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的骨头
繁体版

第28章 一文一武

    李纲和秦桧不同,秦桧早期也是对金强硬主战派,只是从其后面表现来看,他的强硬纯粹是书生意气,嘴巴上强硬。被金人俘虏之后,让他知道战争的残酷,之后就成了金人的死忠。而李纲此人,一生主战,从不退缩,这让他在长期被投降派把持的朝堂上很不受待见,甚至有一种声音,认为靖康之难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李纲不肯妥协,不肯割地求和导致。

    而官家也忌惮他的声名,所以只是在需要他的时候启用他,不急需的时候就一脚把他踢得远远的。最近这一次罢官,就是因为他向朝廷上书说要收复襄汉六郡,并要屯重兵于此,以图逐渐恢复中原。结果遭到谏官弹劾,说李纲居心叵测,是想坐大自重,扩充自己的势力。

    如今他到襄阳府来干什么?

    不过,李清照来了他还是很高兴的。之前想邀请她来,赵龙吟还有些难为情,毕竟房州太荒僻了。如今占了这襄阳城,虽暂时还不如临安繁华,但假以时日,赵龙吟有把握把这里也弄得花团锦簇,宝马雕车香满路什么的。所以就厚着脸皮,让房志成邀请她来,没想到还真请动了!

    只是因为要和李仲达商量把部分作坊搬到山外去,所以一时还赶不回去,就去信委托房志成好生招待这两位大人物。

    房陵城的作坊现在已经占了房陵城差不多三成的土地,而且外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再这么扩张下去,只怕就要侵占农田了。而且这些作坊产出基本都销往外面,随着产量的增大,从房陵城运出去所需要的运输人力也越来越庞大,搬家已是迫在眉睫。

    赵龙吟打算往荆门军,随州和襄阳府都搬一些,一来可以就近收取原料,二来也可以聘用当地的流民,给他们和当地府衙增加一些收入。

    靖康书院如今在院生员已达一千五百人,每年可以送出去约二百人将作人才补充到各个作坊,今年还送出去两百名大夫,主要是去了各支大军。靖康书院医学部目前还主要是以培养外伤医治的大夫为主,一般学习时长两年就够了,不像是前世的医科大学,一名医学生要想独自上岗,没有七八年不成。

    如今随着龙吟军规模越来越大,作坊也越来越多,需要的将作人才和大夫也急速增多,所以靖康书院需要增大招生规模,为未来几年做好准备。

    赵龙吟和李仲达商量了一下,棉田的种植管理还是交给七甲,再给他十几个靖康书院的农学生帮他。这是龙吟军未来的主要财源,不可不小心打理。

    烟草种植和加工作坊给五甲,八甲主要负责土豆的种植和加工作坊。铁器之类的作坊则交给了五乙和六乙管理,二乙只负责黄泉谷,四乙只负责武器和盔甲作坊的技术改进,管理交给六乙。

    棉花作坊、酿酒作坊和制药作坊则由小酒儿亲自管理,七乙和八乙帮她。

    其它一些零零碎碎的小作坊则交给了九乙。

    现在正是冬闲时节,各个作坊就要派出人手到各地去勘察适合修建作坊的地块,靖康书院将作部也需要派出大量的学生去协助,一来搭搭手,二来也可以学到一些实际经验,就当作是今年的游学了。

    书院他想搬到襄阳府万山,那里离诸葛亮当年隐居的隆中不远,希望新书院能沾沾诸葛先生的才气,也让学生们时时追思诸葛先生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

    安排好这些后,赵龙吟回到了房陵城,他打算这个冬天就在房陵城过了。他回到房陵城时意外发现李清照和李纲也来了,不是让房志成安排他俩住在襄阳城么?

    见赵龙吟疑惑地看着自己,房志成连忙解释道:“李纲老相公和李大家想来房陵城看看,看看这几年我们是如何养活那几十万流民的,然后也想来看看靖康书院。”

    “哎呀,欢迎欢迎!老相公的声名可是如雷贯耳啊,今日来到房州这穷僻之地,房州上上下下都感到荣幸之至!荣幸之至啊。小子我这些日子被一些琐事缠住了,不然必会亲自去襄阳城迎接两位长者。”

    “少怕马屁,年纪轻轻的,哪学的这么市侩!我想听马屁,要跑到这里来?”李纲常年在军伍里打滚,养成一副不怒自威的气势。这一声呵斥,把赵龙吟吓得一缩脖子,李清照在一旁莞尔一笑。

    “这两日在房陵城四处走了走,有些感触啊,谁能想到两三年前这里还是人间地狱般的所在,如今却是如此的喧闹繁华。老夫也为过几任地方官,民生治理方面不及这里多矣,只怕大宋也没有什么人可以做的比这里好。”

    “老相公过奖了,过奖了!”赵龙吟陪着笑,不敢再瞎拍马屁。

    “只是老夫有些事情不解,还请赵公爷为老夫解解惑。”

    “老相公请讲!”

