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 睦州方腊(求追读)
宣和二年(1120年),九月十四,距离辛道宗的婚期婚期尚有两日。
六路兵马的最后一路,熙河军,也终于抵达了东京。
二十万蕃汉将士驻扎在城西,连营数十里。
一大早,辛昌宗、辛企宗、辛道宗、辛永宗便出了军营,回到府中等候大哥辛兴宗,就连辛叔献也特意告假,在家里盼望着长子。
辛兴宗入门先拜父亲,父子二人说了好一会的话,辛兴宗这才将注意力放到四个弟弟身上。
兄弟五人难得相聚,辛兴宗按照长幼次序,逐一问着弟弟们的近况,面对年纪最小的辛永宗时,他拍着辛永宗的肩膀,笑道:
“九郎有出息了!”
辛家不是小门小户,辛家兄弟也并非鼠目寸光之人。
无论是辛兴宗,还是辛昌宗,都不会因为辛永宗的异军突起而心生忌惮。
说到底,童贯都六十七岁的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放在古代,已经是高寿,指不定哪天也就老死了。
辛家将是由童贯一手提拔,童贯在世时,自可为他们遮风挡雨,但在童贯过世以后,就得他们兄弟抱团取暖。
童贯这么些年,作威作福,引起了不少文官的不满,人活着的时候,他们不敢吭声,等人一死,保准是要上蹿下跳。
好在,如今正是朝廷用人之际,哪怕顺利灭亡辽国,收复燕地,可金人狼子野心,绝非善类,不可能真的恪守盟约。
官家需要用人,自然要护着能为他镇守边陲之人。
故而,辛永宗越有能耐,辛兴宗也就越欣喜。
辛叔献看着五个儿子聚在一起有说有笑,自己也跟着高兴。
“好了,既然大郎已经回来了,你们兄弟几个正好去趟泾国公府。”
辛叔献说着,又对辛兴宗笑道:
“大郎,媪相可时常向我提起你呢。”
兄弟五人,自然是以大哥辛兴宗为首,目前来说,辛永宗不过是个弟弟罢了。
辛兴宗带着四人告辞,直奔泾国公府。
那年十八,跟在哥哥们身后,像个喽啰。
还是那间熟悉的书房,辛永宗刚进门,就给童贯撵了出去:
“九郎,你平时忙于军务,已经有好几日不曾登门,妙真可一直在盼望着你。难得过府,你跟来书房作甚,快些去寻妙真,莫要打扰了我们谈话的雅兴。”
尽管膝下已经有了一名义子,但当祖父的,还是会在意自己的亲孙女。
辛永宗求之不得,今儿拜谒童贯,主角肯定是刚刚抵京的大哥辛兴宗,其余兄弟四人都是陪衬。
他也乐得去找童妙真说些情话,总好过在书房里枯坐。
辛永宗来到童妙真的院落,还没进门,就听见了院子里的欢笑声,辛永宗认得那是童妙真的声音,听起来跟银铃似的。
他迈步进门,只见童妙真正在院子里荡秋千。
“高点!再高点!”
童妙真回头催促着婢女如玉,余光却瞟到了门口的辛永宗,连忙改口道:
“哎呀!如玉!快停下!”
如玉背对着辛永宗,不知原由,但还是依照吩咐扶住了秋千架。
童妙真一起身,又是那个大家闺秀。
“辛郎!你怎么来了?”
“大哥今日回的汴京,领了我们兄弟几个登门拜访。”
尽管知道辛永宗不是专程为了自己而来,但童妙真还是止不住的高兴。
二人在秋千架前你侬我侬,如玉等婢女则识相的退开了。
......
陕西五路及河东路二十万兵马齐聚东京,也意味着伐辽很快将要进入实质阶段。
当消息于十月中旬传至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时,当地摩尼教的核心教众无不为之振奋。
摩尼教兴起于公元三世纪的巴比伦地区,并在武周时期传入中国,提倡素食,供奉摩尼为光明之神。
由于摩尼教扎根于农村,教徒多是饱受剥削的贫苦农民,其组织性,经常被利用来鼓动农民起义,不容于官府,又被称为食菜事魔教。
唐高宗时期,睦州就曾爆发过一场摩尼教起义。
只不过,与大多数的农民起义不同,那一次的起义领袖,却是一名叫作陈硕真的女子,她自称九天玄女下凡,号为赤天圣母,蛊惑教众。
时隔数百年,又一场叛乱正在睦州酝酿。
青溪县的一座漆园内,几名雇工聚在了一起,为首之人名叫方腊,是当地摩尼教的领袖。
“朝廷集结二十万兵马,伐辽一事,不可逆转。待官兵北上,国中空虚,就是我们举事的大好时机!”
方腊用言语蛊惑着众人:
“朱勔借用花石纲的名目,肆意搜刮,百姓备遭涂炭,甚至只得卖子鬻女以供其索取,江南之人,皆愿生啖其肉,饮其血,抽其筋,挫骨扬灰!”
“我等揭竿而起,以诛杀朱勔为号召,一人振臂,万人高呼,必定影从云集,则大事可成!”
朱勔被后世称为六贼之一,出身卑贱,因与其父朱冲谄事蔡京,故而发迹。
早年间,朱勔逢迎上意,在浙中搜罗珍奇花石进献,也就成了如今花石纲。
宋代陆运﹑水运各项物资大都编组为‘纲’,所谓花石纲,便是向东京运输花石。
花石船队所过之处,当地百姓需得供应钱谷和民役。
民众本就苦不堪言,而朱勔则借着搜罗花石的名义大肆敛财,官吏们也趁机敲诈勒索,更让浙中百姓置身水深火热之中。
听了方腊的分析,众人的脸上写满了狂热,他们就等着童贯带了西军北上,便可联络四方豪杰,揭竿而反。
有道是,事密则成,事泄则败,东汉末年,张角因为唐周告密,只得仓促起义。
而今,方腊等人的谋划,不知怎地,居然传到了漆园主方有常的耳中。
方有常哪敢视若无睹,他平日里苛待雇工,方腊等人一旦起事,第一个就得拿他开刀。
于是乎,方有常找来他的两个儿子,方庚、方熊来商议对策。
待方有常说了整件事情,方庚当即道:
“父亲,常言道,擒贼先擒王,今日之事,需得先发制人,孩儿可为父亲擒下方腊,请以二郎先往官府报信,待官兵前来,骚乱自可平息。”
方有常沉吟片刻,点头道:
“事不宜迟,就按大郎说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