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乃宋臣,岂能为帝
繁体版

036 西军东出

    辛永宗并不担心自己对童妙真与崔念奴的评价会传扬出去,真要让外人知道了,岂不是侧面在说童妙真善妒,否则何至于自降身份,去与崔念奴比较。

    童妙真听辛永宗提起自己昨日在樊楼时的窘迫,因为囊中羞涩,只得填了一首词作为缠头,她当即回屋捧着一盒珠宝首饰出来。

    辛永宗知道她的心思,但如何肯收,好说歹说才让童妙真收起了首饰盒。

    “其实辛郎不必与我见外。”

    “这不是见不见外的问题,哪怕将来我们成亲了,我也不能去动你的嫁妆,更何况你如今还未过门,况且,辛家虽然比不上泾国公府,但辛某也并不需要接济。”

    “嗯,奴家知道,辛郎轻财重义,两年前拿着府上的粮食赈济灾民,又自掏腰包填补亏空,这些事情早都传开了。”

    “嫁了我这样一个不知积蓄的人,你会不会后悔?”

    “才不会,奴家也嗅不得那满身的铜臭味。”

    二人说着说着,童妙真又被辛永宗揽入怀中,但也仅此而已,再想进一步,童妙真便不肯了。

    她低下头,躲过辛永宗的吻,羞答答地道:

    “辛郎,你可不能得寸进尺,等奴家进门以后,你再...你再放肆也不迟。”

    辛永宗见童妙真一张俏脸都红到了脖子根,只觉得怀中的少女越发可爱。

    如果说,这桩婚姻,辛永宗起初是冲着童贯去的,至于娶的究竟是童妙真,还是童妙假,他并不在乎,而今,在与童妙真接触多了之后,辛永宗渐渐喜欢上了这个人,而不仅是她的身份。

    回到辛府,生活依旧枯寂无聊,尽管因为一首《浣溪沙》与‘燕地未复,何以歌咏’的状语,让外界对他的评价更上一层楼,但辛永宗依旧是在重复着军营与辛府的两点一线生活,甚至连泾国公府也去得少了。

    当然,闭门读书不是没有收获,结合过去两年的勤学苦读,各类兵书的精义要旨,辛永宗皆以烂熟于心。

    时间转眼来到九月,陕西五路及河东路二十万大军陆续东出,而泾源路兵马则是在重阳节前夕,由刘镇带来了东京。

    此刘镇,并非南宋宁宗朝的进士刘镇,只不过是同名同姓罢了。

    由于第二将的军官基本都被外调,这一路上,都是刘镇临时从其余各部借调的军官,维持着第二将的日常管理。

    如今来了东京,第一件事便是要与原第五部的将士进行交接。

    刘镇拿出第二将的名册,郑重交给了辛永宗,他语重心长的道:

    “九郎,媪相看重你,破格提拔你为第二将的正将,你可不能让他老人家失望。”

    刘镇既然能领一路兵马,自然是童贯的亲信,面对辛永宗这个下属,也是和颜悦色的模样。

    辛永宗依旧维持着自己对上谦卑的人设:

    “刘统制所言,辛某铭记在心,往后同在泾源军共事,还请刘统制多多关照。”

    刘镇闻言笑道:

    “都是自家兄弟,九郎若有需要,尽管来找我。”

    二人相谈甚欢之际,底下的军官们也完成了交接,刘镇在与辛永宗道别后,领着一众部将、队将离开了第二将的营地。

    第二将的两千五百骑卒此刻都在校场集结,等待着长官的训话。

    辛永宗走上将台,面向众将士,大声道:

    “我叫辛永宗,你们应该听说过我的名字,我就是那个仅仅讨灭一支贼寇,便被连升十二阶,由部将升任正将的幸运儿。”

    “我知道,你们之中有的人很不服气,认为原先相熟的长官或许曾立下过比我更大的功劳,却没有受到同样的嘉奖,如今却要因为给我的亲信们腾位置,而被兵部调走。”

    辛永宗开诚布公,大大出乎了底下将士们的预料。

    他们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着,有如苍蝇,嗡嗡作响。

    辛永宗看了一眼魏充,魏充会意,大声喝道:

    “肃静!”

    声若洪钟,一时间,校场内雅雀无声。

    辛永宗满意的点点头,继续道:

    “我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只要你们明白一个道理,我辛永宗,既有本事,也有背景,注定是要平步青云。”

    “只要你们肯听命于我,同心同德,供我驱使,但凡立下微末之功,我也不会亏待你们。”

    说着,辛永宗指向原第五部的将士,如今第二将的军官们:

    “就像他们一样!”

    好话说得再多,也不如把榜样摆出来,原第五部的将士们,上至部将辛永宗,下至普通军士,人人升官发财,这件事情早就传遍了西军,说实话,谁不眼红。

    “我等愿受辛正将驱使!为正将死战!”

    第二将的将士们齐声呐喊,声震云霄。

    有了原第五部将士全体升官发财的例子在,辛永宗入主第二将,没有生出半点波折,甚至不再需要他再去用钱去收买人心。

    吴玠为泾源路第六将第四部第二队队将,是刘镇此前借调前往第二将的军官之一。

    他们刚刚离开第二将的营地,还没走远,身后便传来了将士们的齐声呐喊,所有人都不禁回头望去,就连吴玠也不例外。

    刘镇笑道:

    “看来九郎已经得到了第二将的拥护。”

    他并不为此感到意外,毕竟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入伍从军,不就是为了升官发财。

    吴玠脸上的神情很复杂。

    他是泾源路德顺军陇干县人,未满二十岁便以良家子的身份从军。

    政和四年(1114年),西夏犯边,吴玠因作战英勇,杀贼有功,授第五十七阶的进义副尉、权任队将一职。

    所谓权任,也就是暂且担任的意思。

    如今六年过去了,时年二十八岁的吴玠只是被转正,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队将,统领五十人,此外,便再也没有获得过提拔。

    反观原胜捷军第五部的将士,其中部分平日里表现出众、于新泰县时冲在最前方的将士,已经从普通军士被破格提拔为了统领百人的部将,这如何能让吴玠心里好受。

    当然,能进胜捷军的,本就是军中的精锐,况且,他们确实立了功,旁人也不好说些什么。

    吴玠回到第六将第四部的营地,其弟吴璘迎了上来:

    “大哥,今日可曾见到了辛九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