    “老夫观此处官制与大宋其它地方无异,行事也在大宋律法之下,只是为何此处坊市显得更有生机,百姓脸上的笑容也多一些。”

    “无它,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有屋子住,这是房州民政遵循的第一要则。而且官吏的俸禄我们也会多给一些,辅以严法,防止他们去盘剥百姓。”

    “理是这个理,大家都知道,可是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啊。”

    “老夫还有一事不明,这里为何没有其他地方常见的豪门大户?”

    “原也是有的,只是前几年这里兵荒马乱,盗匪横行,那些豪门大户要么在乱中被杀,要么就南逃了。后面为了防止新的豪门大户产生,我们又制定了一种梯形税制,土地越多,需上缴的赋税越重,按户计算。”

    “这种制度,那些所谓聪明人很容易规避的,他们可以将大户分拆成许多小户,最后土地还是捏在他们手里。”

    “只要分拆到官府报备过,这种分拆我们乐见其成,大户变小户,这些小户之间就一定是铁板一块么?只怕未必!”

    听了赵龙吟一番话,李纲想了下,然后点点头,没再说什么。

    “不知老相公此次来京西南路,是奉有朝廷旨意还是出公差路过?”

    “这话就有得说了,赵鼎和陈廷选这两个老不羞,前些日子一直到我府上造访,想请我出来做些事情。老夫这些年起起落落,对那污浊不堪的朝堂早就厌倦,不愿再与那些小人为伍。但是这两个老杀才不想我清闲啊,说我既然不肯去朝堂,就来这里,看看能不能为这里尽一些微薄之力。老夫架不过他们天天在我耳边聒噪,只好来了。”

    赵龙吟一听喜出望外,卧槽,这不是天上掉馅饼,这是天上掉下个金饼子啊。如今他治下急需人才,尤其是李纲这种可以统摄全局的大才,他下面一个都没有。兵事上种虎他们领兵打仗是没问题的,但是在如何统筹训练新兵,后勤补给,如何将兵事与政治协调这种才能他们是不具备的。

    房志成呢,文官上的事情他没问题,生意上的事情也没问题,政治头脑也很好,就是不知兵。

    如今赵鼎给他送来这么个全才,说是雪中送炭绝不为过,这老家伙,下次去临安,一定给他带几坛好酒!

    想到这,赵龙吟连忙上前向李纲弯腰行了个大礼,非常诚恳地说道:“李相公,京西南路确实需要相公这样的大才,相公能来帮助小子,小子我感激不尽,这里的官职,相公随便挑,我立即上报朝廷去核准。”

    “你以为你是官家?想核准就核准?即使是官家,有很多事也不是他一个人可以做主的。我来此不是图那一官半职的,给我个幕僚参议,能做事就行了,也不用明文发朝廷,免得惹来是非。”

    “好好好,就依老相公,只要老相公不觉得屈就就行。”赵龙吟连忙应诺。

    在一旁听了许久的李清照见他们聊完了,方才开口说道:“赵公爷,你把李相公安排妥了,如何安排我呢?先说好,兵事政事我一窍不通的,就会吟些闲诗,作些酸词。”

    “李大家说得哪里话,你能来,可是我们京西南路文坛的一大幸事,小子我也不敢太劳累李大家,不知是否愿意去靖康书院做个副山长,跟顾一同老夫子一起管理靖康书院。”

    靖康书院李清照上午去看过,跟她熟知的其它书院不同,靖康书院少些酸腐气,更加务实,更加有生气,这种风气她很喜欢,所以就很爽快地答应了赵龙吟所请。

    如此皆大欢喜,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啊!

    晚上房志成在一处酒楼安排了酒宴,为两位大家接风洗尘。在酒宴上,赵龙吟再次惊掉了下巴。李清照一介女流,居然跟在座其他男子一样,大杯喝酒,大声划拳,还高歌了一曲她新作的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也对,唯如此,方能写出那首豪迈的《夏日绝句-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