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皇长孙
繁体版

第100章 杨倓的推荐人选

    “陛下……”

    在杨倓心中一凛时,宇文述已是出列,向着杨广进言道:“智及当年虽是生性凶顽,但这几年削籍为奴之后,已是修身养性,改过当初。”

    宇文述对自己的这个次子,其实并不喜欢。

    但是如今杨倓崛起,严重威胁到了宇文家。

    他即使再不喜欢次子,毕竟也是自己儿子。

    他必须要亲自出面帮一把,让宇文智及掌权,维持宇文家的势力。

    “智及为奴期间,臣每日悉心教导于他,不仅教他修身养性,更是教他兵法。”

    “智及也是知耻而后勇,不仅改过当初,作战也是尤胜以前。”

    “雁门辅助燕王突围时,智及的勇、谋、忠、仁、义皆显现了出来,与以往判若两人。”

    说到这里,宇文述缓了一下气息。

    似乎这般一口气说这么多的话,让他的呼吸有些不畅。

    缓了两口气后,宇文述诚声续道:“智及为奴时,这般改过当初,缘由只有一个,便是报答陛下当初的饶恕之恩。”

    “如今陛下更是施下圣恩,削了智及的奴籍,恢复勋爵,智及更受陛下圣恩。”

    “智及心怀陛下圣恩去镇守潼关,必当与关同在,以抱陛下之圣恩!”

    随着宇文述的亲自进言话语落下,大殿中安静了下来。

    没有人再出列进言。

    所有大臣都看了出来,这个朝廷已经分为了两个派系。

    一个是宇文述派系,另一个则是崛起的少年燕王派系。

    如今宇文述这个顶尖重量级人物亲自出面了,心中亲近于杨倓的大臣,不敢再出列进言了,中立观望的大臣更不会进言。

    苏威与裴世矩的神色泛起凝重。

    宇文述不仅位高权重,更深得杨广宠信。

    现在宇文述这般亲自出面,为其子宇文智及谋求镇守潼关,他们想要再帮助杨倓争取到推荐之权,机会已经微弱了。

    杨倓的心中也是升了一抹凝重。

    杨广还是晋王时,宇文述便为其做事,之后更是帮助了杨广夺嫡继位。

    且宇文述本身的确很有才能,又极会取悦杨广,因此一直受杨广宠信。

    现在宇文述亲自开口了,杨广必然会给面子。

    至于杨广会给到什么程度,杨倓也无法知道。

    果然

    高高坐在至尊位上的杨广,听完宇文述的这些话之后,神色为之变化,流露出几分欣慰,似乎欣慰于宇文述父子对他的忠诚。

    杨广的目光,不由看向了宇文智及。

    杨倓见着杨广看向宇文智及,心中顿时一紧。

    杨广若是真把潼关交给了宇文智及,那真就要完犊子。

    哪怕不说宇文智及现在有没有异心,就从宇文智及的才能来看,便绝对不适合镇守潼关。

    宇文智及虽是宇文述的儿子,但其军事才能,连宇文述的三分之一都及不上。

    若由宇文智及镇守潼关,别人打过来时,宇文智及即使不投降,也绝对是第一个弃关逃跑。

    必须要组织杨广。

    杨倓出列正要进言时,站在离他不远的杨侗,却是忽然出列进言,“陛下,由臣去镇守潼关吧。”

    杨侗说道:“阿兄提出的这个策略,想来镇守潼关之人,主要需要三个方面。”

    “才能,忠城,治军严明!”

