑子刚进城劫掠,正是军纪最为散漫的时候,也是最不可能放弃大同镇的时候,”

    “其次拖到以后再决战,因劫掠一番后的也先,还真有可能弃城而逃,遁入广大的平原与草原地带。”

    “于监正之计策,是在用阳谋逼迫也先遁守大同镇,增大咱们围剿鞑子的可能。”

    “若真说有什么缺点,便是细节还需要推敲,”

    “但在大方向上,主动出击去围困鞑子之策,远比围耗再决战之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