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右书左
繁体版

第三十四章白素锦

    那女子转头去房间里面准备水去了,兰玉哲看着花照城猪哥一样的眼神,就知道这小子没憋好屁。

    “小玉,你说世间会不会真的存在一见钟情。”花照城双手托着下巴,盯着在房间里面忙碌的女子。

    兰玉哲对小玉这个称呼可谓是深恶痛绝,花照城自从听到母亲这么叫自己,现在动不动就是叫小玉或者玉儿。搞的自己像个女人家一样,也就不搭理花照城。

    花照城自顾自的说着:“我们入江湖,就是体验江湖的爱恨情仇,你说来到春迟寺,没用看到满园的牡丹,就以为错过了春色,可是真正的春色,又岂是那雍容华贵的牡丹呢。”

    兰玉哲噗嗤一笑:“你要是喜欢人家,大可说明来意,说明年龄,看人家会不会对你一个十四岁的小屁孩动心思。我看这女子少不得十七八岁,对人家来说,你还是太嫩了。”

    没多久,女子提着一个碳火小炉,上面煮着茶,带着几个竹制的杯子。茶壶是一把精致的白釉加彩紫砂壶,里面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趁着煮茶的功夫,花照城又开始问了起来,“不知道姑娘芳名,为何一个人在这山上。”

    女子名叫白素锦,原本是齐国人士,家中本是纺织人家,当年名动天下的素云锦就是白家产出,一时间成为读书人的清贵,可是后来出了一个身着素云锦的狂生,刺杀齐皇,受此牵连,白家在齐国算是待不下去了,只能流落他国。后来她也与家人失散,流落此地,遇到一个道姑,收为弟子,可惜她并没有根骨,只能简单的种一些花,再后来,道姑也去世了,就留下这么一座寺庙和满园牡丹。

    兰玉哲打量着女子,这也就解释了她为什么一边用着价值不菲的紫砂壶,一边又用着寻常人家用的竹杯。只是还有疑惑,为何一座寺庙里面,会有道姑?而且道姑会守一个没有根骨的弟子,但是他也没有多想。

    没多久,小炉里面的茶煮的正沸,白素锦捻起壶盖,里面若隐若现的牡丹花苞浮现,浅红色的茶汤诱人无比。给五人分别倒了一些茶,又说到:“诸位也没有走错路,上山的路有好多条,能走到这儿也算是缘分,能直呼小天师其名,诸位也应该是不下于小天师吧。”

    花照城直接说到,“我旁边这位,就是离天书院的小先生兰玉哲,当然不下于赵玉虚。只不过他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就只能由我这个闲人和姑娘解释了。”

    兰玉哲察觉到白素锦的试探,想要阻止花照城,但是转念一想,其实也没什么,毕竟一群外人来到自己住处,一番进退有度的试探必不可少,就不在多说,只能黑着脸喝茶。腹诽道,什么叫我性格内向,分明是你等闲不与人交流,只能由我开口,现在遇到一个姑娘,走不动道了,还倒打我一耙。

    还别说,这茶确实别有风味。大火沸煮,花瓣在热水中缓缓舒展,轻啜一口,滋味醇厚,回甘悠长。仿佛有牡丹的清香萦绕在口腔,让人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于牡丹盛开的花园。

    “能与离天书院的先生相交如此,想必公子也有所建树,又何必妄自菲薄。”

    花照城脸也不红的说:“我与他相交莫逆,他的盛名后面,是我无私的付出。”

    茶过三巡,花照城拜辞,刚出庙门,花照城对着兰玉哲说“小玉,告诉这满园的牡丹不用开了,我等的春天来了,至于你,此上崆峒,少不得多待几天,况且有我师傅在,安全也有保障,赵玉虚那人也是无趣,整天打哑谜,我不爱和他打交道。我就就在此处,等你下山。”

    兰玉哲呵呵一笑,嘲讽道:“世子殿下如果抛弃了我这性格内向的人,那我该怎么与人交流呢?”

    花照城厚着脸皮解释说:“此行崆峒,你的机缘在山上,我的机缘就在此地。”

    可儿前面就想着要拆台,但是看着花照城口若悬河的博美人一笑,也就没有说话,现在逮到机会,也是丝毫不愿意放过花照城,“花师兄这是找到了江湖的归宿,于情于理,都应该留在此地,毕竟崆峒山上,可没有这么好喝的茶,也没有这么好看的人。只是说好了一起走江湖,周游列国,可是还没出纪国,就停下了,别人好歹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花师兄不愧是人中豪杰,直接起点就崩。”

    可儿这丫头,对兰玉哲温和如水,但是对花照城可不是如此,说话带着刺,就差没有指着鼻子骂花照城见色忘义了。

    花照城也不气恼,“我不是不去,只是单纯的不喜欢和那打机锋的赵玉虚说话而已,绝对没有见色起意。况且你们下山以后,我还是会继续周游的。”

    可儿也是丝毫不怵,“你就只差把那四个字写在脸上了。”

    兰玉哲叫花照城留意已决,也不多说,反问道:“需要我在山上留多久?”

    “自然是多多益善,但倘若你赶时间,五六天即可。”

    两人相视一笑,兰玉哲就带着其他三人上山,而花照城则是下山。

    话说上次来崆峒,都没有上去好好观摩一番,就被神神叨叨的赵玉虚又给骗下山。兰玉哲这次打定主意,要好好参观几天,况且自己与赵玉虚和叶安铭都有所交集,自然要多问一些。

    崆峒作为道家圣地,对于儒家的了解肯定要比常人多一些,书院虽然也崇尚儒,但是历年来,连一个入门者都没有,哪怕博学如竹敬节老先生,都不知道儒家的修行路子,而道家作为比儒家更久远的大统,对于儒家修行体系的了解,肯定要比其他人更多。

    至于浩然书,兰玉哲也问过,但是只问出一个境界划分,儒家境界三段,初入儒道,文字养身,浩然气成,谓之立言,后面则是平世,入圣。但是除此之外,兰玉哲就犹如瞎子一样,两眼一抹黑,其他的一概不知。

    这次多少要问上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