    “臣虽然年少,才能还比不上诸位大臣,更远不及阿兄,但臣是陛下的孙子,忠这方面毋庸置疑。”

    接着杨侗自告奋勇,“陛下,在这个朝堂上,除了阿兄外,就属臣对陛下最忠。”

    “而治军严明方面,臣乃陛下亲封亲王,留守东都期间又素有美名,毫无恶名史,将士们必然会听臣的指令。”

    “由臣去镇守潼关,最合适不过。”

    杨侗的这一出面进言,宇文述派系的大臣,也不敢进言了。

    毕竟,杨广数次离开东都之时,都是让杨侗留守东都,杨侗虽然人不大,可权力却不小。

    宇文述也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

    见着杨侗进言了,他迟疑了一下后,最终还是保持了沉默。

    杨侗的进言,也是让杨广忽然意识到,镇守潼关之人,最重要的是需要考虑担当此任之人的忠,其次是治军严明,最后才是才能。

    而杨侗的那两句“在这个朝堂上,除了阿兄外,就属臣对陛下最忠”,“毫无恶名史”,回荡在了杨广的脑中。

    杨广并不怀疑宇文述对自己的忠诚。

    也不怀疑宇文智及会对自己有异心,但宇文智及是有前科恶名的人。

    “胡闹,你怎可去镇守潼关。”杨广向着杨侗斥责了一声。

    “哦。”杨侗悉心接受指责,乖乖的又退了回去。

    杨广看向了宇文述,“爱卿的一片忠心,朕心甚感欣慰。”

    “智及对朕的忠心,已不用再言说,朕欲准备大用智及。”

    “潼关太远,朕想用智及的时候,智及无法快速返回,便去镇守孟津关吧。”

    杨倓听到这里,放下了心来。

    孟津关虽然是洛阳城外围的重要关隘,但重要性却远不及关中咽喉潼关,也及不上洛阳东出的虎牢关。

    杨广将宇文智及安排在孟津关,没什么大问题。

    杨倓不由看了一样杨侗的方向。

    自己的这个二弟,很聪明啊,巧妙的让杨广放弃了任命宇文智及镇守潼关的念头。

    “宇文智及,由你去镇守孟津关,勿要辜负朕对你的厚望。”杨广看向了宇文智及,正式任命宇文智及镇守孟津关。

    “臣领旨,臣必不负陛下圣恩。”宇文智及慌忙领旨谢恩。

    “仁安……”

    杨广看向了杨倓,“此策出自于你,其中的关键之处的确是你最为了解,你认为朝廷中的将领,谁最适合镇守潼关?”

    杨倓的心中,已是有了一个最为合适的人选。

    杨倓出列进言道:“陛下,镇守潼关之人,臣有一最佳人选。”

    “此人便是关内讨捕大使、左骁骑卫大将军,屈突通。”

    史上的屈突通,虽然归附了李唐,还位列临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但是现在,屈突通还是隋廷的大将。

    而且,屈突通是真心的忠心于隋廷。

    史上记载,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造反,屈突通率领兵马在河东据守,阻截李渊的兵马入关。

    屈突通强力挡住了李渊,李世民都无法将之攻下,逼得李世民不得不放弃,选择绕道入关。

    之后,李渊与李世民顺利入关,攻打大兴城,屈突通不得不立刻率领兵马回潼关,可这个时候,潼关的守将已经被叛军杀了。

    屈突通无法进入潼关。

    处境一下子变成了腹背受敌。

    后来,几乎是处于被包围状态。

    而屈突通在大兴的家人,也已经被李渊所俘,派人劝降屈突通,屈突通直接将人杀了。

    在处境愈发困难,几乎无路可走时,有人劝屈突通归降,屈突通痛哭说,“吾蒙国重恩,历侍两主,受人后禄,安可逃难?有死而已!”

    之后,屈突通的儿子又受李渊之命来劝降,屈突通怒然大骂自己儿子,几欲一刀砍了儿子。

    最后,屈突通的部下要么战死了,要么降唐了,只剩下了他孤身一人。

    走投无路。

    屈突通抱头痛哭,向着江都的方向跪拜,声泪俱下说:“臣力屈至此,已只剩孤身一人,非负国恩,非负陛下。”

    大业十四年初,屈突通悲怆入唐。

    那时大隋已经气数已尽,距离杨广身死江都也仅剩下两个多月。

    可见屈突通是忠于大隋,完全可用。

    杨倓续道:“屈突通正于关中述职,由他来镇守潼关,可保潼关在大隋的牢牢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