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
繁体版

第23章 登高望远

    曹丕宣布南征后,以征南将军夏侯尚为征南大将军,以大将军曹仁为大司马,以征东将军曹休为征东大将军。

    统领二十万兵马,分三路征讨孙权。

    随即曹丕率百官东巡,至东都谯县督战,以振奋军心。

    太子曹叡也跟随出征。

    本来曹丕打算带曹叡一同亲征的,但是群臣竭力反对,包括与他亲善陈群,司马懿等人。

    大臣一致表示,皇帝和太子必须留下一个。要么皇帝出征,太子留守洛阳监国;要么太子出征,皇帝留守。

    总之两个人不能全走,必须留下一个。万一一个人出事,还有另一个人可以主持大局。

    皇帝太子同时出征,万一战事不对,被孙权一勺烩了怎么办?

    但是曹丕和曹叡都是坐不住的主,这种浩浩荡荡的灭吴之战,自己怎么能不参与进去呢?

    曹叡早就预料到会有这种情况发生,都打算来個酒后乱性,把两个安置在洛阳的刘备女儿给睡了。

    到时候再安排人弹劾自己,曹丕前后两事并罚,废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这样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简直一石二鸟。

    没了太子,就不存在皇帝太子不能同时出征的说法,带长子出征可是有过先例的。

    同时还能让曹丕出一口恶气,将因为劫杀使者而憋在心里的气出出来。

    劫杀使者一事,虽说曹叡是为了曹丕好,但是曹丕真的需要曹叡这样做吗?

    当晚曹丕确实被曹叡的话语打动了,第二天就推动伐吴,可是劫杀使者一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以曹丕的秉性,能因为一些小事记恨曹洪一辈子,同样也能因为此事,在心里记住曹叡。

    可此事,曹丕已经亲自开口给他定了性,不可能再以此为由惩罚曹叡。

    若是曹叡从今往后谨小慎微,让曹丕挑不出毛病,曹丕大概率不会放松戒心,而是会更加关注他的一举一动。

    倒不如主动犯个错,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将刀主动递给曹丕。

    让他将憋在心里的气出出来,对父子两人都好。

    但曹叡最终还是决定将其暂时搁置,打算等过段时间再说。两个错误间隔时间这么短,恐怕会弄巧成拙。

    不过事情最后还是解决了,曹魏不止有洛阳一个都城。洛阳只是中都,还有东南西北四个都城。

    曹丕换了个说法,没说自己打算亲征,而是以巡幸东都的名义带着百官到了谯县。

    到了谯县后,再把曹叡派了出去。群臣再无话说,事情得到解决。

    前线各路将领,也在第一时间收到了曹丕下达的作战命令。

    征南大将军夏侯尚,节制右将军徐晃,建武将军、新城太守孟达,统兵六万。

    沿途拔掉所有孙权的城寨,直逼南郡重镇,江陵。

    按照司马懿的计策,夏侯尚亲自领兵三万,从北面和东面进攻江陵。建武将军、新城太守孟达率军一万,出新城郡,从西面逼近江陵。

    典型的围三缺一的打法,四万大军分三面围住江陵。对江陵围而不打,而是稳扎营寨,防备孙权部下偷袭。

    当然,也要小心刘备。

    右将军徐晃,亲率两万偏师向东进军,做出要攻击鄂县(孙权改武昌,为吴首都。)的姿态。

    徐晃率部抵达长江北岸后,同样要稳扎营寨,防备偷袭。再依照贾诩之策,广造小船,每日遣小股士卒浮船渡水。

    所谓实而虚之,虚而实之。

    若是孙权引兵来攻,则引兵回营。等孙权军队习以为常,放下戒心,则趁势渡过长江。渡江后一路纵火,烧毁吴军粮草。

    司马懿这么安排徐晃,是想通过威逼孙权所在的鄂县,逼迫被布置在西线的陆逊、朱然、诸葛瑾回援。

    历史上刘备猛攻孙桓,陆逊不打算救。现在徐晃要打孙权,你陆逊总该去救了吧。

    只要陆逊等人带兵回援,江陵可不战而下。

    只要占了江陵,从江陵到鄂县,长江北岸再无孙权军队驻扎。长江以北的数万大军再无后顾之忧,可沿长江北岸向东进军,最后同徐晃汇合。

    刘备则在长江南岸向东进军,沿途扫清一路障碍,进抵鄂县城下。

    在陆逊等人撤退的时候,刘备还可以命手下大将黄权,引水师顺江而下,冲击陆逊麾下水师。

    中路由大司马曹仁统领,也统兵六万,出合肥。拔掉沿途的城寨后,同样采取兵分两路的计策。

    一路围困濡须口,一路东进直逼建邺。

    千里江防,孙权水师再强,还能防备住整个长江?

    攻敌所必守,迫使其领兵回援。而鄂县和建邺,恰恰都是孙权军队必须要防守的城池。

    以多打少,就是以势压人。魏军兵力充足,可以分兵进攻。孙权军队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能分兵抗衡吗?

    东路这边以征东大将军曹休为主帅,下辖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同样统兵六万。

    臧霸出洞口,张辽出广陵,曹休沿长江西进,伺机渡江。

    以上都只是设想,能否完美的落到实处,就得看前线将领的操作了。

    三路大军是摆在明面上的队伍,共有兵力十八万,对外号称四十万,大张旗鼓的进军吸引孙权军队注意力。

    另有一支两万人的大军,由领军将军朱铄统领,尚书右仆射司马懿为护军兼行军长史。

    从谯县乘船,顺淮河而下。在盱眙城上岸,随即一路南下。悄无声息进军至堂邑(今南京六合区),伺机渡江。

    曹叡便在这一路,充任监军,并不参与实际决策。

    因为多了曹叡这个变数,几路大军都多了一条命令,禁止饮用生水。无论再饥渴,也得将水煮沸再喝。

    所谓的水土不服,多是喝生水引起的。南方和北方水中的细菌组成并不相同,北方士卒喝惯了北方的水,有了一定的耐受性。

    乍一喝南方的水,没了耐受性,肯定会疾病丛生。

    就比如喝惯了长江水,陡然来一口恒河水,没病才是怪事。但是恒河水沿岸的居民,习惯了恒河之水,就会好受一点。

    水烧开后,水里面大部分的病菌都被高温杀死,就算再有水土不服,情况也不会特别严重。

    曹叡骑在马上,同司马懿和朱铄二人一起,从龙王山山顶向南眺望。这里地势最高,周围一览无余。